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疯狂(等候)-第7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七月二十日。滦县。

当七月十八日从山海关出发以后。入关的关宁铁骑就是龟速前进。当北京沦陷的消息一传至吴三桂这里,吴三桂就立刻下令全军在滦县停止行动。要观察清楚时局的变化。

而观察北京城战况的关宁铁骑探子也只是在远处看到,大批大顺军鱼贯入城,所以吴三桂他们也想当然地认为,明朝已经灭亡,而北京城已经全部沦陷到了大顺军的手中。

而在这时候。就需要吴三桂来选择了。如果是放弃辽东的地盘,赶往南方去?那粮饷怎么解决?不说路途遥远,光说抛弃了辽东的家当,吴三桂就不能控制住自己的部队不溃散。

如果是投降满清?吴三桂这些人也不愿意。长年累月的激战。已经使得关宁铁骑与满清有了血海深仇。所以不到走投无路,吴三桂也绝对不会用这个下下策。

再说,虽然与满清的战斗是屡战屡败,但吴三桂他们还是看不起满清这些蛮夷之人。就是皇太极已经建国称帝了,吴三桂他们依然以为满清是在坐井观天。谁放着中原花花世界的日子不去过?要到极北苦寒之地去受苦呢?更不用说投降异族的行为,是让祖宗蒙羞了。

如果投降李自成的大顺军?吴三桂他们也相当抵触。因为李自成的政策太过激进了,简直不留给官绅阶级活路。作为辽东的大军阀、大地主,吴三桂他们在本质上就是大顺军的天敌。所以吴三桂准备再等等看,准备大顺朝的新政策出来以后再说。

那么现在留给吴三桂他们的出路就很少了。如果不投降满清,也不投降大顺军,那关宁铁骑应做何安排?

于是在一番商议之后,吴三桂他们商量了以下几套方案:

第一、关宁铁骑可奇袭居庸关,让开山海关大道,让大顺军与清军来斗。而自己则扼住北燕山入口,对北京形成制约之势。而后居险地而守,同时窃取张家口。

这样一来,关宁铁骑一方面可以从北侧对大顺军形成制约,另一方面也可以此地为依托,观望大顺军与清军相斗,不管任何一方胜,关宁铁骑都有希望重新占居北京。

第二,如势有不及,关宁铁骑也可北出蒙古,与清军从新形成合力,同时,只要主力在手,并利用蒙古骑兵优势,关宁铁骑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补充和加强。

另一方面,也可以脱离清军的直接协迫,形成一定的独立形势,这样一来,也可以加大自己在清军、闯军以及南明之间的砝码与周旋余地,抬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如大顺军战败,关宁铁骑则可窃取山西、窃袭陕西而后西北,形成势力割据;如大顺军战胜,则可急速南下,攻占黄河渡口,收拾明军零散部队,争取在山东、河南一线得到发展,并与长江流域南明旧势力取得联系,搞不好也可得到江南半壁。

可这两套方案可谓是曲折而又危险,有着两大难题难以解决。

首先是当北方的各股势力交战时,要把关宁铁骑完全遗忘,任由他们发展壮大。而这一点就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关宁铁骑作为天下有数的强军,各股势力绝对不会视而不见的。

其次是北方也不能进入另外的势力,要不然,变数太多,在各方势力的倾轧之下,关宁铁骑绝做不到独善其身。所以吴三桂他们以上所打的如意算盘就难以实现。

当然,吴三桂他们还不知道,吴世恭的汝宁军已经加入到北方战局之中,他们设定的先决条件也早就不存在了。

可就在这时,吴三桂军中突然来了一位清军密使,他给关宁铁骑另指了一条“金光大道”,那就是——借兵。

那位清军密使是口吐莲花,他首先向吴三桂他们保证:满清的志向只在辽东和长城以外,对于中原的要求只是承认满清为兄弟之国,以及每年奉上若干岁币就可以了。

接着他又指出:李自成的农民军是满清和大明朝廷的共同敌人,因为满清和大明都是共同维护官绅阶级利益的,所以绝不能让这些泥腿子翻身。

然后那位密使又说明:满清对中原之地没有野心,所以他们愿意扶持鲁王朱以派为新皇帝,如果关宁铁骑愿意与清军并肩作战,那么吴三桂他们也将在新朝拥有拥立之功。

最后那位密使还保证:只要打退了大顺军,清军将把北京交还给新皇帝,并且把鲁王交由吴三桂来控制。

而这一番说辞就让吴三桂他们心动了。因为有了《鲁王告天下书》等两封诏书,那么引狼入室的恶名也将由鲁王去承担,关宁铁骑最多担上个“愚忠”的名声。这也使得吴三桂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消除殆尽。

之后的联合作战,深知清军战斗力的吴三桂他们,也觉得胜面颇大。这总比关宁铁骑孤军奋战要强上许多。

而在击溃了李自成的大顺军以后,如果满清守诺,那最好,吴三桂他们正好能在新朝获取极大的利益。

就算是满清悔诺,占据了京城以及燕云地区不走,只要关宁铁骑不分散,保持着独立性,那么也可以到西北几省的真空区去发展,接收大顺军所遗留下的“遗产”。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之一。

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吴三桂他们就做出了与清军联合作战的决定。

可是吴三桂他们根本不知道,在皇太极率领全军北上途中,因为听闻北京城沦陷,沿途城池和通州大营的明军是大批溃散,而清军也接受了大量明军的投诚。

就这么积少成多,清军竟然也接受了近三万。而在通州大营坐镇的首辅周延儒身边,也只余留了二万明军。简直要开始唱《空城计》了。

而皇太极只要这些投诚的明军剃发,接着就把他们编入到了汉军旗中。因为皇太极知道:那些剃发的投诚明军已经很难反叛了。毕竟头发剃掉了可难以长出,而只要有了这个发型,那就证明了这些投诚明军已经与汉人割裂开来了。

第八百七十五章纹丝不动

在北京城,争夺内城南城墙(以下简称南城墙)的战斗也进行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了。

在十九日深夜,当李自成进入北京内城以后,大顺军竟然在二十日整整一天停止了行动,未向外城发起任何进攻。

大顺军的核心老营部队当然是在忙着接收皇城、各大衙门、城中仓库等重要场所。当然还要弄清崇桢皇帝全家的下落。

而崇桢皇帝和周皇后等人的遗体很快就找寻到了,但太子等仨位皇子却下落不明。于是李自成就进行了全城大索,当然也是做了白用功。

而其他的大顺军部队就杂乱无章了,这群泥腿子进了京城,哪里还忍得住自己的贪欲?抢劫、放火等事件是层出不穷,北京城也是一片混乱。

看到了混乱,李自成可就坐不住了,原先他是流寇的时候,放纵一下自己的部队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他已经准备当皇帝了,这北京城将来会是大顺朝的首都,城中的百姓也都是他的子民,这自己人抢自己人,可有些说不过去了吧!

可是李自成还不能用力去弹压,毕竟很多部队的首领都与李自成有着远远近近的交情。再说,大顺军内部也是山头林立,李自成在很多地方也就是类似于武林盟主的角色,并不能对所有部队如意指挥。说到底,大顺军崛起的速度太快了,让李自成根本没时间把部队整合完全。

还有一点,大顺军的主要政策就是——三年不纳粮。而这一政策也确实吸引了很多百姓投向大顺军,毕竟可以在三年内不缴税了,谁还会和钱过不去呢?

但反过来说,百姓不缴税,大顺也就收不到税了。那政权的财政支出该怎么办呢?起码军队的粮饷需要保证吧!所以。维持大顺政权的财政手段也只剩下了——拷掠。说的明白一些就是杀富济贫。

可这次李自成动员的总兵力超过了百万,他亲自率领带至北京的也有八十几万,除了核心老营兵马的粮饷可以勉强保证,稍稍疏远一点的部队确实是无能为力了。

因此,大顺军虽然一直在标榜自己秋毫无犯,可是对自己部队私底下的拷掠却是眼开眼闭,只是要求不要做得太过分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等人也不能过于弹压京城内的暴行,他只能把军中有地位的文武都派了出去,向各支部队的首领打招呼。高抬贵手,别在京城里捣乱了。

既然闯王大哥打招呼了,那些首领还是要给面子的。于是他们也纷纷收拢了兵马,京城内的局势也很快平静了下来。

可接着,那些首领就动起了小脑筋。既然京城里不能“打野食”。那就到京城附近去吧!反正这块地区也富裕,闯王大哥吃肉。咱们也要喝几口汤。于是那些首领呼朋唤友。带着自己的部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