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恭是惊疑不已,担心山海关内出了变乱。于是吴世恭立刻令全军戒备,并派快马去联络这支明军,要搞清到底发生了设么状况。
几番来回传话,了解清楚以后,吴世恭才得知:当松锦大战惨败的战报奏至朝廷以后,却发生了一种诡异的情况——只有辽东向朝廷递奏章的,却没有朝廷向辽东传旨意的。所以还留在宁远和山海关的文武官员都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朝廷倒也不是一点儿旨意也没下。崇祯皇帝还是根据兵部的建议,给吴三桂加升提督职衔,让他“收拾残败”,总统各镇残兵,成为武职的军事统帅,并要求他“上紧整顿,徐图再举”。所以现在在吴世恭还不知情的情况下,其实吴三桂已经成为了他的顶头上司了。
不过这个临时的紧急处置又在朝中引起了许多议论,许多人认为六镇总兵一起逃跑,理应治以重罪,现在吴三桂反而得到提升,于法于理都说不过去。
但现在在辽东的最高文官——巡抚方一藻,他的儿子与吴三桂有着金兰之义,吴三桂也对方一藻执父礼。而辽东监军高起潜又收了吴三桂作为了干儿子。所以这俩位吴三桂的干爹也为吴三桂说了不少好话。
再加上吴三桂在逃至宁远以后,收拢了溃散明军三万多。加上宁远城内的守军,他的手中就有了四万兵马。绝对成为了辽东军将中的首号。
所以在这时候,崇祯皇帝已经不敢对手握实际兵权的总兵官们过于严刻了。况且吴三桂出自辽东军事世家,在辽东本地官军中的影响力极大。而且他手下的家丁故部训练有素,是明军中少有的精锐部队之一,因此,在前方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更不能得罪。
就是其他几位逃跑的总兵,朝廷也一概没有处理,唯一的例外是带头先逃的王朴,因为影响实在太坏,而且他已经成了没有实力的光杆总兵,所以王朴就被朝廷逮捕进行审问。并于第二年被斩首。
可朝廷虽然麻木不仁,但身在辽东的官员可是坐立不安啊!他们总是要做些什么,生怕自己什么也不做,事后就会被崇祯皇帝治罪。因此,巡抚方一藻和监军高起潜就集合起在山海关的众将。议遣兵救援,而诸将莫敢应。最后独副将杨振请行。而吴世恭遇上的正是带着自己部队出征的副将杨振。
得知真实情况以后。吴世恭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杨振了。说他不对吗?杨振在如此情况下。还能不惧个人安危,敢去救援困在松山城的蓟辽总督洪承畴,可谓是忠勇的楷模;说他对吗?明军已经在辽东兵力空虚,而杨振就是在以卵击石,在这一路上肯定会被清军击溃,白白送掉这支明军。让辽东的兵力更加空虚,这会让辽东的形势进一步的恶化的。
于是吴世恭就派人阻拦住杨振部,并亲自劝说杨振道:“杨副将!军情紧急,多说客套话也没意思。本官也不是要咒你。鞑子的大军就在本官身后紧追不舍。你一去松山就会迎头撞上,完全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就算你运气好,到了松山又能怎么样?松山城内官军大部已在突围时全军覆没,你们根本也回不来。要不然本官怎么会独自回撤而不顾洪督师呢?奉劝一句:还是等等,等大军集结完毕后才一同出兵吧!”
一开始得知汝宁军的归来,杨振还挺高兴。因为当他得知汝宁军是冲破清军重重阻截,而且是成建制归来的时候,还以为这支劲旅将会与自己一起去救援松山呢。为此,杨振甚至按自下决心,将要把自己部队的指挥权交至吴世恭的手中。虽然他是去执行一个敢死的任务,可是能不死谁愿意去死啊?
没想到遇上吴世恭以后,却听到了一番打退堂鼓的话,杨振的脸就一下子沉了下来:“不劳吴总兵费心了。末将军令在身。”
停顿了一下,杨振觉得还是有些不死心,他苦口婆心地劝吴世恭道:“吴总兵!久闻您是宇内第一勇将,这次不仅是毫发无伤归来,而且救了这么多的儿郎,确实是名不虚传。而如今辽东大厦将倾,正该各镇精诚团结。只要解了松山、锦州之围,把督师大人救回关宁,辽东之局面还可收拾。末将就在此保证:只要吴总兵请缨,末将必执鞭坠镫相随,并愿为大军先锋。”
遇上这么一个死脑筋,吴世恭就有些无奈了。他对杨振道:“本官的儿郎刚归,疲兵不得远征,总得休整两、三个月,补充粮草军需。”
接着吴世恭看到杨振将要开口辩驳,他连忙举手阻止道:“你别觉得本官是敷衍于你。现在我们面对的可是鞑子的十万大军。因此,起码集结起六、七万军队。可我们加起来还不到三万五千人,我们俩谁都不会撒豆成兵,而兵力不足,再会打仗又有什么用呢?”
“可是想在那里来的六、七万军队呢?”杨振反问道。
“那现在宁远和山海关内有多少官军?”吴世恭就要摸家底了。
“宁远城有着吴三桂吴总兵的四万,山海关里除了末将的军队,还留有不到万余。”杨振回答道。
“那好!只要朝廷给本官三个月的时间,大造战车,再调拨一些火器、粮草和马匹,就可做好援救的准备。这里木材不缺,匠户也不少,加紧着造批战车毫无问题。至于火器、粮草和马匹,辽东的库中本来就不缺,只要调拨出即可,根本不需朝廷大批送至。”
第七百七十七章到底谁想造反
吴世恭接着劝说道:“至于人,本官的儿郎有着三万,让宁远吴总兵分一半给二万,这不过分吧!你这里有三千,其他地方拼拼凑凑怎么样也能凑出一万。让本官全权练上一个月,就勉强能成个样,就可达到出征救援的条件了。”
“可就怕时间一长,松山、锦州两城无法支撑?”杨振担心道。
“三个月,松山城应该无恙,而锦州则听天命吧。”吴世恭也是实话实说,“待到准备完全,大军先击破鞑子阻截,先至松山,把洪督师与城内一万多军民救回再说。接着寻机再救援锦州吧!”
其实这是吴世恭在归程中考虑出的破局方法。这次出征虽然明军是惨败而归,可是吴世恭却发现了很重要的一点——清军对车阵加火器的打法却没有什么好办法来对付。无论是当时洪承畴用此战术推进到锦州城脚下,还是汝宁军用此战术平安归来,清军都有种束手无策的感觉。
所以吴世恭就要很好的利用这一点。他设想了采用车阵加火器的加强版:用一个个大车组成的小型车桶阵围在部队的前方与两侧,相互支援,并且中间留有通道让骑兵反击,就是把部队变成一座“移动的城池”。
而且这次吴世恭也将让全军携带足够的粮草,不惧清军截粮道,也可让全军随时就地扎营,更不用分出兵力保护军中的粮草辎重。
只要采取此战术,虽然是极端保守,没有击败清军的可能性,但是却完全可以击退清军,并击破清军的阻截。而汝宁军也就是做到这点就够了。
只要能突到松山,甚至运气好突至锦州。就能把起码一万的明军给救回来。之后吴世恭将会放弃锦州、松山、杏山等城,把明军的防线退至宁远城这一线。这么一收缩兵力,再加上有着宁远和山海关互为犄角,明军在辽东虽然是无力再攻,但足以防御了。
到了那个时候,吴世恭也将脱身而出,他将率汝宁军主力返回汝宁,加入到中原大战去。最多就在辽东留下一员将领,再留下万人即可。对于汝宁军来说,辽东毕竟是一个很次要的战场。
不过要执行此计划。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吴世恭全权指挥;二是要有起码六万兵力。
按照明朝的传统,这样的大军应该都是由文官统领的。可是吴世恭在松锦大战时已经吃够了文官们的亏,他是怎么样也不会再把自己部队的指挥权交由他人的。
而吴世恭更不会为了朝廷莫明损耗自己的实力。虽然凭着现在汝宁军的实力,可能勉强能达成救援任务。但吴世恭绝不是雷锋,他能出动自己的部队去救援已经是仁至义尽了。所以他就需要起码三万的炮灰部队。围绕在汝宁军主力的外围作战。当然,最好的情况就是把那些明军也都同化。让其变成汝宁军的一部分。起码是汝宁军的外围部队。因此,吴世恭就有了起码需要六万大军的这个要求。
吴世恭虽然是真心实意地劝说着杨振,可杨振却不敢相信吴世恭。而在这里,吴世恭就有个信息盲点,他并不知道朝廷已经任命吴三桂为辽东的武官之首了。
可这消息杨振可是知道的。所以吴世恭虽然说的是头头是道,但杨振却是心里明白。就算是执行这个军事计划,也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