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是秦川之前所担心的。
马马耶夫岗是附近一带海拔最高的制高点,这是它的优点同时也是它的缺点。
优点在于它可以俯瞰整个斯大林格勒以及伏尔加河。
缺点就在于,周围任何一个地方甚至是布置在伏尔加河东岸的炮兵只要一抬头,就可以看到马马耶夫岗。
换句话说,这个马马耶夫岗,就像个靶子一样站在苏联军队中间。
第六百八十四章 进攻
第2集 团军指挥部,崔可夫很快就得到了马马耶夫岗失守的消息。
他愣愣的在地图前看了一会儿,然后就意识到自己太在意斯大林格勒城区和工厂的防守而忽略了马马耶夫岗的重要性。或者也可以说,他没想到自己在马马耶夫岗布下的防御会这么快就被德国人突破。
“德国人的意图很明显!”克雷洛夫在旁边说道:“他们希望把我们的兵力引向马马耶夫岗一带然后在那附近作战!”
“你说的没错,克雷洛夫同志!”崔可夫回答:“可是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克雷洛夫点了点头。
如果马马耶夫岗落入德国人手里,就意味着斯大林格勒的工业区和主城区的联系就被切断。更糟糕的还是中央渡口还会暴露在德国人的监视下。
这样一来,从东岸运至斯大林格勒的兵力、弹药等都逃不过德国人的眼睛,他们能精确的用炮火对渡口进行封锁。
“可是崔可夫同志!”顿了下克雷洛夫就说道:“我们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去夺回马马耶夫岗了!”
“近卫步兵第3师!”崔可夫回答。
“可它是我们防卫渡口的力量!”克雷洛夫吃惊的望向崔可夫:“这会让渡口的兵力空虚!”
“东南方面军会不断朝斯大林格勒派来援兵的!”崔可夫回答:“任何一支过来的援兵,就是中央渡口的临时防卫力量,明白吗?”
“是,崔可夫同志!”克雷洛夫回答,然后马上就把命令传达了下去。
近卫步兵第3师,从番号就可以看出它是苏军的一支精锐部队。
这个师的师长是亚历山大。伊里奇。罗季姆采夫,在作为志愿军参加西班牙内战的时候就因为作战英勇被授予了“苏联英雄”的称号,并在去年在基辅的战斗中抵挡住德军的进攻一个月,最后在防守无望时还能杀出重围。
这其中的重点应该是罗季姆采夫指挥的基辅防御战……能坚持一个月的防御战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了不起,德军在霍尔姆战役中都能以弱势兵力防守了三个多月。
但基辅防御战的背景,却是在苏军被德军打得全面崩溃、士气不振的情况下发生的,于是这一个月的防御就显得尤为重要,罗季姆采夫因此也被晋升为少将。
罗季姆采夫在接到这个命令时就不由皱起了眉头。
政委科克罗夫有些焦急的催促道:“罗季姆采夫同志,崔可夫同志的命令是‘马上’,我想你知道渡口被敌人封锁意味着什么!”
“科克罗夫同志!”罗季姆采夫不答反问:“那么你认为该怎么进攻呢?”
“还能怎么进攻呢?”科克罗夫回答:“我们有坦克,在坦克的掩护下进攻!”
近卫第3步兵师是防御中央渡口的部队,斯大林格勒的50辆坦克都归其指挥。
罗季姆采夫摇了摇头,回答道:“我们没有制空权,科克罗夫同志,如果把坦克从建筑中调出来往马马耶夫突击的话,它们要么被敌人的炮火炸毁,要么就被敌人的轰炸机炸毁!”
“你的意思是……”
“斯大林格勒已经没有多少坦克了!”罗季姆采夫说:“而且也很难从东岸得到补充,我们不能把它们派上去送死!”
听到这里,科克罗夫才明白罗季姆采夫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要用纯步兵来打这场仗?”
“还有炮兵!”罗季姆采夫回答。
这简直就是疯了,因为步兵加炮兵的冲锋模式可以说在一战时期就被证明是不可行的,但罗季姆采夫却依然要这么做……不过除此之外,他们似乎别无选择。
于是炮声很快就响了起来,罗季姆采夫对马马耶夫岗的进攻战在半小时的准备后就打响了。
苏军唯一的优势就是伏尔加河东岸有大量的火炮及充足的炮弹,罗季姆采夫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他让两个炮兵团一左一右的对着马马耶夫岗一阵猛轰……之所以要一左一右,是因为这样才能形成炮火上的“交叉火力”。
这原理与机枪的交叉火力类似,如果机枪是平直的正对着敌人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会被机枪与目标之间的障碍物挡着而无法命中。
如果两挺机枪一左一右的布置在主阵地两侧就不一样了,其火力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开障碍物命中目标。
火炮也是这样,如果两个炮兵团都摆放在目标高地正面的话,即便是发射的炮弹再多也总会有些打不到的死角。
但如果把两个炮兵团一左一右的摆放……那基本就不会有炮火死角了。
所以半小时炮火持续轰炸,罗季姆采夫判断刚刚占领马马耶夫岗还来不及构筑工事的德军可能会死伤惨重,乘着这时候苏军再一股作气的发起冲锋,就很有可能夺回马马耶夫岗。
罗季姆采夫也正是这么做的,炮弹几乎将整个马马耶夫岗翻了个底朝天,然后炮火就开始往西面也就是德军方向延伸。
乘着这时候,苏军一个团的步兵就朝跨过南面的多尔吉冲沟跟着炮火发起了冲锋。
但罗季姆采夫不知道的是,秦川对此早有准备,所以德军并不像他想像的那样死伤惨重。
马马耶夫岗易攻难守的特点可以说是鸡肋。
这地方是不占领又不行,占领也不行。
前者会放手将制高点交给敌人失去了许多战略利益,后者则会将自己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之下。
尤其是德军在这方面很吃亏……马马耶夫岗几乎可以说四面都是苏军,德军只是占领了一条通往马马耶夫岗的通道。
所以,对于苏军炮兵来说,马马耶夫岗没有死角更没有反斜面。
于是像之前在非洲用的反斜面战术就不适用了。
坑道或许是个办法,但坑道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构筑好的,尤其是在这种强度的火炮轰炸下只怕坑道也顶不住。。。
秦川考虑了一番后就决定在马马耶夫岗使用崔可夫在斯大林格勒使用的方法……贴身战术。
第六百八十五章 以攻代守
崔可夫在斯大林格勒使用贴身战术,为的是让两军绞杀在一起使德军的空中力量和坦克无法发挥作用。
德军如果想要获得胜利,就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秦川却反其道而行之,在马马耶夫岗使用贴身战术。
但这其实却是有道理的,原因是不同的战场有不一样的情况。
马马耶夫岗几乎是暴露在苏军的炮火下避无可避,甚至苏军炮火还占有优势,那么想要守住马马耶夫岗就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跟敌人绞在一起使苏军炮兵投鼠忌器无法发挥作用。
秦川的战术其实很简单,他遵巡两个原则:
一,兵力不要放在马马耶夫岗上,否则这些兵力会被敌人炮火大量杀伤。当然,也不能完全不放兵,否则无法获知苏军什么时候攻上来。
秦川在马马耶夫岗上摆了一个侦察班,这个班分散布置并构筑一道较深的单兵工事……火炮的杀伤是有一定的慨率,对一千人的杀伤慨率是百分之五十,对十人的杀伤慨率差不多也是这个数。
两者虽然都是死伤过半但却的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五百人会严重影响战斗力和士气,后者损失的五个人则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侦察班幸存下来的人,就可以通过信号旗或电话(如果电话线没被炸断的话)告知潜伏在马马耶夫岗下的德军敌人的位置。
然后德军就依此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反应当然不是发起冲锋,因为这时通常是苏军炮火延伸的时候,苏军紧跟着这些炮火发起冲锋,德军士兵往前冲就不可避免的会被炮火杀伤。
德军的反应是与苏军一样,用炮火打出大批的炮弹封锁冲锋的苏军。
当然,这只是杀伤部份苏军,幸存的苏军最终还会冒着炮火冲上马马耶夫岗。
这时候,德军就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反攻与苏军绞在一起……
就像现在这样,苏军方向的炮声一停,德军就从隐蔽处跳起来高喊着冲上山岗。
苏军前脚刚占领了马马耶夫岗,德军后脚就冲了上去。
敌我双方的距离是如此近,以至于苏军根本就不能用炮火实施封锁,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