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国人对这一点当然有所防备……火焰喷射器是德国人发明的,他们当然知道这玩意是对付洞穴、碉堡的利器。
所以在构筑坑道工事时多米尼克就问着秦川:“如果敌人用火焰喷射器怎么办?”
“他们没法用那玩意威胁到我们!”面包师说:“坑道拐了两个弯!”
此时的火焰喷射器还没有使用凝固汽油,使用的是石油混和燃料,用这种燃料的火焰喷射器射程近、燃烧时间短而且火焰不会飞溅、不会沿着坑道拐弯。
“当然!”多米尼克回答:“他们的确烧不到我们,但我说的不是这个,那玩意会抽干坑道内的空气!”
显然,多米尼克在这方面比非洲军团更有经验。
后来才知道,多米尼克做为一名在东线与苏联人打过仗的伞兵,他们就有过用火焰喷射器弄死躲在山洞里的苏军的经历。
秦川当然不会让这件事发生,美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可没少用过火焰喷射器,而且那时用的还是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凝固汽油燃料。
英军是在第七次进攻时用上火焰喷射器的,这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英军从早上开打以来就没消停过,要么就是炮轰要么就是发起进攻。
进攻失败后他们就会退下去总结下经验,然后变换一个花样上来再尝试一次。
这一回的尝试当然就是火焰喷射器。
此时的他们已经变聪明了,专门挑几个掩护不是很到位的坑道口动手……这样他们就不致于要担心后背时不时的会射来几发子弹。
而且火焰喷射器这东西还有一个好处,它的打出的路径是曲线而不是直线……就像水龙头喷出的水,往上仰一个角度然后它就会在重力的影响下呈一条弧线喷出。
这使得喷射手不用直接站在坑道口前喷射,这就可以避开被坑道内的狙击手射杀的危险。
但为了安全起见,英军还是朝坑道口投了几枚燃烧弹……如果让敌人狙击手击中燃料瓶那可不是闹着玩的,瞬间外面就会烧成一座火焰山了。
接着,确切的说是美军火焰喷射手就自下而上的爬到适合喷射的位置,站起身的一霎那就扣动扳机朝坑道口喷射出火焰……喷射手在喷射前一般都要站起身并做好后撤的准备,这倒不是因为担心被敌人射杀,而是担心火焰会烧着自己。同样的原因卧姿喷射显然十分危险,所以一般情况不采用。
坑道里,德军狙击手看到坑道口喷来的火焰马上就意识到危险。
就像之前所说的,弯曲的坑道并不是担心这些喷到坑道口的火焰……它们甚至只停留在坑道口的前半段,但这些火焰却会耗尽坑道内原本就不多的空气,如果英军持续喷射的话,很快坑道里就会处于缺氧状态。
“火焰!”狙击手回头朝后方大喊一声。
“火焰!”这个消息被一声声传了过去。
传到坑道口的时候,守在那的几个德军马上就搬过早就准备好的沙袋堆在狭窄的坑道口上,完了还用工兵锹从地上铲起几堆土将空隙补上。
这样一来空气当然就不会被抽出去了。
事实上,这样被英军一烧反而还更安全了:坑道口至主坑道一段的通道变成了无氧区,英国人想快速攻进来只怕还先得背上氧气瓶。
在外头的英军此时就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他们不知道这方法是否起了作用,因为他们完全看不到敌人。
“你的命令是什么,长官!”美军火焰喷射手问着欧仁少校,他已经与另一个火焰喷射手轮番上阵喷完了三个燃料桶了。
摆在欧仁少校面前的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继续这么烧下去,但烧下去总有个尽头,美军携带的火焰喷射器也不多,何况如果无止尽的烧,再多燃料桶也不够。
另一个就是进去查看敌人是不是被烧死了,也就是看看这种方法是否有用。
然而……如果敌人没死呢?进去就无异于自杀,欧仁已经看到英军突击队眼里的恐慌了。
但这一刻终究还是要来的,又消耗掉一副燃料罐后,欧仁少校等了十几分钟好让空气进入坑道口……接着他就朝突击队点了点头。
几个突击队队员点了点头,深深的喘了几口气,像往常一样抛进一枚手榴弹,然后乘着其爆炸的威势冲了进去。
“砰!”坑道里再次响起了枪声,于是欧仁少校就知道这战术又失败了。
第三百六十章 坑道防御(四)
巴德上校将进攻情况以及各种尝试失败的过程逐一向蒙哥马利做了报告。
报告虽然详细,但蒙哥马利听得还是一头雾水的没能明白是怎么回事。
“火焰喷射器也无法对敌人构成伤害?你确定你们烧的时间足够长?”
“你们已经站在坑道口前了,依旧无可奈何?”
……
巴德上校对蒙哥马利的这些话有些无语,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辩驳。
这也是蒙哥马利没有亲临战场的缺点之一,如果他身在一线亲眼看着英军是怎么作战怎么被打下来的,那么他就不会说这些无知的话。
但正因为蒙哥马利没有看到,所以就怀疑英军没有尽力,而巴德上校这些在一线拼死奋战的将士就会一肚子苦水无处说。
也无怪蒙哥马利不相信,他怎么也没法想像英军都已经攻上高地了,而且还有这么明显的兵力和装备优势,却一次又一次的被打了下来。
蒙哥马利不知道的是,坑道战恰恰就是针对敌方具有兵力和装备优势的战术……部队往坑道里一躲,几乎所有的现代化装备比如飞机、大炮、坦克都无法发挥作用了。
就算飞机、大炮一通猛轰能炸塌一部份坑道,但重点是在外面英军根本就看不到战果,于是从始至终都在以为自己在瞎炸在做无用功在浪费弹药,这是一种很无力的感觉。
其实就别说现在的英国人对这种战术无可奈何,=就算是到近代美国对付越南时面对这种战术也是一筹莫展。(注:美越战争时越南大量学习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时的坑道战术)
唯一真正打败这种战术的,最终还是发明这种战术的中国……在随后对越自卫反击战,越南企图同样用这种战术把中国军队拖入泥沼,但中国却是这战术的祖师爷,当然不会被徒弟给难住了。
对付的方法有些笨,这也就是所谓的“拉网清剿”: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放一把大火烧它个几天几夜,把所有植物、树木烧成一片焦炭,然后在地图上拉开一张“网”,就是将每个高地都分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每一格派出一支部队负责仔细清剿……山洞、地道、隐形坑道口,全都找出来,要么炸、要么烧、要么埋(用钢筋水泥把坑道口封死),再用火力封锁,把躲在坑道里的敌人全都封锁得死死的一个都没法冒头。
一旦有一、两座高地被清剿完了,这些高地就无法为其它高地提供火力掩护,于是也就找到突破口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付其它高地了。
以英军此时的兵力是完全可以做到实施“拉网清剿”的,但英、美军基本是不会想到这种方法。
这一方面是因为欧美人的性格,他们总喜欢使用更现代的、更“高大上”的方法,这或许跟他们工业化进程有关,又或者是商业国家的思维方式……他们不会去过多的考虑简单需要很多劳动力逐一清剿的方法。
另一方面,应该说欧美军队总是习惯于正规作战而不是擅长游击战……坑道战的本质是一种游击战,只不过是用坑道来实现“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等战略方针。
所以什么“阿拉曼防线”、“马特雷防线”……这些摆在地面上能看得到的正规防线英、美军都不怕,顶多就是用弹药堆过去。
但面对这种用弹药堆都不知道该往哪堆的坑道防线他们就没辙了。
最最重要的是:秦川不会把对付坑道战的方法告诉英国人,就让他们在外面穷折腾。
考虑了好一会儿,蒙哥马利才对巴德上校说道:“上校,我们似乎偏离了这场战斗的重点!”
“什么?”巴德上校问:“我不明白你说的,将军!”
“我们进攻这些高地的目的是什么?”蒙哥马利反问道。
“打通补给线!”巴德上校回答:“或者也可以说打通退路!”
“是的!”蒙哥马利说:“所以既然你们都可以攻上敌人的高地甚至站在他们坑道口前用火焰喷射器往里头喷火,那为什么我们的补给还会运不进去呢?为什么我们的部队会撤不出来呢?”
巴德上校“哦”了一声,然后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