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可以聚敛的钱财。这才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如果宁夏镇可以实现钱粮自给自足,万历皇帝绝对不会吝啬自己的赏赐。弄不好,封个总兵官都是有可能的。
万历皇帝对于各镇总兵官的期望是什么?当然是你们自己搞定自己,不需要我出钱。本来,朱元璋设立的卫所制度,就是内部自给自足的,“不费国家的丝毫钱粮养百万兵”。但是,到后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百万兵的钱粮重担,都落在了国家的头上,以致朝廷不堪重负,连气都喘不过来。
如果九边重镇,每个镇都能自行负担自己的钱粮,估计万历皇帝做梦都会笑的。朝廷没有九边重镇的负担,做什么事都要轻松很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必须树立榜样。如果徐兴夏真的可以上缴五十万石粮食,万历皇帝一定会大力嘉奖,大力提拔的。估计,同样被钱粮困扰的文官集团,也会积极赞成的。
换言之,积极的屯田,大量的生产粮食,要比单纯的创造战功,更加的容易赢得皇帝和内阁大学士们的欢心,更加容易获得升迁的机会。好吧,这样做的确是有点拍马屁的嫌疑。可是,在这个年代,必须认清现实,走最快捷的道路。只有自己的职位高了,权力大了,地位重了,才能做更多的扭转历史命运的事情。
和日后眼睁睁的看着鞑子入关,残害中原百姓相比,间接的拍拍万历皇帝的马屁,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吧?国家有了充足的粮食,对于普通的老百姓,也是大有好处的。起码,在遇到灾荒的时候,国家还有救援的能力,不会导致大规模的动乱出现。否则,动乱一旦发生,最终受苦的,其实还是老百姓自己。
打定主意,徐兴夏继续说道:“莫日根败退以后,大规模的鞑子南下,估计没有那么快了。小规模的鞑子南下,白衣军就能对付。稍大规模的鞑子南下,可以出动炮兵营和战车营,共同应对。因此,镇朔堡千户所未来一两年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的招募人员,努力的种田,生产尽可能多的粮食。”
众人仔细的想了想,慢慢觉得徐兴夏的计划,还是有实现的可能的。威镇堡以北的这片土地,之所以荒芜,归根到底,都是因为鞑靼骑兵肆虐的缘故。如果真的可以挡住鞑靼骑兵的肆虐,努力耕种的话,五十万石的任务,还是可以完成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绝对不容易。估计,在整个宁夏镇,除了徐兴夏,别人都做不到。
陈登隆委婉的说道:“大人,修缮水渠,开挖水井,打造农具……”
徐兴夏爽快的说道:“一切的资金,都将我由我支付。鉴于当前的特殊情况,三边总督大人将这片田地,都划归到了我的名下。也就是说,在我的有生之年,这片田地的支配权,都是属于我徐兴夏的。我准备在千户所内部,实行大型农庄的生产方式,不再将田地分给到每个军户的手里。”
“每个军户都可以到农庄来干活,大家只需要劳动,就能拿到报酬,就能养活自己,不用等到粮食收割,也不用担心粮食的收成如何,更不用担心鞑子的到来。农庄的收获和损失,都是我徐兴夏的,和各位无关。比如说,一旦出现意外,农作物被鞑子毁灭,所有的损失,也是我个人承担,不会拖欠大家的钱粮。”
在场的所有人,都大大的松了一口气。他们最担心的,其实还是鞑子万一南下,毁坏了部分的庄稼,那该怎么办。鞑子可能无法毁掉全部的庄稼,只需要毁掉几十户人家的,就很麻烦了。幸好,徐兴夏慷慨的将损失都承担过去了。只是,这个农庄的具体运行模式,还需要徐兴夏具体的解释清楚。
徐兴夏说道:“有关农庄的具体运行模式,过两天以后,我再宣布。现在,有几个事情,需要首先研究一下。第一个,我担任镇朔堡千户的具体手续,还请余镇抚到宁夏都司帮忙办理。我着急回来,只带了千户的告身文书,忘记拿千户的印信了。第二个,所有和镇朔堡千户所有关的资料,如人员黄册,历年的钱粮开销,军户逃亡情况等,也请余镇抚到左屯卫衙门办理。”
余力钧站起来,欣然说道:“散会后我立刻办理!”
徐兴夏点点头,提高声音说道:“现在,请各位注意!我宣布几个重要的人事任命!”
众人急忙凛然坐稳,等候宣布。
徐兴夏凛然说道:“我宣布,任命余力钧为宁夏都指挥使司左屯卫后千户副千户!任命张全复、迟虎、王夏、刘横、毛十三、高猛、张峰、云奇风、林大成、陈守旺、彭当等为百户!任命刘广梁、陈登隆、林海牛、张云大、高正城、邓林永为百户!所有的小旗,都提拔为总旗!各位百户从军户中,选拔优秀者,提拔为小旗!”
昨天,三边总督任命徐兴夏为镇朔堡代千户的时候,并没有任命其他的官员。本来应该有两位副千户的,他一个都没有任命。这对于一个老官僚来说,当然不能用忘记了来解释。就算他忘记,李国臻也不会忘记,吴海鸣更加不会忘记。一定是黄克缵有特别的指示,不让他们插手镇朔堡千户所的人事安排,他们才不敢提。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整个千户所的其他官员,都将由徐兴夏自己安排。估计,这也就是对于那五十万石粮食的报答了。黄克缵的确很需要这五十万石粮食。老实说,要是换了其他人,根本不可能答应五十万石的条件。除了穿越者,谁有这样的魄力,在三年之后,向宁夏镇上缴五十万石的粮食?
第245章 扩军!扩军!扩军!
既然有这样的权力,徐兴夏当然要运用到极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啊!正常的千户所,只有两个副千户,十个百户,1120名在册军户。但是,这些死规矩,徐兴夏根本不准备遵守。只要他喜欢,随时可以做出更改。反正,镇朔堡千户所的工资,都是他自己支付的,上头根本不给一点钱粮。有吴海鸣掌管左屯卫,徐兴夏根本不指望从上面得到援助。
威镇堡的发展,其实也没有得到上面的任何帮助。从一开始,他徐兴夏和上头的关系,就已经很不好。威镇堡的发展,唯一的资金来源,就是战功的兑换。这不能说是帮助,只能说是威镇堡应得的利益。别人要是眼红,也可以拿鞑子的首级来换。但是,威镇堡和镇朔堡不同。镇朔堡的发展,单独依靠战功兑现,只怕是不行了。
这次莫日根灰溜溜的回去,估计大部分的鞑子部落,都会收到消息。在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大规模的鞑子南下了。因此,白衣军想要持续不断的获得战功,应该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没有战功兑现银子,就必须想办法从其他的渠道积累发展资金。必须利用镇朔堡自身的人文、地理、自然优势,创造效益。
隐约间,徐兴夏已经逐渐的摸索到黄克缵的用意。显然,这位三边总督大人,直接委任自己为镇朔堡的代千户,并不是突然心血来潮的。他是有自己的独特考虑的。他不是在简单的填一个坑,不是觉得镇朔堡缺少一个千户,就简单的找一个人来替代。他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模式,一种卫所自给自足的模式。
其实,这种自给自足模式也不能说是新的。卫所军最初创立的时候,就是可以自给自足,甚至略有盈余的。只是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很多东西都变味了,才会导致今天这样的局面。如果还能回到以前自给自足的方式,他黄克缵绝对是善莫大焉。
对于万历皇帝的心思揣摩,黄克缵可以甩徐兴夏九条街。到了他这样的官职,万历皇帝最关注的是什么,最渴望的是什么,都已经一清二楚了。只要你想办法去做皇帝最盼望去做的事情,将来入阁拜相,就是皇帝的一句话而已。万历皇帝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甩掉卫所的沉重包袱,绝对是其中之一!
身为三边总督,黄克缵麾下,管辖着四个军镇,有数十万的卫所军和战兵。除了辽东、蓟镇之外,就他这里的卫所军负担最沉重了,每年都要耗费国家大量的钱粮。如果他能率先解决这四个军镇的钱粮负担,万历皇帝想要不注意到他都不行。
特别是今年辽东地区的局势,不是很好,那个叫做努尔哈赤的家伙,居然宣称成立了大金国,这多多少少是让万历皇帝恼火的。深山老林里的一个野人,居然也敢称王立国,简直是在公然的藐视大明朝。万历皇帝的脾气再好,再不想动刀动枪,这个面子都是要的。黄克缵估计,未来数年,辽东只怕是要大动干戈的。
辽东的战事一起,国家的大量钱粮,必然倾斜到东北各镇,优先保证前线的需要。作为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