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容易让一个民族变的深沉,也容易引发极大的灾难。比如为了血普法战争的耻辱,德法两国发展到了一战,而为了血洗一战的耻辱,又引起了二战。而强调荣耀显然会鼓励民族奋进的精神,跟雪耻相比,一个是激烈的,一个确实持久的。
为民族百年计,赵书礼后来聘请了张伯苓做了教育部长,主管塞北地区教育事务。
这都是后话了,在离别了塞北大学后,赵书礼度过黄河进入了鄂尔朵斯地区。过黄河不得不说黄河大桥,这座大桥是前几年修通的,当时德国技术人员还没有撤离,但是赵书礼没有找他们,而是找了一个中国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茅以升,赵书礼记得,茅以升的大桥能活到半个世纪后它的孙子桥都倒塌后还能屹立不倒。
鄂尔朵斯所在的河套地区,是塞北军事工业的重地,不过这次赵书礼可不是来看兵工厂的,而是来看看民生的。这里的移民较早,也一直都是各地的样板。
先到了牧区参观了半日,这里的牧民多数是蒙古人,也有少数汉人()。建筑都是蒙古包,不过现在的蒙古包可不仅仅是住所了,有的坚固了旅游的需要。一到周末,鄂尔朵斯市的有钱人家,不少喜欢来这里骑马打猎,吃烤羊肉和马奶酒的。
之后才去了农垦区,这里情况恰恰相反,多数是汉人,少数是蒙古人。汉人有的是移民,他们来到后分到了一些荒地开始开垦,每家每户都有地,多则四五十亩,少则一二十亩,由于为了维持稳定,塞北规定这些移民土地不得转让,因此很好的保证了农民手里最重要的资产不被黑心商人买走。而蒙古人则多是就地开垦自家的草场,蒙古人家的草场本来面积就大,因此他们倒是大农场主了。
赵书礼所到之处,只要是表明了身份,百姓都很高兴,尽量拿出来自家的好东西。赵书礼是军阀啊,肉食是不缺的,可是农民尽给他吃肉了。开始赵书礼还有点吃不下,他想到了电视里经常演的那种,主人家招待客人吃好的,但是自家的妻女却悄悄的躲在厨房中吃糠咽菜。但是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塞北地区尤其是鄂尔朵斯地区的百姓吃肉已经很长见了。其中一个农民还骄傲的拿出了一封简报,让儿子给赵书礼念,那是一封刊登着南开南开经济研究所在塞北的一份调查报告。这封调查报告说,塞北地区平均食肉量是同时期中国人的三十倍,而这个数字其实从赵书礼执政塞北开始是下降的,因为原本这地区的蒙古人是纯肉食动物,后来加入的汉人摊低了这个比率,但今年开始大幅度升高,尤其是鄂尔朵斯的农牧民家庭,由于是农牧区夹杂,这里的肉食产量十分丰富,这里最早的移民区百姓,平均一星期吃一次肉。
这报告让赵书礼的心情好了很多,抢夺权力占据至高位置固然很爽,但是为别人带去利益,得到大多数人的歌功颂德,其实更爽。
走访过弄木器后,赵书礼心中安定下来,他觉得这些年的政策是好的,能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政策才是正常的,他知道就算自己此时走了,塞北地区也不会乱,当然除非自己突然死了。
放下心来的赵书礼这才去了工业区。
第四卷 抗日烽烟 一百九十六节 视察
一百九十六节 视察
鄂多斯的工业区经过战争一时的阻碍,建设大潮再次翻涌起来,而且比之前更猛更急()。这当然跟战争把人们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有关,精气神有时候能起到难以想象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量投资涌入的缘故,投资中有来自传统投资来源地山西的,有来自富庶的江南的,也有来自南洋的涓涓细流,但是规模最大的则来自东北。
东北在辛亥后不久就落入了张作霖手中,而这个军阀也是很重视建设的,任用王永江大力制定各项制度,鼓励发展,几十年持续不断,早就了东北一大批民间资本()。这次由于发生在东北的战争,让这些资本大受损失,很多资本家纷纷迁往临近的塞北地区。而塞北对于此是持欢迎态度的,在各地专门辟出东北工业园来让这些企业家入驻。
战争基本结束的时候,这种产业的转移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更加剧烈了。赵书礼让田子华和姜奎带着宣传人员和工业委员会的专业人士,奔赴东北各地,尤其是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去游说各个大企业家。田子华负责营造一种氛围,那就是东北的战争将长久的持续下去,日本人将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击。而姜奎则负责介绍塞北地区的各项政策和塞北地区对工业的扶持态度,并给与他们各种保证,各种许诺。塞北的邀请加上日本的威胁,这一推一拉之下,当时在塞北军控制下的长春和危机仍然存在的沈阳两个城市的企业纷纷往塞北迁移,造成一股产业转移大潮。
这个时代的东北工业虽然不如战后,但也不能忽视,从机械制造到轻工纺织有一个工业体系的雏形,跟塞北地区相比差距也有限,因此东北的工业转移对塞北来说,可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锦上添花的,完全可以说是上了一个台阶的。
赵书礼先后参观了几个东北企业,其中有能生产铁轨和各种模具的大型锻压厂,生产个各种电线电缆的电线厂,生产压力容器的锅炉厂,还有跟军事关系更紧密的其他厂子,比如张学良大力投入的飞机厂,全国数一数二的能生产大中口径各型火炮的沈阳兵工厂,能组装汽车和装甲车的汽车厂等重要工厂都被搬到了鄂多斯。
民用工厂好说,只要老板同意就可以搬迁,可是这些军事工厂都是东北整府的财产,不过这几个工厂的搬迁却没有任何争议,也不是塞北军跟以后的苏军一样掠夺来的,而是经过张学良同意的。当时的情况谁也说不好,第一张学良也不敢肯定日本会不会继续增兵,第二当塞北军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沈阳还在塞北军手里掌握着,除非冒着跟塞北军决裂的风险,张学良也不能反对。但是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这些工厂出产的产品要装备东北军,同时这些工厂仍旧属于东北军的财产()。赵书礼同意了,他看重这些工厂的设备,但是更看重这些工厂的高级技术人员。
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塞北的工业基础大大改善,尤其是四年建设大纲启动以来的几年,交通改善了,制度完善了,连市场都开始渐渐的稳定了。可以说塞北地区的投资环境毫无争议是这个时期中国最好的,又有广大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甚至包括石油在内的大多数生产资料都能够自给自足。又通过工业集团军的模式大肆引进新技术新工艺然后共享,因此东北这几个军事工厂搬到塞北后,可以说也能得到一个飞跃式的提高,至少他们的汽车厂可以批量生产汽车和装甲车坦克了,飞机场也可以生产飞机了,兵工厂的火炮产量将翻倍,而以前这些工厂别说坦克了汽车装甲车基本上还要进口大量零件来组装,飞机完全进口散件拼装起来,而兵工厂制造火炮的钢材也要进口。
经过这些建设,鄂多斯已经稳压张家口跟包头归绥并列,成为塞北边防司令公署治下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三个城市也在河套地区形成一个工业大三角,接下来就要发挥他们带动周边的作用了。
参观完鄂多斯的工厂后,赵书礼又南下山西。
山西的铁路以往跟其他地区不一样,是窄轨,经过塞北技术工人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改造完成,把同蒲铁路跟塞北的铁路网链接到了一起。在晋北地区盘桓数日后,赵书礼南下到了太原,太原此时也是中国最有实力的工业城市之一,可以跟鄂多斯归绥包头还有沈阳媲美。塞北占领这里后,又对各个兵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这次战争中太原兵工厂的生产也功不可没,出产的火炮枪支在整个塞北兵工生产中占了一成有余。以前在阎锡山手里,由于缺少先进的管理先进的工艺,还受限于原材料,这里的工业能力没有能完全动员起来,但是却培养出了一大批熟练技术工人,为其充分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
跟驻扎在太原王靖国等人一一会面,对他们为山西平稳融入塞北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同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又走访了一些山西的企业,宴请一大批著名晋商,之后赵书礼立刻坐飞机北上库伦。
库伦现在已经是个十万人口的大城市了,作为外蒙的整治中心,塞北边防司令公署对这里还是很重视的,这里的税收在塞北各城市中算是最低的之一,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