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高凤举外,陈驰也选择了向天津挺进,不过他是沿着铁路线前进。他手下有自己的骑兵,倒是不用去借兵,但是他的速度可没有高凤举快。这是因为他没有高凤举那么急迫,高凤举是按照计划来的,而他是自由而发的。陈驰的目的也跟高凤举不同,他主要的目的还是大家对方补给线,支援日趋困难的前线。以此而论他还是很有大局观的,要知道现在他做的这些事情可是吃力不讨好的。
陈驰在铁路线上连续发动了十几次突击,成功的少,失败的多。但是却牵制了大量的英军,和迟滞了他们往前线的物资补充。但是他的目的还是选择了天津,原因很简单,那里是英国物资的总来源地,所有从印度,澳大利亚和英国本土,甚至从日本美国买来的各种物资,都是要在天津的港口上岸的。
对于塞北军的这些异动,高凤举的行动因为快速很突然,而且是从主战场外新调进来的军队,因此英军没有发现,但是陈驰师的行动他们老早就注意到了。但他们认为这不过是想要给正面战场分担压力,因此埃德蒙毫不在意,除了增加了一些防御铁路线的兵力外,没有多采取行动。甚至在侦察兵报来说对方有像天津移动的趋势的时候,他反而是十分自信的宣称那不过是对方的虚张声势,他不相信塞北军敢占领天津,要真的那里可是存在着四五个强国的军队的复杂地方,没有他们这些列强的允许那一个中国势力敢进入这里。就算是当年袁世凯要在天津驻军,还是采用把部队称作自己的卫兵名目进去的。而塞北军阀赵书礼,他有胆子把自己的军队开进去?
不得不说英国人的自我感觉太良好了,一战后他们仍然是世界霸主,虽然美国人发了大财,工业实力领袖群伦。但是在他们眼里,美国只不过是乡下暴发户而已,世界上的利益分配还是日不落帝国说了算,控制着大部分殖民地,控制着市场和原料来源地的大英帝国仍然掌握着世界市场份额和利益的分配,在他们看来美国不过是他们利益链条上的一根而已,他们巨大的工业生产实力也不过能更合格的作为大英帝国生产车间角色而存在而已,没有任何其他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英军继续对居庸关发动猛攻。
这已经是他们发动总攻的第三天了,至此双方已经持续战斗了十几天,以前摆在英军面前如同铁桶一般的居庸关,被炮火摧残后仿佛一个灾难后的废墟一般,连城门都被炸成了粉碎。只有对方的士兵躲在废墟间,不停的喷射着机步枪的火舌,有好几次英军突击人员都已经占领了几个小据点,但是随着对方的反扑不得不撤退,而那些突击人员也面对面的看到了他们的对手,很多英军士兵看到了中国士兵那种坚定的,漠视死亡的眼神后,心里生出了一种这次战斗他们无法取胜的感觉。
漠视死亡未必是好事,因为这往往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意识,在炮火毁灭和其他负面气氛下,他们精神处于一种低沉之中,而不是那种用勇敢来抵消恐惧的那种积极情绪。在这种消极情绪面前,不同国家的军人会出现不同的反应,意大利士兵或许会选择毁坏自己的兵器然后自豪的投降,美国士兵会大骂总统和议会,然后去找个平民村子发泄,日本士兵则会选择自杀。在这种情况下,塞北军的士兵没有选择后退,也没有哗变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但是情况是不妙的,战况到了这种地步,如果说能长久的支撑下去,那是不科学也是不人道的。
经过统计,李三江的部队已经伤亡了两万人,其中至少一万人牺牲,或者重伤没有治愈的希望了。受伤的人数如此之多,塞北地区十几家大小医院已经全力支持军队了,可后方的医务能力仍然无法满足要求。
而英军的伤亡同样惨重,他们至少也有上万人的伤亡,另外还有上千人在攻击过程中被俘投降。尤其是其中一些印度兵,他们的战斗意志不怎么样,可是在此前的战斗中却常被派到前方去做强攻任务,这就是所谓的炮灰,当然英军也不指望这些炮灰能起到多大作用,只期望他们能疲弊对方,甚至消耗一些对方的弹药也算不浪费了,因此丝毫不在乎他们的投降。往往他们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冲锋的时候要保护纯种的英籍士兵,撤退的时候则要掩护他们。这些印度兵之后就是南非士兵,接着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士兵,反正英籍士兵是最高等级的。
英军中这样的歧视由来已久,但是也是有作用的,投降最多的是阿三士兵,而最少的就是英籍士兵了。但是缺点也同样明显,早在一战中,印度兵虽然数量众多,但是他们所起到的作用甚至不如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南非这几个有大量白人移民的英国殖民地,他们对于宗主国英国有着一种奇怪的近乎痴狂的心态,当然他们自己也以大英帝国公民,女王陛下的臣民自居,并以此为荣。这是一种有悠久传统的贵族崇拜心态,甚至早已摆脱英国统治的美国人也具有这种心态,往往英国女王到这些国家访问,比如到美国去的话,会比美国总统更受欢迎,程度比之迈克杰克逊开演唱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这种歧视后来却被赵书礼利用了,这是后话了。
英军总攻第三天是塞北军最艰苦的一天,同时这一天,陈驰和高凤举的先锋军几乎同时到达了天津郊外。随即他们发动了攻击,可是让他们意外的是,他们遭到了反抗,不仅是英国人的反抗,还有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军队参加了进来。
同时,塞北整府收到了这些国家发来的照会和压力,他们要求塞北军不能进入天津。
正文 九十七节 燃烧的天津港
对于塞北跟英国(荷兰直接被忽略了,第二次他们也没有派出新的军队,只有五万英军)的战争从权力人物到平民,中国人都是十分关注的,但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上街示│威的人群几乎没有了,不过抵制运动并没有结束,而是进入无声阶段,没人去刻意把热情投入其中,但是却绝没有一个人会购买英国货,也绝没有一个中国商店会出售英国货。于此对应的另一个现象是,各种报纸的销路大畅,关于塞北的各种消息充斥报端。
国际上也同时非常的关注,在很多国家塞北以及赵书礼这个塞北军阀是第一次进入民众的视线,各路国外报纸也是连篇累牍的报道着塞北和战争的情况,尽管褒贬不一但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对塞北的了解。赵书礼这个人也因为这一场战争,而第一次走上了世界的舞台。
就在陈驰和高凤举进入天津城外的那刻,全世界的目光便跟随聚集到了天津。
他们都想看看,这个北地的小军阀敢不敢跟全世界叫板,武力进入天津这个北方租借林立的万国城。果不其然陈驰和高凤举的军队不约而同的在天津城外停下来脚步,全世界下了结论,“英国人赢了”,他们赢在国际准则之下,中国人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敢于挑战各列强国制定的准则。
这正是埃德蒙的底气,他没有放大量军队留在物资后勤地天津,而是把天津的防卫压在了其他国家加起来共计万人左右的垃圾杂牌部队手里,这些军队有英国的印度土兵,法国的越南伪军,还有美国的菲律宾殖民地军队。但是这些军队的背后站着的是,英美等列强国。因此英国人相信,赵书礼没有胆量对这些军队发动攻击。
“国际准则和原则,以及我们大英帝国的整治力量就足够打败中国这里的三流国家了,你这下子不用担心了吧!”这是埃德蒙对忧心忡忡的阿奇博尔德的解释,阿奇博尔德觉得很有道理,心这才宽了下来。
“去他妈│的准则,那个准则规定本国军队不能进入自己的国土,这些西方白种狗东西根本就是穿一条裤衩的烂屁│眼,迟早得病一起腐烂!”赵书礼如此骂道。
因为他的桌子上就摆着各国的抗议电报,同时还有来自南京的措辞强硬的要他立即结束军事行动的训令,在看到赵书礼即将失败的情况下,老蒋终于拿出了自己领袖的架势。同时他此举第一次让赵书礼看到了他没有领袖中国的气质,本来赵书礼是一直站在他一边的,因为他觉得在即将到来的中日战争中,全国力量还是尽量集中在一起比较好。但是此刻他看到了这个人本质上的欺善怕恶,把中国的力量集中放在这样人的手里,跟分散放在李宗仁冯玉祥等人手里,没多大区别。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