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德功统率的军队负责镇守南直隶,算是当今为数不多可以调动的机动兵力了。
总体来说,南直隶有周遭的布政司拱卫,不会遭到什么太大的劫难。
若南直隶都直面危险,那怕是大明已经风雨飘摇,随时可能灭国了。
朱慈烺调黄德功增援江西战场,体现出了他的自信。
而自信来源于实力。
大明已经不是一年前的大明了。
山东大捷、四川大捷、湖广大捷,一场场的胜利令官兵们的自信心极大增加。如今不管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明军都要强于清军。
朱慈烺是不相信清军有可能突破山东防线,直接威胁南京的。
他之所以派出黄德功便是想要彻底解决郑芝龙这个隐患。
明军迟迟不能北伐就是因为有郑芝龙这个隐患在。消除掉这个隐患,明军就能毫无顾忌的北上收复失地。
而这一点黄德功自然很清楚。
他接到天子密旨,要其犁庭扫穴,除恶务尽。
从这道旨意来看,天子是对郑芝龙下了狠心了。
在天子眼中大明只有属于朝廷的官军,而没有什么郑家军。
……
……
十一月初九,黄德功部抵达赣州。
此前他已经去信给袁继咸提前通气,是以袁继咸并没有感到惊讶。
事实上能够有一支主力军队增援,袁继咸是感到很欣慰的。
毕竟以一己之力对抗桂王、郑芝龙两股势力,多少还是有些压力。
而黄德功来了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他和黄德功可以一人负责一边,排兵布阵起来就能游刃有余的多。
在黄德功休息了一夜后,袁继咸和黄德功进行了第一次磋商。
这次磋商并没有聊到很具体的东西,但至少对双方的责任进行了初步的分配。
那就是袁继咸对抗桂王叛军,黄德功与郑芝龙叛军死磕。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当然是因为郑芝龙叛军的实力更胜一筹。
而袁继咸统领的都是新军,作战经验有所欠缺。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让经验更为丰富的黄德功去啃这块难啃的骨头好。
对于这个决定,黄德功欣然接受。
事实上他现在急于打几场硬仗证明自己的实力。
一直以来黄德功认为自己不比高杰差。
可高杰的运气实在是好,天子把北伐的机会交给了他,高杰也不负圣望将河南、北直隶搅得天翻地覆。
黄德功急于追赶上高杰的身位,但苦于没有好的机会只能去等。
如今他终于等到了机会,怎会拒绝?
抛开郑芝龙其人不谈,郑家军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福建也越来越像当年的辽镇,成为了朝廷和天子的心腹大患。
之前郑芝龙一直有所掩饰,现在终于把狐狸尾巴露了出来,黄德功便要替天子彻底解除这个心结。
既然双方对各自任务做了分配,工作的重心自然有所偏移。
袁继咸负责西边战场,而黄德功则需要守好江西的东大门。
双方各司其职,也算是完美。
……
……
而此刻南京紫禁城中,朱慈烺得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情报,那就是豪格忍不住对多尔衮发难了。
经过一番精心的部署,支持豪格的满清贵族在朝会上公然质疑指责多尔衮,认为清军接连吃了败仗,多尔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石激起千层浪,弹劾多尔衮的人不计其数。
若只有一两人多尔衮还能应付,可这厢却是十好几人同时发难。
这些都是满清贵族,多尔衮又不能将其全杀了,只能暂且忍下。
但多尔衮岂是好欺负的,在经过片刻的忍耐后他立即指使范文程弹劾豪格谋反。
不得不说历朝历代,谋反都是大杀器。
只要扣上了这顶帽子,被弹劾之人就将处于绝对的下风之中。
不过豪格显然早有准备,他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指责多尔衮是在捕风捉影刻意构陷。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在朝堂之上默然无言的代善发声了。
他公然替豪格辩解,算是站了豪格这队。
代善的发声显然出乎多尔衮的意料。
他实在难以理解,这个老不死的东西怎么会和豪格走到一起去。
这样一来问题就有些棘手了。
对付一个豪格多尔衮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要加上一个代善,双方就是旗鼓相当了。
豪格算是正蓝旗旗主,至于正红、镶红旗都是老代善在打理。
二人若是结盟,则八旗之中占了三旗。
多尔衮三兄弟能够实际控制的也就是三旗。
若真的火并,多尔衮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多尔衮既然已经与豪格决裂,自然不可能轻易作罢。
情急之下多尔衮去找了大玉儿,希望皇帝亲领的正黄、镶黄旗能够站在多尔衮的这边。
多尔衮和大玉儿的私交不错。但说到底,大玉儿是福临的生母,她的利益是和多尔衮有冲突的。
但是大玉儿并没有直接拒绝多尔衮,只是劝他从长计议。
多尔衮十分无奈,他原本都计划好了,只要大玉儿点头,他就立刻命人包围了豪格的府邸。可现在看来,真得等等看了。
……
……
第四百六十八章 不甘再为奴
豪格和多尔衮决裂,这对朱慈烺来说绝对算是个好消息。
尤其是在郑芝龙、桂王反叛这个时间节点上。
满清内讧,北面的压力就会小很多,明军可以把更多精力用于平叛上。
待解决了桂王、郑芝龙的麻烦腾出手来,豪格跟多尔衮也一定已经斗的两败俱伤了。
这个时候明军再挥师北上,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这是朱慈烺近来听到的最好消息了。
而随后他又听到了另一个好消息。
山东德州总兵秦拱明来报,一名汉军旗的旗人主动来投,声称愿意为明军做事。
秦拱明不敢托大,立即命人将这名汉军旗人押送至南京,交由天子亲审。
如今此人已经在押往南京的路上。
虽然朱慈烺现在还不知道此人是什么级别,能给明军带来怎样的情报,但这肯定是一个好消息。
八旗制度一直是满清引以为傲的一项制度。而八旗军更是清军绝对的主力。
如今连八旗军都出现了逃兵,足以说明满清内部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这已经不仅仅是多尔衮跟豪格之间的矛盾了。
朱慈烺听说多尔衮已经颁布了严苛的逃人法,但这并没有阻止大规模的包衣逃往南边。
现在竟然连八旗兵本身都开始逃难,看来清军在北方的统治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
天欲使其亡,必先使其狂。
满清实在是太狂了。
他们以为自己才是世间最强大的存在,是以待万物如刍狗。
在辽东时他们奉行的就是这种政策。
努尔哈赤将辽东汉人杀的十不存一。能够幸存下来的都是极为幸运的。
他们入关之后以为可以完全复制在辽东时的统治方式,却发现关内的百姓反抗意识更为强烈,而且他们可以逃啊。
辽东的百姓想逃进山海关是很难的。可北直隶的百姓要想逃往山东就要相对容易一些。
更为重要的是,山东的明军十分乐于接纳他们。
这样一来满清高层有些懵了。
在他们眼中,奴才就是奴才,是用来使唤干活的。
若是奴才都逃走了谁来干活?总不能是他们这些高贵的满洲人亲自动手吧?
所以才有了逃人法的出现。
但严苛的法令并没有让逃亡现象有所延缓,相反北地的百姓不甘为奴自发成批的往南方逃去。
民心是很重要的东西,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丝毫不为过。
如今满清民心尽失,正是明军大有作为的时刻。
朱慈烺已经决定,在平定叛乱后立即北伐,绝不能错过如此好的机会。
……
……
当囚车经过南京城的城门洞时,陈顺才笑了。
他长长吐出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虽然从一名汉军旗的旗兵变为了阶下囚,可是他不后悔。
他再也忍受不了无休止的打仗了。
早年他孑然一人,打仗便也打了。
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可是后来他有了家产,有了妻子便害怕再上战场了。
每当听到海螺号的声音他都会本能的感到一阵心悸。
万一他回不来怎么办?万一他死在战场上怎么办?谁来照顾他的妻子?
一次次的死里逃生,一次次的从鬼门关前走过,更令陈顺才感到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