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振南明-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皇权不下县的时代,县官也得依靠这些缙绅来统治。
  只要打通了这一层关系,再由缙绅向普通农户宣贯,便可以最大程度的完成高杰想做的事。
  当然,高杰给缙绅的承诺和普通农户的承诺完全不同,这样有助于缙绅们卖力去宣贯。反正都是画一张大饼,还不如画的更大一些。
  ……
  ……


第二百一十三章 朝廷利益高于一切
  南京紫禁城内,朱慈烺在和一班内阁辅臣商议税收事宜。
  在治世充足的税收尚且是维持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何况乱世乎。
  在乱世朝廷要想保持威信就必须养着规模足够庞大的军队,每年光是军费开支就是一大笔钱。这笔钱当然也得从税收里抽。
  朱慈烺内帑中虽然还有近千万两,但也就够军队消耗个两三年,未雨绸缪总是对的。
  大明现有的税收体系基本可以划分为几大块。
  一大块是农业税,基本也是明朝税收的主要来源。
  不过农税的征税模式很不合理,官绅、藩王免税,税全被升斗小民承担了。高额的赋税再加上旱灾蝗灾等很容易引起自耕农破产,进而会汇聚成大片流民。被有心人稍加利用,便会拉出一支李闯那样的队伍。
  要想改革农税,就必须革除官绅名下田亩免税的陋规,不然再怎么改都是换汤不换药。
  除了农税最大的一块是商税。
  商税很复杂,种类很多,但抽成比例并不高,加上官商勾结,最终大部分银子都进了官员的腰包,朝廷并没有得到多少。
  当然商税之中有一个分类很特殊,那就是海税。
  本质上海税也是商税的一种,但因为征收对象主要是大小海商,所以可以单独列出来。
  海税之丰润恐怕只有朱慈烺和郑家人清楚。
  朱慈烺自不必说,他灵魂来自于后世对其中门道一清二楚。
  至于郑家恐怕是海税征收最大的受益者。
  据后世文献记载,崇祯末年时郑芝龙一年光是靠抽取海税就能进项一千万两白银。
  而大明朝廷各种征饷加派都算上一年也收不到那么多税。
  用富可敌国来形容郑家一点也不为过。
  以至于到了后期郑芝龙都不屑于自己出海做生意,而是坐镇福建靠收税养活庞大水师。
  对于如今的大明来说,海税绝对是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不过从之前朱慈烺和郑芝龙合意开办皇明贸易商会的情况来看,并不很乐观。
  从五月到十一月,半年的时间内郑芝龙先后将一百万两银子的分红解送到南京。
  如果按照郑芝龙一年赚取一千万两来计算,他一年应该给朝廷分润五百万两,半年的话也应该是两百五十万两。
  可郑芝龙仅仅将一百万两的银子送来,说明郑芝龙只拿出了两成的利润给朝廷而不是双方约定好的五成。
  这简直是打发叫花子呢!
  朱慈烺内心当然是无比愤怒的。
  征税本来就是朝廷的特权,朱慈烺现在等于在跟郑家分享这个权力。想不到郑芝龙这厮却是阳奉阴违,把朝廷当傻子哄骗。
  也就是那些没有见识过海贸利润之丰的内阁辅臣在看到郑芝龙派人解送的一百万两时才会大为惊讶。
  但以朱慈烺现在的实力又不能跟郑芝龙翻脸,湖广山东随时可能爆发大战,这个时候后方绝不能乱。
  朱慈烺只能先考虑从其他沿海各省抽税。毕竟大明又不仅仅只有福建一处靠海。
  朱慈烺将海贸分为南北两种。
  南面的肯定就是去南洋诸国,可以从广东出发,绕开福建。
  至于北面的可选择余地就更多了。
  浙江、山东甚至天津都可以。
  北面的海贸除了各省彼此之间贸易,最多的就是和日本通商。
  之前这一部分海贸主要是被郑家垄断,朱慈烺决定插上一脚,以朝廷的名义跟日本方面进行交涉。
  此举也是给郑芝龙提个醒,没有郑家朝廷也能够收取海税。
  当然,就是把这些全加在一起,一年恐怕也收不到两三百万两。
  毕竟朝廷在这方面刚刚起步,比不得从事这一行业十几年的郑家。
  海贸比的就是渠道,朝廷除了在大义上占有优势,并没有太多拿的出手的东西。
  但这件事必须尝试去做。因为你不做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就像水师一样,如果朱慈烺不命令龙江船厂倾尽全力赶造战船,登莱水师的班底又怎么搭的起来?
  收海税见效快,但要达到巅峰郑家的水准恐怕没有个几年时间是很难的。
  最让朱慈烺头疼的是矿税。
  万历时曾经在各地设矿监,专门负责征收矿税的事宜。
  由于矿监都是宫中走出来的内臣,对朝廷和皇帝十分忠心,朝廷每年还是能够收到一笔不菲的税银的。
  但这妨碍了士大夫、东林党的利益,一直遭到文官阶层的口诛笔伐。
  就因为收取矿税这件事,文官的吐沫星子都快喷到万历皇帝的脸上了。
  不过万历皇帝也算是够硬气,一直没有怂,你们喷你们的,朕收朕的。正是靠着海税、矿税万历皇帝才养得起几十万边军,才打的起三大征。
  可到了朱慈烺的便宜老爹崇祯皇帝登基一切都变了。
  你说你裁撤锦衣卫也就罢了,竟然连矿税都给废了。
  就因为文官阶层鼓吹什么天子不与民争利。
  好吧,天子是不与民争利了,这些利全被官绅阶层攫取了。
  朱慈烺命人做了一番初步的清查,发现大部分停封的矿如今并没有停采,而是如火如荼的开采着。
  而开采这些矿的就是当地的官绅阶层。
  这真是狠狠打了崇祯皇帝的脸。
  朱慈烺当然不准备放任这些蛀虫挖大明的墙角,窃取大明的财富。
  但他也不准备走万历皇帝的老路。你们不是认为朝廷抽取矿税是与民争利吗?那好,朕便不抽税了,朕直接包采包销!
  金矿铜矿自不必说了,开采得到的矿产一概充入国库、内帑。其他的矿类,从开采到销售一条龙式完成,完全以朝廷的名义。
  这等于是变相宣布了大明矿产属于朝廷,让那些只会以双重标准要求别人的文官闭上嘴巴。
  这也是朱慈烺一直想做却没能做的。因为之前他手中的军队不足,怕难以压的住局面。
  现在朱慈烺却无需担心了,若是有人带头闹事直接抓进诏狱。有人兴兵作乱直接率大军踏平。也该让那帮脑满肠肥的蛀虫清醒清醒了,朝廷利益高于一切!


第二百一十四章 遂昌县的金矿山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处州府,遂昌县。
  黄岩坑矿。
  作为唐宋时就已经开采的大型坑矿,到了大明朝其仍然是黄金的主要开采地之一。
  临近年关,矿工们仍然没有休息,冒着严寒下矿开采金子。
  如果问这世间做什么做赚钱,答案一定是挖矿。
  挖什么矿最赚钱?当然是金矿!
  金子虽然在大明不能作为流通货币进行结算,但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贵金属。寻常富贵人家的大妇都以拥有一套纯金头面为傲,更不用说那些达官显贵,公侯伯爵家连便溺器皿都用的是金器了。
  金器多寡成了衡量财力的一大标准。
  当然,对这些开采金子的矿工来说,挖出的金子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他们只能得到微薄的收入,勉强够养家糊口而已。
  所有采出的金子都必须统一送到何老员外派来的管事那里查验称量。
  也有人曾经起过小心思,想要把金子夹带在身上带出矿坑。可无一例外的他们都失败了。
  为了防止矿工夹带金子,何员外制定了严格的搜查方法。
  所有要离开的矿工接受搜查时都必须脱的一丝不挂,就连发髻也必须打散。
  曾经有一个矿工把金子藏在了粪门里想要蒙混过关,结果却被何家派来的打手发现,生生把金子从粪门里掏了出来。
  那个矿工的下场十分凄惨,被何家护卫活活乱棍打死,最后随便拿草席子一卷扔到荒郊喂狼,被野狼啃的连个骨头渣子都不剩。
  矿工的婆娘咽不下这口气去县城报官,却被遂昌县令直接下了大狱,最终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狱中。
  至此事后,再也没有矿工妄图把金子夹带出矿坑。
  这黄岩坑矿遍地都是何家的眼线耳目,他们是不可能混出去的。
  事情败露不但他们自己难逃一死,连家人也得受到牵连。
  报官鸣冤?县尊大老爷凭什么为了他们这些平头百姓得罪何家?
  要知道那何家在遂昌县当地就是土皇帝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