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皇子听了点头,随即道:“你说的有道理,问题是怎么请动那些尚书阁老重臣?”
彭芳笑道:“殿下放心,自然有那些官员们去请。到目前为止,皇上仍然没有表态,那些上书的官员一定不会甘心的。”
“所以他们自己会发动关系请动尚书、阁老重臣。殿下发起立储的风波正时候,只需星星之火便可燎原。”
“那些尚书、阁老重臣一定也觉得皇帝该立储君了,所以要请动他们并不难,皇上若是仍然不表态,最迟明天就一定会重臣开始上书请求立储。”
大皇子刚刚的郁闷和担忧不翼而飞,拍案道:“妙哉,妙哉!看唐宁那厮还能螳臂当车不成?!”
就在大皇子说的兴高采烈的时候,二皇子也在说着唐宁,对于唐宁直奔皇宫的做法,二皇子的人自然是乐见其成。
“皇上竟然让唐宁分拣奏章,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上次围猎之时他正面针对大殿下却未曾遭到皇帝的呵斥,就已经让人震惊了。”
“没想到真正震惊的还在后面,这圣眷也是没谁了!”二皇子身边的詹事感叹道。
二皇子微微笑道:“确实让人震惊,本宫和皇兄跟在父皇身边的时间也不算短,却都没有沾手过奏章,唐宁倒是先沾手了。”
詹事笑道:“唐宁毕竟是外臣,和殿下不同。不过,唐宁这么急着入宫肯定和立储有关,就是不知道他对皇上说了些什么。”
二皇子摇头道:“本宫也好奇的很。”
詹事笑道:“唐宁已经和大皇子水火不容,他绝对不会坐视大皇子登上储君之位,只能支持殿下。”
“依唐宁在围猎中表现出来的性子,他还真不会善了。”
二皇子意味深长的微微笑道:“可是,唐宁却高高兴兴的回府去了。”
詹事开心的笑道:“这是不是意味着,唐宁确定大皇子不会被皇上立为皇储?”
“就就说明皇上心里属意的人选是殿下,大皇子苦心谋划,不过是殿下作嫁衣罢了。”
二皇子微微摇头道:“也许,父皇根本就不想立储。”
詹事微微摇头笑道:“殿下,下官倒不这样觉得。如今百官纷纷上书建言立储,一方面是有大皇子的人在兴风作浪,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家觉得皇上确实应该立储。”
“如今百官上书的气候已成,关键还要看阁臣和尚书重臣、勋贵重臣的动静,如果他们也纷纷建言皇上立储的话,皇上也只能顺应民意立储。”
这位詹事越说越是兴奋,压抑不住的兴奋道:“而唐宁入宫在乾清宫中参与到了立储的奏章中去,肯定从皇帝嘴里探得了口风。”
“能让他兴高采烈的离开皇宫,只可能是对他有利的消息,那就是皇上属意立殿下为储!”
分析到最后,詹事朝二皇子深深的拜了下去,兴奋道:“殿下,可喜可贺!”
二皇子反倒是没有那么兴奋,微微摇头笑道:“不要高兴的过早,这一切不过是你的猜测而已,谁也不知道皇上心里是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唐宁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他在乾清宫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消息。”
虽然听到二皇子这样说,但是詹事的兴奋之情还是没有平息,跃跃欲试道:“不知道唐宁会不会联系殿下,他肯定知道一些内情。”
二皇子微微摇头道:“在这样的关头,肯定也有不少人盯着他,更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本宫。”
“所以唐宁不会联系本宫,当然,本宫也不会派人联系他。”
詹事这才稍稍冷静了下来,他知道二皇子说的对,现在正是最敏感的时候,皇子公然联系朝中大臣本就是忌讳。
随着立储的风波愈演愈烈,原本不少观望的官员也被亲朋故旧劝说下加入了进来,上书皇帝请求立储。
在这样的情形下,皇帝依然没有任何表态,仿佛这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不过这些官员们也都没有气馁,因为立储这样的国本大事,只是他们这些普通官员摇旗呐喊是没有用的。
必须有朝中的重臣参与才可以,即便是皇帝有心立储,也要考虑朝中重臣的意见。
在朝中文武百官的期待之下,第一位朝中重臣上书了。礼部尚书上书皇帝请立皇储!
有了第一位尚书大佬上书请立皇储,这给朝中百官都吃了一颗定心丸。有了第一位尚书重臣上书,第二位还会远吗?
这次的立储风波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就连市井之中纷纷热议,甚至比朝中的官员还要关心。
所以礼部尚书上书请求立储的消息飞快的在京里流传,唐宁因为心系这一场风波,所以一直都没有回大营。
一直在待在府里的唐宁也很快就收到了消息,即便是心里觉得皇帝暂时没有立储的打算,听到尚书重臣开始上书请求立储,唐宁的心里还是忍不住一紧。
既然礼部尚书开始上书了,那别的重臣肯定也不甘落后。
第275章 立储
风波愈演愈烈,整个京城上到文武官员下到黎民百姓全都盯着紫禁城。人们期待着皇帝会作何决定。
大皇子和二皇子两位殿下到底谁能登上皇位?这关系着未来朝廷的格局。
从支持者来看,似乎大皇子全面占据了优势。即便是在街头巷尾之中的议论之中,也是大皇子占据了优势。
这些平头百姓他们对两位殿下并不了解,他们的道理很朴素,大皇子是长子,在皇帝没有嫡子的情况下,人们还是倾向于长子继承皇位。
虽然大周朝不像是南楚那样有立嫡立长的规矩,但是民间还是盛行嫡子长子继承家业。
随着六部九卿接连上书,朝野请求立储的呼声更是达到了顶峰。就连内阁也坐不住了,几位尚书大臣齐聚内阁,与阁老商议起来。
就在他们商议着要一起面见皇帝的时候,皇帝下旨了。
皇帝下旨召开小朝会,召内阁大学士、六部九卿、五军都督府几位都督入乾清宫觐见。
原本立储的风波就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一道旨意一下,真有烈火烹油之势。
小太监四处传旨,所到之处都引起阵阵惊叹和兴奋。消息因而也随之四处流传。
皇帝终于要立储了!
每个官员都有些紧张的密切关注着,因为这也他们密切相关,毕竟都是跟着皇帝混饭吃的,谁做皇帝对他们自然影响很大。
当然了,更紧张兴奋的还是那些依附大皇子的官员,他们引起了这场风波,若是大皇子成功登上储君之位,继而登基为帝,那他们也会收到巨大的回报。
整个京里最紧张最兴奋的人莫过于大皇子了,毕竟他做梦都想坐上储君之位,而现在是他距离储君之位最近的时候。
紧张是因为这里面还有变数,兴奋是因为他距离朝思暮想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
而这一步似乎如此简单,如此理所当然。
乾清宫里,气氛似乎并不紧张。
皇帝笑道:“这几天朕的乾清宫都快被奏章淹没了,全是关于立储的奏章。”
内阁大学士魏申笑道:“自从大殿下大婚,百官恍然发现两位皇子都已近成年,为江山社稷计,确实该立储君了。”
皇帝笑道:“一转眼孩子都长大了!立储,其实朕也反复思量过,觉得暂时还不宜立储。”
礼部尚书出列道:“皇上春秋鼎盛,但是国不可无储君,如今两位皇子已近成年,为安稳民心,臣等建言皇上立储。”
见到重臣有纷纷出列谏言的迹象,皇帝摆手笑道:“朕也知道该立储君了,不过朕心里还在思量,这样吧,三年,三年之内,朕一定立储。”
“这样总可以了吧?众卿也不要再催朕了!如何?”
皇帝并没有说不立储,只是暂不立储,而且还给出了期限。况且,皇上如此态度,这些重臣听了还有何话说?
皇帝这样笑着和他们相商,如是他们继续谏言下去,那成何体统?那不是找不痛快吗?
况且,他们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皇帝确实该立储了,但是晚个两三年再立储也无不可,毕竟皇帝正值春秋鼎盛。
所以这件风波就这样过去了,等散了朝会之后,他们出去解释安抚一下百官,想来百官得了皇帝的承诺也不会胡搅蛮缠。
固然肯定有些不甘心的人,但是在大多数官员都偃旗息鼓之后,他们若是继续胡搅蛮缠,那就是自己找不自在了。
这一场小朝会没有剑拔弩张,也没有苦苦谏言,而是君臣相和,众臣离开乾清宫的时候也一个个面带笑容,显得十分轻松愉快。
不少官员都在翘首以待这些重臣的回归,各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