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好丈夫(上山)-第6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帐房是个老学究,从前是蒙学的老师,只是年年科举都是无望,因此心灰意冷,最后被这吴东家高薪请来,一开始这位老学究还是扭扭捏捏,可是后来听说不少像他这种际遇的人如今都去工坊里谋职了,再加上人家开的薪水实在不低,比起自己做这老师来实在是一个天上地下,因此也就安生做起这帐房,如今也渐渐的开通起来,他捋着胡须道:“东家,学生也听说了这事儿,不只是咱们的作坊,其他的作坊多半也会这么做,重新招募人手、购买纺机,还有尽力扩建工坊,只怕一时之间,未必能筹措好,哎,怪只怪这消息来的太突然,早知如此,咱们也不至于这般手足无措。”

  这吴东家倒是个雷厉风行的人,道:“不能做也得做,能做几分是几分,眼下这个局面,只要纺机开动,丝绸能制出来就能挣银子,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大家尽力去做吧,实在不成,再另想办法。”

  众人也不敢耽误,随即一哄而散。

  这才一个时辰功夫,几乎整个京师的大街小巷里头,都已经张贴满了各种招募工匠和学徒的告示,基本上招工的告示很简单,只要有两条腿的,只要是个人,没有缺胳膊少腿,这工坊就要了,几乎临街的墙上,到处都是这种消息,密密麻麻,让人看了都不禁咂舌。

  窑场、丝纺、茶坊、铁器作坊、机坊……哪里都缺人,工钱也是节节攀升,整个京师,与前几日一片哀嚎相比,完全换了一副模样。

  这消息自然瞒不过官府,顺天府这边,也是无言以对,对于这种现象,他们看不懂,也不明白,不过这东西当然也不必他们去看懂,于是连忙上书内阁,告知此事。

  在内阁里头,朱佑樘亲自到了,京师里的动静一传到他们的耳里,他便立即关注起来,随即移驾内阁值房,与内阁大臣们议事。

  “这东西真真是看不透,前几日还是举步维艰的样子,街上到处都是物业的流民,那些商贾们一个个要死要活。朝廷呢,本来也在琢磨,是不是让官府干预一下,无论如何想个办法,若是再这样下去,肯定要出大事。可是今个儿事情真是蹊跷的很,那柳乘风回京的消息一传出,整个京师都震动了,据说那货价不断攀升,各大工坊立即开工,四处招募人手,还生怕人家不肯来,连工钱都比上月还增了不少。陛下,微臣这是越来越糊涂,可是后来想了想,总算是找到了这症结所在。”

  侃侃而谈的是李东阳,李东阳一边注意观察着朱佑樘的脸色,一边继续,道:“这症结,还是在柳乘风身上,柳乘风出了事儿,那些工坊就要动荡,可是柳乘风但凡能平安无事,这天下的流民就有了生计。其实问题也并非只是出在柳乘风身上,而是祖制头上……”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东阳又不免去看下朱佑樘的脸色,因为今个儿要议的事儿,颇有点儿忌讳。

  ……………………………………………………

  第二章送到,还差五六票了,五六票之后,老虎就能荣登月票榜,咳咳……恳请大家支持。




第六百二十三章:重赏

  祖法这东西对后世之人来说,既是夜壶,同时又是悬在头上的尚方宝剑。

  且不说别的,单说朱元璋定下的金科玉律,朱元璋定鼎天天下之后,几乎创立了一个他自认为最完善的制度,这种制度几乎堵住了前朝所有的弊端,当时朱元璋甚至还为此得意洋洋,认为只要后世的子孙按着他的制度来办,那么这大明的江山足以传诸万世而不衰。

  因此朱元璋曾亲自下诏,后世子孙,决不可改弦更张,不得擅自改动他悉心创立下来的制度。

  只是……

  子孙们似乎对这位太祖皇帝颇为敬重,无论是文皇帝,还是后世这几个皇帝,几乎都是口口声声拥护祖制,要将祖宗的制度贯彻到底。当然,这也只是口号而已,就如那文皇帝一般,口里说的冠冕堂皇,打着恢复祖制的旗号,可是暗地里却是将所谓的祖制改动的面目全非,朱元璋说要海禁,片板不得下海,朱棣组织了历史上最为庞大的舰队。朱元璋说不许太监参与政务,可是太监们一个又一个冒出来,甚至到了相当一段时间,司礼监的地位足以与内阁抗衡。朱元璋说什么,子孙们就拥护什么,不过这也只是拥护而已,自己想怎么干,还怎么干?

  在后世有一句话叫做打着红旗反红旗,其实这大明朝也大致是如此,人人都打着太祖的旗号,反的却是太祖的初衷。

  因此……从这个道理来说,太祖皇帝的所谓祖法。其实就是个屁。

  可是话又说回来,祖制是个招牌,皇帝们登基,若是敢在官面上打破太祖皇帝的祖法,那么就等于是失去了政权的合法性,因此,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太祖说,片板不得下海,于是文皇帝一遍又一遍的下诏书。说是要实施海禁,虽然他的舰队已经屡下西洋。太祖说,太监不得干政。皇帝们也一个个正儿八经的重复着这台词,虽然太监们的地位甚至有不少远超前朝。

  也就是说,祖法虽然是个屁,但是这个金字招牌,还得高高悬起来,在官面上,绝对不能否定。

  祖法,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国策。

  而李东阳要说的,就是国策,这个重农贱商的国策。所以他不得不慎重。

  “陛下,之所以柳乘风一旦出了事儿,这市场就震荡,而柳乘风一旦安然无恙,则市场就强力复苏。这其实并非是柳乘风的原因。而是大明朝的国策。商贾们能有今日,皆赖柳乘风鼎力促成,在朝廷里头,柳乘风是支持他们最大的力量。而一旦柳乘风出了意外,商贾们生怕朝廷改弦更张,因而人心惶惶。于是市面萧条,才酿成这等危机。老臣以为,若是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朝廷在官面上把这个国策订立下来,告诉天下百姓,我大明农工平等,大明既依赖农人,同时也倚赖工商。如此,商贾们才会疑虑尽去……”

  李东阳一番话,却让朱佑樘连连皱眉,朝廷就算要奉行这个国策,可是要在官面上定下来,却是他不敢轻易许诺的,毕竟颁发出这道旨意就等于是彻底的推翻掉了祖宗制度,这可不是玩笑。

  朱佑樘摇头道:“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不可轻试。”

  这李东阳还没往深里讨论呢,皇上就毫不犹豫否决了,其实在说出来的时候,李东阳就知道结局注定了就是如此,因此也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因此道:“只是这么下去,也很是不妥,这样耗着也不是办法。”

  朱佑樘沉默了片刻,随即道:“朕也知这里头的难处,可是朝廷也难,士农工商,这是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岂能在朕的手里坏了,眼下也只能如此,现在市场不是已经恢复了吗?朕听说这京师里一夜之间,流民一扫而空,大家有了工做,有了薪俸,就有了饭吃,能养家糊口,暂时也只能如此,到时朝廷再另想办法吧。”

  朱佑樘显然已经不想再谈下去,随即改变了话题:“朕听说柳乘风的夫人有喜了,哎,他也不容易,这是好事嘛,让东宫那边去道个贺,就算是代朕略表一下意思。”

  朱佑樘一副松了口气的模样,随即道:“这一次柳乘风出使瓦刺,立下了赫赫功劳,他这一出使,不但让这瓦刺暂时再不成我大明的威胁,而且彻底的削弱了他们的力量。再加上他又带着新军,杀瓦刺帐前卫三千人,这也是彪炳的战功,算是为我大明朝扬眉吐气了一番,这事儿要好好的宣扬宣扬,我大明很少有这样的大胜了,宣扬出去能鼓舞一下军民士气,上次平远堡为瓦刺所袭,令我大明亿兆军民尽皆义愤填膺,这场大捷,也可令大家知道,朝廷不是软弱可欺,瓦刺人敢杀我边军边民,朝廷定会报复,讨还公道。”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柳乘风的封赏问题,从前的时候,柳乘风的封赏都是朕的主意,可是现在,却不得不请大家来问一问,毕竟现在柳乘风已经不同了嘛。”

  在座的三个内阁大学士哪里不明白朱佑樘的意思,所谓的不同,就是柳乘风若是再进一步,其地位就已经要成为一方大佬似得人物了。这事儿肯定得和大家议一议,毕竟校尉升个百户,或许对朝廷来说无关痛痒,百户升千户,那也不是什么大事,千户升佥事,在亲军里头确实有点波澜,可是对整个朝局也不会有什么大碍。可是再进一步就不同了。

  柳乘风的功劳,大家是看得到的。再加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