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方才说济北属于北燕,确实算是失言之举,特别现在他已身为宗室,是万万不可如此说的,不管怎么样,都得要说这地方是大臣的疆土,而不是北燕,这样不是自认怂了。
而之所以如此,问题的根子在于,青州和济北三府对于大陈而言,意义不同,当初太祖高皇帝起兵,起的便是青州之兵,到现在,太祖高皇帝传记里还有起于青州呢,可现在,后世子孙将龙兴之地丢了,要夺回,就免不得一场大战,而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一时半会,这地也要不回来,要不回来,又怎么办呢?
能承认吗?不能啊,龙兴之地没了,本就是有伤国体的事,谁敢承认?
因此,大陈的态度很简单直接,不承认,既然这还是大陈的州府,那么就该派驻官员,别的州府有的,它也该有,于是乎,官场上就出现了一个现象,若是某人被封为了博阳、谷城、平原等县的县令,又或者是济北府或者是青州府的同知,那么恭喜你了,你可以回家奶娃娃了。
现在的陈凯之,显然就是这个状况,他督济北,这相当于是节度使一般成为了一方的土皇帝,可是很不幸的,他所督的这个地方在北燕人的手里,你倒是真有种,就越过边界去试试,数万北燕精锐在那里枕戈待旦,看是不是打断你的腿。
所以……现在济北的情况就是,在那里,有主簿、有县里的教谕,有县丞,有县令,也有知府,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假装治理着济北,处理着一个个根本不存在的公文,治理着一个个不存在的百姓,除此之外,那里还有许多的巡检,他们带着根本不存在的士兵,巡视着根本不存在的土地,而朝廷也假装有一个济北府。
至于陈凯之,则是都督着一群莫名其妙的文武官员,享受着朝廷发给自己的俸禄。
陈凯之一脸怪异,这是很奇怪的感觉,令他有种深深的觉得自己被人耍了感悟,因此他不得不道:“济北是什么情况,大人比谁都清楚,我乃宗室,本欲为朝廷做一些事,也算是报效朝廷,大人何必刁难呢?”
“这……”这主事也是无语,因此态度不由好转起来,口气软了几分,道:“哎,这并非我的意思,何况这样也没什么不好。至少总还有俸禄不是?何况陈将军现在不是还有勇士营吗,想来也是分身乏术。”
话是这个话,可陈凯之却不能平白混吃等死,便道:“不是你的意思,那么这是谁的意思?”
“是王侍郎的交代……”主事刚刚开口,便觉得自己失言了,连忙摇头道:“不,不,下官并非这个意思,下官的意思是,济北是大陈的州府……”
“我知道济北是大陈的州府。”陈凯之咬牙切齿,原来又是王侍郎在搞鬼,这个主事也是听命令而已,自己刁难也没用,不过他依旧重申了一遍:“可他在北燕手里。”
主事似是被逼得急了,态度一下变凶了起来:“既然在北燕的手里,那么以将军之能,迟早收复,所以终究还是我大陈的固有之地。”
陈凯之顿时无语,这尼玛的一个任命,都玩成玄学和哲学的问题了,陈凯之晓得跟一个主事争论也没意思,可心里有点恼火,目光微微一斜,冷冷地看着这主事道:“你叫什么名字?”
“啊……”这主事心里想,莫非你还想打击报复不成?不过他细细一想,反正是上头吩咐的,担心什么呢?于是正色道:“本官杨瀚!”
好,记住你这家伙了。
陈凯之倒也没有犹豫,只冷着脸朝他一礼:“告辞。”便很干脆地转身离开。
从吏部出来,陈凯之顿时意识到自己现在是济北都督,所以……竟是无所事事起来,飞鱼峰上的事,大抵可以自行运转了,倒也不必有什么担心,最重要的是,明明有个事给自己,结果……居然还整出了这么个幺蛾子。
深吸一口气,他心里冒出了一个决定,这事儿,没完。
敢坑我陈凯之,我陈凯之告诉你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人争一口气啊。
其实就算是混吃等死,也没什么不好,可陈凯之偏不让人如愿。
第520章 太皇太后有请
陈凯之翻身上马,却是到了学而书馆。
自陈凯之掌握这学而书馆以来,靠着一些演义故事,书馆的印刷量一直不错。
那掌柜听说陈凯之这个大股东来了,哪里敢怠慢,匆匆的迎了出来,笑容可掬地道。
“听说将军成了宗室,哎呀,这真是大喜事啊,小人一直想去飞鱼峰祝贺,就怕唐突,今日将军来了,小人给将军道个喜。”
陈凯之对于态度好的人,自然脸色也好起来,便笑着道:“哪里,道喜就不用了,我倒是有个好故事准备写出来,你这儿要做好准备。”
这掌柜大喜过望,他就等陈凯之的好故事呢,陈凯之写的故事非常吸引人,书一直都非常畅销,现在陈凯之让他准备好,他自然是比陈凯之害急,竟是迫不及待地问道:“却不知是什么故事?”
陈凯之毫不犹豫地说道:“自然是关于太祖高皇帝的,太祖高皇帝起兵定天下,这不是好故事吗?这是现成的题材,从前啊,虽是颂扬太祖高皇帝,可就怕有哪一处地方,犯了忌讳,可现在不同了,现在我是宗室,吹捧高祖是理所应当的事,你先挂出牌子来,先广而告之,预预热。”
掌柜一听,顿时眉飞色舞,一双眼眸似乎看到白花花的银子从天而降一样的,直直的发亮。
其实这个时代,关于高皇帝的故事是有一些,大家也爱听,只不过,真正一本关于太祖高皇帝的书,却是少之又少,其中自关键的问题就在于,牵涉到了太祖高皇帝,总不免让人害怕触犯什么忌讳。
可陈凯之不同,陈凯之乃是宗室皇族,他若是写出,就少有人会质疑了。
若是这么一部书出来,只怕又要大火了。
这掌柜忙是应承下来,陈凯之既来了,少不得要过目一下账目。
对完账。
陈凯之跟掌柜的寒暄了几句,便告辞了。
随即回到山上,陈凯之也就开始闭门造车,关起门来取了太祖实录,陈凯之动笔预备来一本高皇帝演义了。
牵涉到了高皇帝,就一定要避免掉禁忌,而这本身就是陈凯之的强项,他毕竟是翰林出身,堂堂翰林,对于文字的掌握早已炉火纯青,至于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什么,更是了然于胸。
只半月功夫,第一册便算是写完了,而在这过程之中,飞鱼峰的铁坊里,第一门火炮算是成功出炉了。
第一门的火炮,是陈凯之亲自画的图纸,这个时代早有火炮,不过大多比较粗劣,还停留在上一世宋元时期的水平,而陈凯之之所以铸炮,一来是因为钢材已经成熟,另一方面,是与火铳形成互补。
因为工艺还没有达标,所以火铳并不能刻画膛线,再加上铅弹的工艺还不成熟,可那小口径的火铳管子不能刻膛线,却不代表这口径巨大的火炮不可以。
膛线的作用在于修正弹道,一般的滑膛火炮几乎没有任何准确性可言,火炮等于是直直的飞出去,其实就相当于一个从弹弓里飞出去的石子,而一旦火炮有了膛线,就意味着炮弹射出之后,便可以在空中螺旋形前进,不但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射程,也提高了精度。
若是现在这个时代的滑膛火炮属于指着哪个方向,便只能确保打的是这个方向,而至于打到哪里,会不会距离着弹点太远,就和它没关系了。
可若是膛线火炮,则全然不同,它几乎已经可以勉强称得上是指哪打哪了,虽然精度和上一世的火炮差了不少,可单凭这个,就足以让人震惊。
除此之外,滑膛火炮因为尽力的增加射程,往往炮管比较长,而膛线火炮因为有了膛线,则不必在炮管的长度方面下功夫。
再加上这新出来的合金钢材的强度,已经完全可以承受火药在膛内爆炸所造成的膛压,因此,这第一门制造出来的火炮算是进行了轻量化才处理,不过是两百斤重,对那动辄五百斤上千斤的火炮而言,可算是轻便了许多。
威力更大,精度更强,射程更远,携带轻便,这四个特性足以让这个时代本是并不实用的火炮,变得实用起来。
不过陈凯之心思在著书上,只是让这匠人们试射之后进行改良,陈凯之毕竟不是专业的机械师,他所能提供的,只是一个方向而已,至多进行一些理论上的研究,而至于改良和修正的事,只能让匠人们一次次的进行调试,掌握到许多的数据之后,再进行一次次的改良。
第一部书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