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毓宗丝毫不知道自己就是崇祯拿来检验杨庆的,他一边向部下发暗号警戒一边笑着说道:“恭喜杨同知官运亨通。”
“谢了!”
杨庆满意地说。
“原毓宗弑君谋逆,下诏狱!”
他紧接着说道。
他身后四名锦衣卫同时上前。
然而原毓宗却冷笑着站起身,一脸毫不在意地看着杨庆,而他身后那些将领同样站起身,再后面列阵的一万部下也纷纷起身,远处近千骑兵涌出树林。
“杨同知,你说什么?”
原毓宗掸了掸膝盖上的土,淡淡的说道。
下一刻杨庆的拳头就落在了他的脸上。
原毓宗惨叫一声,吐出满口的牙齿倒下
“玛的,还敢在我面前装逼!”
杨庆鄙夷地说道。
四名锦衣卫迅速按住原毓宗。
这时候那些将领才反应过来,一个个怒不可遏地拔刀,在他们身后一万士兵齐声鼓噪,杨庆闪电般上前两步,双手分别掐住两名将领脖子,一下子将他们同时举到半空,后面那些士兵瞬间闭嘴,一个个愕然地看着那两名将领无助挣扎地身影,下一刻杨庆双手猛一用力,那两名将领的脑袋立刻歪向一旁嘴里冒出鲜血。
他把两具死尸向地上狠狠一摔。
“敢在陛下面前拔刀,想弑君吗?”
他恶狠狠地喝道。
其他几名将领面面相觑,然后看了看地上抽搐着咽气的死尸,没有丝毫犹豫地把刀扔在了地上,以最快速度重新跪倒,后面的士兵们还是继续面面相觑,倒不是说他们对原毓宗忠心,而是他们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
“都没听见吗,都跪下!”
杨庆喝道。
他紧接着抓起地上一具死尸猛然甩过去砸在人群中。
那些士兵唰得全跪下了。
“陛下,逆臣原毓宗归案!”
杨庆转身向崇祯行礼说道。
崇祯满意地点了点头,后面的宋权和张慎言互相看了一眼表情有些凝重,至于再后面包括吴伟业在内的江东才俊们一个个愤愤不平,原毓宗有没有罪先放到一边,但这种嚣张的行为完全是有辱斯,好歹人家也是进士及第。而随行护驾或者说监督他们南下的高一功一脸无所谓,崇祯不动手他们也得动手,李自成不可能还容原毓宗这样的家伙控制天津,解决了多尔衮这个外敌的他,接下来最主要目标就是这些北方的异己分子,而这些异己分子里面原毓宗基本上排首位了。
“雨恭兄救我!”
清醒过来的原毓宗,在看到自己精心安排瞬间被瓦解后,立刻换上一副表情一边吐着嘴里血和牙一边朝宋权高喊。
宋权装没听见。
虽然他很想拉原毓宗一把,但这家伙的地没法洗,虽然把崇祯留在北方符合他们这些北方人利益,但也不能做的那么绝,宁可把崇祯弄死在北方也不能让他南下,而且还直接派兵追杀,宋权自认还是一个忠臣,他对崇祯是忠心的,在这种事情上不能犯原则性的错误。
“陛下,原逆之罪是否应查证”
吴伟业小心翼翼地说。
崇祯带着杀气朝他转过头,皇帝陛下的脸上甚至带着几分狰狞,吴伟业吓得赶紧闭嘴,他很显然不知道当初崇祯被追杀时候憋了多大怒火。
“对,说我弑君谋逆证据何在?”
原毓宗立刻抓住救命稻草喊道。
“证据?啊,对,我们锦衣卫办案是最讲证据了,你要证据我们就一定会给你证据的,把这逆贼先押下去好好伺候着,咱们接着去他家找他要的证据,把他家里所有一切全带走,路上咱们慢慢检查,高都督,这是钦案,你们北京留守司可不能插手!”
杨庆对高一功说。
他哪是找证据,分明就是去抄家搜刮银子,这是告诉高一功别跟他抢生意。
高一功笑着做了个请的动作。
第六十七章 阉党的崛起
杨庆的找证据,为崇祯的內库一下子增添了十万两白银。
话说这个捞钱速度还是可以的。
至于原毓宗,第二天就因为不堪锦衣卫的荼毒,在专门关押他的船上含恨而亡,他的彻夜惨叫娱乐了崇祯的心情,然后仇也报了,钱包也鼓了的崇祯心满意足地继续南下,前往他的帝国都城。而黎玉田被任命为临时的代理天津巡抚,负责安置正从山海关源源不断海运过来的那些辽东百姓和关宁军,他们将在天津同样登上南下的运河船,前往他们未来的家园。
原本韩赞周郑芝龙等人押运来的军粮转给他们。
实际上还给了李自成五万石。
原本史可法还有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是做连往返再加上交战,十万人至少也得三个月充足准备的,所以前后两支迎驾军共携带三十万石军粮。
这些连黄蜚所部也够了。
但没想到第一批迎驾军刚到没几天就打完了,这样正好调拨给了总计二十四万辽民十万石,这些粮食足够支撑他们走到淮安,而崇祯也已经为他们找好了安置地。就是杨庆给他建议的庐州和安庆两府,另外分汝宁府设立信阳府,毕竟淮河以北给了李自成,这样汝宁府淮南部分只能单独出来,二十四万辽东内迁的百姓将在这三府屯田。以刚刚伤好归队的曹友义为庐州总兵,统领总计三万五千关宁军,而黎玉田则以巡抚庐信安三府职位驻安庆,原本历史上的江北四镇就这样变成了五镇。准确说应该是六镇,刘良佐凤阳总兵,刘泽清淮安总兵,高杰盱眙总兵,黄得功滁州总兵,实际上防区包括滁州和州和太平府,还有原本驻登州的黄蜚所部南迁驻军扬州,很显然他的忠心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这就是崇祯的整个江北防御圈。
沿淮一线是刘良佐,刘泽清,高杰这些崇祯信不过的杂牌,凤阳总督马士英和监军卢九德负责控制他们,这两人都是有一定才能的,而且本身也一直与他们打交道。
信得过的守京畿。
扬州的黄蜚,滁州的黄得功,他们名义上是前三家后援,实际上是督战队防止他们逃跑。
上游交关宁军。
实际上崇祯也知道李自成短时间內不会南下的。
老李光北方的烂摊子也得收拾个三五年,他只是吞下但完全没消化,甚至境内士绅反抗还愈演愈烈,毕竟多尔衮没指望了,他们现在只能想办法自救,还有因为宣化贸易线的封锁,晋商们也在蠢蠢欲动。
而在这期间对于崇祯来说最大威胁是他那个拥兵二十万,几乎已经形同割据的宁南伯。
防范左良玉的任务就交给曹友义和黎玉田的关宁军了。
他们和黄得功算两道防线。
而这次北上的方国安,王之仁等部驻应天周边。
这算是崇祯的第三道防线。
整个三重防御体系无论对北还是对西都算层层包裹,最终崇祯在南京的皇宫里依靠杨庆的锦衣卫和韩赞周的东厂控制中枢,王承恩负责帮他处理政务,剩下内阁和各部就负责干活,这一套也都是杨庆与王韩二人给他谋划的,基本上没张慎言和宋权什么事情。至于以后的内阁首辅,杨庆其实是推荐马士英,但马士英需要镇守凤阳,韩赞周倒是提议史可法,不过遭到杨庆的反对,史可法名气节操虽然没什么问题,但才能就完全不值得恭维了,用他当首辅还不如淮安的路振飞呢!
但最终崇祯还是选择了史可法。
毕竟他得考虑安抚江南士绅,北方人的路振飞,明显不如史可法这个东林党中坚符合后者心意,说到底崇祯这是要到东林党的地盘上当皇帝,他首先要做的是向后者示好,至于以后在南京站稳脚跟了,看史可法不顺眼大不了换人。
最终首辅内定为史可法。
这些任命除了关宁军系统的,其他全都提前以圣旨发出,黄蜚等部已经带着圣旨走海路提前南下,他们到南京最多也就半个多月时间,然后史阁部会在心情愉快的江南士绅帮助下迅速完成皇宫的准备,等待皇帝陛下驾临。刚刚赶到的郑芝龙在得到了一个南安伯的爵位后,带着和李自成之间的一系列秘密协议也心满意足地回师,至于他儿子是个监生,原本崇祯想赐锦衣卫籍,让他跟着杨庆当千户慢慢成长,但郑森终究还是没逃过对科举正途出身的梦想,然后他准备继续回国子监学习考进士。
既然这样崇祯也就只好勉励他一番拉倒,不过他依然跟在那些江东才俊里面给杨庆做鼹鼠。
他现在可是杨庆的粉丝。
考科举那是为了正途出身,但可不代表郑成功这样头脑的会真傻到和那些嘴炮们一伙,和这些家伙天天凑一起吟诗作赋相比,明显杨庆那宽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