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南下西洋那可不是说去就去的,单说制造那么大的宝船以及其他整个船队的船只就要耗费百万两银子了,再加上其他的所需费用当时那每年两百多万两的国库收入都不知道够不够呢。
朱厚照知道这件事情还是后世的时候很多人在这件事情上狠狠的辱骂了这位刚正不阿的刘大夏刘尚书了,站在朱厚照此时的角度来说他认为刘大夏这件事情做的是对的,但是后世的人却大都将中国后来被动挨打原因归咎在了刘大夏的身上,他们想当然的认为是因为刘大夏私藏了甚至于传说之中的烧毁了宝图所以才让大明失去了先于西方发现新大陆的机会,也让中华民族失去了再次崛起的机会了。
在朱厚照看来说这话的都是扯淡,他刘大夏还没有厉害到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影响了一个民族沉浮乃至世界走向呢,中华民族要真的会先于西方一步走向世界的话也不会因为缺少一个宝图而止步了,并且即便是有了宝图当时大明的国力还不知道能不能造出来宝船呢。
单单的说如果刘大夏没有将宝图藏起来的话说不定大明早就发现了新大陆了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臆想的可能罢了。
至于朱厚照如何神不知鬼不觉的将这些图纸从刘大夏府上拿出来那就是神通广大的锦衣卫的功劳了,在京城当中还没有那个大臣府上的东西是锦衣卫和东厂拿不到的。
在这件事情上刘大夏的工作是非,朱厚照也不好评论,不过他也总不能直接告诉刘大夏说你以后会因为这个被人骂的。
收好图纸,朱厚照像是突然想起来了一样,问道,“对了,你刚才说早朝的时候有人说要迁都?”
“是的,皇上。宗人府经历在朝堂之上说了迁都的事情,不过……”说吧,刘大夏便将这件事情再次说了一遍。
刘大夏说完,朱厚照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看来有些人是等不及了,这件事情你也不用管了,朕会派人处理的。”
“还要,战事怎么样了?”
“很不好,”朱厚照一问起战事,刘大夏便立马再次变成了苦瓜脸了,“昨天伤亡太大了,军队士气大跌。”
看到刘大夏这个样子,朱厚照只得安慰道,“爱卿不必如此灰心,昨rì伤亡过大在朕的预料之中,不过老兵也都是从新兵走过来的,那些平民虽然以前没上过战场,但是打上几仗之后他们就不会比那些老兵差太多了。”
“还有,给你看看这个。”说吧,朱厚照拿出一份密保递给了得到了朱厚照安慰之后心里好受一点的刘大夏。
“什么?这?”刘大夏抬起头来看着朱厚照不可置信的问道,“这是真的?”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在刘大夏脸上却已经露出了笑容了,既然这是朱厚照交给他的那应该就是真的了,而且他心里也希望这是真的。
朱厚照所给刘大夏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远在蒙古的郑萼送给朱厚照的密信,虽然巴图蒙克将整个京城围了起来,但是偌大的一个城池,想要完全阻断内外的联系也是不可能的。
在郑萼的这封密信上面详细的说了他从奴儿干返回蒙古的时候所带的大军的数量,四十五万大军,也不怪刘大夏在看到之后会如此惊呼了,如果这是真的话那此战蒙古必败。身为兵部尚书刘大夏敢在现在就下这个结论。
“嗯,这当然是真的,难道真还会欺骗于你不是,”对于刘大夏的惊讶,朱厚照很是受用,“怎么样?还有信心打败蒙古人吗?还有朕再告诉你这是半个月前的密信。”
“有,”得到朱厚照的肯定答复,刘大夏像是吃了兴奋剂一样顿时变得手舞足蹈了,“蒙古必败,皇上,蒙古必败啊。”说道最后,刘大夏简直就是大声吼出来的,听得外面的侍卫们莫名其妙心想这个兵部尚书莫不是傻了吧,现在都被人家快攻破京城了怎么还说蒙古必败呢。
等刘大夏高兴了一阵了,慢慢的兴奋劲也过了,想起自己刚才的举动,大为尴尬,“皇上,用不了几天蒙古必然退兵。”
“好了,蒙古的事情你是轻松了,不过朕现在还有一个任务要交给你,”说完,朱厚照将那个宝船的模型已经制造图纸等再次交给了刘大夏,“你是兵部尚书,给你三个月的时间算一算朕组建一个像郑和那样的舰队需要花费几何?”
“皇上,”刘大夏表情凝固,当初他做所以偷走了图纸就是为了不让宪宗皇帝建宝船南下西洋,但是看现在朱厚照的样子好像是要完成祖先未尽之事业啊。
“不,不,不,”一看刘大夏的样子,朱厚照就知道他想的什么了,“爱卿不必急着反对,先听朕把话说完。”
“当年成祖和宪宗皇帝下西洋是为了宣威,不过朕可是和他们不一样,”让刘大夏走到自己跟前,朱厚照指着御案之上的一份地图,“这里就是佛教所说的天竺了,虽然这里不是那些和尚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但是这里的土地对我无数的大明子民来说却是一片沃土,朕已经派人在这里打探过了,如果朕得到了这里,可以养活我大明一半的百姓。”未完待续。
♂♂
第五百一十六章 编练水兵
第五百一十六章编练水兵
不管是身为后来人还是此时大明的皇帝,朱厚照都对大明文官眼中的“郑和下西洋”的态度一清二楚,反对,极力的反对,甚至不惜与君王闹翻也要反对,甚至每一次在下西洋成为朝堂的一个热点的时候它都会变成群臣和君王斗争的一个导火索。
当年的成祖皇帝能力何其强,威严何其盛,但是即便是成祖再世的时候下西洋也从顶峰走向了落幕,更别说之后的几个皇帝没有一个在这上面战胜过群臣的了,如果朱厚照敢在这个时候对朝臣大肆宣布我要派遣舰队下西洋,朱厚照现在就可以想象到在下一刻就会出现的那种百官抗议的景象了。
朱厚照想要派遣舰队下西洋的决心是不容置疑的,身为一个后来人他知道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是最后一个保持自己世界霸主地位的方法了,甚至于不止是下西洋,环球的航行也在朱厚照的脑海之中出现过。不过考虑到进行环球航行所耗费的银两太多以及难度太大了,所以最后朱厚照还是决定一步一步的来,先下一次西洋找回大明丢失了百年的航海经验再说。
朝中的大臣们对于大明大规模航海活动的抵触最深层次的原因其实还是一个最根本的商业原理,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虽然这种大规模的航海宣扬了大明的国威,但是身为大明实际治理者的他们更加关心的还是每一次耗费的那数百万银两能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想要说服大臣们同意下西洋的航海活动甚至于让他们转变态度支持,只要做到一件事情就可以了,向他们证明每一次航海所付出的数百万两银子最后得到的是上千万两乃至无尽的土地的回报。
这些大臣们一个一个的都是儒学的继承者,但是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他们更是一个懂得讨价还价的商人,印度,也就是在佛家之中的极乐世界天竺就是朱厚照的一个诱饵,一个让那些大臣们支持自己的下西洋的诱饵。
天竺在那里刘大夏也是知道的,并且在明朝时期天竺的另一个名字印度也已经开始流行了。而且这个时候的天竺并不真的像佛家典籍之中描述的那样神秘,中原对于天竺的了解也是非常多的。
在中国历史上,对天竺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山海经》记载“西方有身毒国”。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从汉朝开始中原有关身毒的记载就没有中断过,而从唐初开始统称其为天竺,再后来玄奘西域取经,根据读音才将其取名为印度。
在中原对印度也就是天竺相当了解的人不在少数,刘大夏便是其中的一位,身为兵部尚书的刘大夏对大明周边的情况可以说是朝中最清楚的几人之一了,对于印度那块土地倒地有多大刘大夏不知道,朝中估计除了朱厚照之外也没人知道了,但是刘大夏知道印度那里的繁荣,他更知道在那里曾经建立过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两个曾经在中原的记载之中都称之为强大的帝国,虽然在笈多王朝之后这里就没有再次出现过强大的帝国,但是最起码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的存在就证明了这里是一块非常值得征服的地方,并且那里越是没有强大的国家不就对大明越有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