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剑圣-第5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裴旻眼中一亮,终于来了一个有分量的人了。
  王翰在后世之名,远比不上李白、杜甫、王昌龄、王维这类人耳熟能详,但是他的诗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属于诗红人不红那一类型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凉州词》就是王翰力作之一。
  “原来是子羽先生,久仰大名,您的《凉州词》在下可是百读不厌!尤其是那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描绘的淋漓尽致。”
  王翰心底也涌现一股自豪,论及年岁裴旻在他之下,但是论及士林地位,两者不能同日而语,能得他如此一赞,不虚此行了。
  甘旭老脸有些自卑,他们河西士林,真拿不出一个跟王翰这般出色的人物,见时间差不多了,说道:“国公请入内说话!”
  裴旻点了点头,同时给王维使了一个眼色。
  王维心领神会,与王翰一并交谈着。
  裴旻看着王维、王翰,又想起来王之涣、王昌龄,忽然发现这老王家还真出人才。
  一众人走进了老君洞,相传老子隐居之所。
  老君洞的洞口很小,却渐入渐广,可容数百人,四周遍布钟乳异石,格外有情调。
  中央石壁的上方有着一尊老子的雕像,裴旻一行人先于洞内祭祀了老子,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后,集会正式开始。
  在这之前,裴旻自然要发表讲话。
  看着洞中的百余文士,裴旻笑道:“盛情难却,这里就随便说两句。在下不太会说话,说的不好,诸位不要见怪!就说说我个人对名儒、大儒的理解。当然这是个人的想法意见,并不代表大众。”
  “在下崇拜敬仰的大儒很多,数是数不过来了。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一个是在下的恩师裴行本,一位是县里的教师先生刘兴……”


第十三章 师德无双
  裴旻的话让百余文士相继私语。
  裴行本,人所共知。
  武则天朝的冬官尚书,也是宰相,与狄仁杰同殿为臣。
  固然远不及狄仁杰那般出名,却也为天下做过不少事情。
  但是刘兴是谁,他们真的没听说过。
  裴旻笑道:“裴公大多数人都应该听过一二,自不用细说。刘兴你们也不用多猜,他并非是什么大人物,就是很平常的一位教书先生而已。论及才学,在场的你们,几乎个个都比他强。”
  裴旻这话再次让人茫然不解,议论声更大,按照这么说那在场的诸位岂不是人人都是大儒,这大儒也太廉价了吧?
  “莫要以为大儒廉价,刘先生却无高才,但不只是在下,在我娘的记忆中,在村里最长者的记忆里,刘先生二十岁于县内教书育人,一直至某离开幽州时,还在学堂讲学。后来我高中状元,将母亲接到了长安,与其闲聊,还特地说过他,他还在。我相信此时此刻,若他身体安好,一定在学堂里育人,导人向上。”
  “在我的记忆里,刘先生家境一般,勉强度日,可他从未提升一点学费,一直都以清苦人家都接受的价位教学。五十年如一日,一直如此。他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唯独他一人,始终坚持着岗位。就在十年前,有一位孝顺的学生有了出息,不忘师恩,意图接他去安享晚年。却为他拒绝了,他说‘他走了,这些想识字的孩子怎么办?’这个学生你们应该听说过,就是左丞相徐国公刘幽求……”
  这说道刘幽求,瞬间引起了一阵轰动。
  刘幽求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在病故之前是当今皇帝李隆基的第一心腹,唐隆政变驱逐韦后、武氏余孽,拥立唐睿宗这壮举就是他一手策划的。
  刘幽求不但多谋善断,还有一身的好文采,为士林敬仰。却不想他的启蒙恩师,竟然是一介无名之辈。
  “不为名利所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五十余年如一日的导人向上,诚可谓师德无双之士。如此人物,试问有谁比及的上?在做的诸位,又有哪一个自问能够做到刘先生这样的?”
  “评价一人,在下以为不能单以才华论之,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为人如何!才华再高,如杨雄者,又用何用?不过是世间多一背主逆臣而已!刘先生教化之功,凭何当不得大儒之名?”
  裴旻激昂的说着,洞中诸人莫不是一阵默然,无言以对。
  读书人追求名利之心,比之武人更重。
  是以古来即有文人相轻一说,真的如此比较起来,他们哪里能跟刘兴这品德高尚的无名之辈相提并论?
  甘旭倒是听得一脸激动。
  他未有刘兴那不追求名利的品德,可对“教化”一到,别有重视。
  裴旻的言论,深得他心。
  裴旻续道:“孔圣人一生成就无数,孔门七十二贤,弟子盖三千。但他真正的弟子又起止这三千人?他是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大贤,第一个传播教化的圣人,第一个将知识公之于众的导师。他将学问布于门下三千弟子,而他的三千弟子又将文化布于三千,三千又三千,才有今日儒门盛举。”
  “是以在下以为,才学固然重要,但教化之重,理应更在之上。两者兼顾,那就再好没有了。私以为有才之人,可谓名儒,才名显著嘛!但是真正的大儒,理当如孔圣人一般,身怀教化之功。而不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
  “今日是士林聚会,那在下就开以彩头!就以歌颂那些默默无闻却身怀教化大德的大儒!”
  “四度春风化绸缪,
  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
  墨笔无言写春秋。
  蚕丝吐尽春未老,
  烛泪成灰秋更稠。
  春播桃李三千圃,
  秋来硕果满神州。”
  这是后世裴旻背过的一首《教师颂》,作者何人,他已经忘记了。作者集合了李商隐、杜甫、陶行知这些诗人、名家的诗句,改编的一首诗。
  这首诗未必有多高明,但是意义深重。
  裴旻这话音一落,瞬间引发了轰然叫好。
  尤其是张九龄、王昌龄、王维这些人,他们都知道裴旻接下来的打算。
  现今的河西,充斥着胡人风俗,西方文化,自己大唐的文化却相对疲软,有失衡之态。
  作为大唐的疆域疆土,自己的文化都做得不足,又如何去影响周边,同化周边?
  河西教化重中之重,也是河西行政的下一个目标。
  有这一首诗,外加今日这一番话,河西的教化之路,将会一片平坦。
  几人想着裴旻的开场白,不会说话,这哪叫不会说话,说的不要太好。
  从反映即可看出,几乎所有人都让裴旻这番话征服了,均想着自己或许一辈子都成不了名士,为何不向大儒进发,指不定自己就教出一个刘幽求,那就是功成名就了。
  名士集会,无非就是饮酒作赋。
  河西这边文化的综合水平并不高,做出的诗赋自然参差不齐。
  相较之下,张九龄、王昌龄、王维、王之涣、王翰这些人就有了鹤立鸡群的感觉受到了大多人的推崇。
  裴旻对此自是喜闻乐见。
  裴旻这里走走,那里逛逛,也体现了自己亲民的一面。
  这时王之涣拉着一人来到裴旻的面前,道:“裴帅,给你介绍一人,方刚结识的。高适,高达夫……”
  裴旻原本以为有一个王翰以是不虚此行,却不想又来了一个高适。
  高适可比王翰更加的了得,他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当然他说的了得,并非是文学上的成就,而是军学。
  高适是唐朝著名诗人中为数不多通晓军略的人物,还担任过淮南节度使,领兵讨伐永王璘。
  而今他的幕僚张九龄、王昌龄、王维、王之涣这些人多是行政人才,军略的表现平庸,唯有颜杲卿、袁履谦二人在这方面有些建树,总的来说,两人还是长于行政。
  高适若是能进入他的幕府,将会弥补他这方面的不足!


第十四章 不虚此行
  高适年岁不大,今年正好二十,之前由长辈行了冠礼。
  如高适这般人,他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一定规划。
  他打算先四处游历一番,增长自己的阅历,然后在一适当之处,安心下来耕读,充实自己,等到时机成熟,再行出仕。
  历史上高适游历长安之后,选择了在宋城定居,躬耕取给,直至开元十九年,动身北行,打算投奔朔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