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能臣-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牵扯进“太子逆案”之中,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但同情归同情,流放之人按律都要服苦役,很多人因不堪繁重的苦力活而丧命,更不消说这三个文弱书生了,因而这两年里韩老县令一直想找个机会将秦氏三兄弟从林木场捞出来。他这么做一来是仰慕“恒阳秦氏”的大名,二来也存了点私心——想请他们教导自己的三个孙子学习经学。
  南象郡和桂山郡都属中原人眼中的“南蛮之地”,此处民风剽悍不识礼法,懂得学问的人除了从中原发配过来的文人之外,也只有同“发配”无二的郡中官吏了。偏偏大盛朝与大霄朝一样,在人才的选拨任用上采取的是“察举制”,没有一点学问功底想在仕途上有所突破便如天方夜谭。
  韩老县令的三个孙子自小跟随在他身边,由于无人教导,这些小孩十多岁了也识不了几个字,“好勇斗狠”的习性倒是沾染了不少。韩老县令看着眼里,心里不免为这些孩子的未来忧虑。
  如今新皇帝登基大赦天下,秦氏三兄弟被免除了苦役,虽然仍在郡中官署的监管之下,但找他们出来给县里做事也就有了可能。韩老县令本来已经备好了礼前往林木场要人,然而铁昆仑他们张贴的两篇经学文章令秦骥、秦骐的名声一下子在南象郡中炸响,来到林木场讨人的除了周边县的官吏,也有不少心仪“中原风华”当地士绅,他们全带着重礼抢着要延聘二人。
  林木场的守备官兵一看这架势,赶紧上报给了上司郡司马,郡司马又汇报给了郡守。郡守也久仰“恒阳秦氏”的大名,想着这俩兄弟可以对于朝廷宣导的“王命教化”有所帮助,便做出了裁断——秦氏兄弟每个月轮流在南象郡各县讲学,在此期间二人的吃穿用度、出行车马都由县里做安排,各县发动士绅吏民聆听教化。
  郡守的这个安排也算公允,堵在林木场的马车礼队也渐渐散去,不过韩老县令还是有些不死心,他还是希望秦家兄弟中能有一个人在长越县常驻,为此他是拉下老脸去央求郡守。郡守已经做出裁断不好反悔,但架不住这个老县令的再三恳求,最后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他们去你长越县讲学之时,你有本事留下一人便是了。”
  郡守的言下之意就是能否留下人看你的本事,本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韩老县令得到这话,欢天喜地地离回到县衙,又是好好动了一番脑筋……
  看着两位兄长已被南象郡上下奉为上宾之后,秦骧便携着铁昆仑和剑客前往了江东郡,调查当年秦懿被夺职下狱的根源、“太子逆案”的真相。
  无存稿更新是一件辛苦的事情,终于能体会某书友的辛酸了~~~求推荐求收藏~~~
  (本章完)


第4章 太子逆案
  “太子逆案”主犯刘彦锋是大盛高祖翊武皇帝刘义臻的长子,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就被册立为盛王世子,到他起兵反叛之时已经当了整整二十四年的储君,时间不可谓不长。
  刘义臻奉天子征讨天下时,刘彦锋便一直随军四处征战,他治军赏罚严明,颇有名将之风,又兼能与士卒共甘苦,所以颇得军中的信赖,“晋原旧部”便是站在他身后、最有力的支持。
  天下大定之后,刘义臻有意让太子逐步熟悉政务,便指派了“清流派”的司农卿钟不移和“京晋望族”的太常卿赵扶稷兼领太子少傅,教导刘彦锋礼仪政务。
  然而刘彦锋并不理会皇帝的一番苦心,他浸染武事多年,对于朝堂那些繁文缛节、勾心斗角很不能适应,也很不以为然,对于两位少傅的教导当然不放在心上,因此进境有限。
  两位老少傅也算恪尽职守,奈何每每苦口婆心地教导都被太子当做耳边风,加上年事已高,渐渐地也就心生退意,向皇帝告老归乡。
  钟不移和赵扶稷退隐之后,皇帝看这个太子仍然沉迷武事而没有修文之意,虽然时时耳提面命,但刘彦锋仍然执迷不悟,无可奈何之余便也不再给他请师傅,任由其胡闹了。
  皇帝的放任养成了刘彦锋骄纵蛮横的个性,也为他日后走上“逆反”的道路埋下了祸根。
  “太子逆案”中的关键从犯便是出自“京晋望族”崔氏的骁骑将军崔文和。晋原崔氏在大盛朝中还有着“晋原旧部”的身份——他们在刘义臻举兵时不仅资助了大量兵器甲胄,而且带着族中男丁、仆役前来投军,可以说是为刘义臻的崛起打下了根基。
  正是这双重身份使得刘义臻对晋原崔氏极为宠信,不仅封后宫崔夫人所生的刘彦钊为晋王,军中、朝堂上崔氏封侯拜官者也有数十人之多,这其中就有崔文和。
  崔文和的父亲崔平在攻打京城的战役中不幸阵亡,刘义臻称帝后念起崔平之功,就追赠他为骁骑将军、平阳侯,崔和文荫袭了父亲的官职和爵位。骁骑将军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胡骑将军一样,都是手中握有兵权的一方大将,分别镇守着南都临邺、北都晋原、东京淳封和西京咸安,战时拥有“节制地方军务”的权力,地位显赫。
  崔文和之所以能得到如此重用,一方面有崔氏家族力量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与高祖皇帝的悉心栽培有着莫大的关联。
  刘义臻是靠着“晋原旧部”的大力支持得以成就帝业,他最为信赖的也正是这些旧部。然而在霄末、盛初长达十多年的征战中,这些旧部们大多折损殆尽,他们的子弟中但凡有点能力的自然就会成为刘义臻着力培养的对象。
  崔文和与刘彦锋自**好,刘彦锋奉命出征时便会带着他一同前往,曾进献奇谋破敌,被刘彦锋引为智囊。有了太子的举荐、皇帝的赏识,以及家族的支持,崔文和当上镇守一方的大将也顺理成章。
  然而“与太子交好”是崔文和晋升的原因之一,却也是他败亡的主因。据当年廷尉卿东郭旭的调查,太子在江东郡举兵叛乱时,崔文和曾犹豫过是否要响应;然而经不住说客的再三劝说,决定站在太子这一边,终因事起仓促、准备不周的原因,被当时假意附和叛乱的郡守杭兴率领郡兵捕获后杀死。
  “太子逆案”中最为关键的第三人就是当时的江东郡守杭兴。杭兴是承平十五年从淮西郡丞的任上右迁至江东郡守的,在职的六年里劝课农桑、奖励农耕,贯彻大盛初年“恢复农事”的政策方针,两次得到朝廷的嘉奖,更兼其为官清廉,所以官声不错。故而也曾有人向皇帝举荐他入朝为官。
  承平二十一年,太子刘彦锋从中畿恒阳出发“代天子巡视”,向东一路行经兰阳郡、殷丘郡、淮西郡、泰山郡,自后抵达江东郡治所、南都临邺城。抵达临邺城后,接待太子一行的便是郡守杭兴和骁骑将军崔文和。
  然而这中间不知出了什么变故,太子忽然举兵造反,杭兴本已和崔文和响应叛乱,最终却趁刘彦锋与崔文和不备率领郡兵突袭了临邺离宫和骁骑将军府,将二人杀死。事后“平叛有功”的杭兴被赐爵延陵亭侯,领卫尉卿,执掌宫禁戍卫。
  从叛乱结束后的调查来看,对于太子刘彦锋的突然造反原因一直语焉不详,有说他是不甘心继续当储君,想尽快当上皇帝;也有说他是受人挑拨,一时冲动之举……
  然而这中间的种种真相,直到弘文三年才被彻底揭开,而弘文元年秦骧前往江东郡的目的,就是要调查刘彦锋叛乱的原因,以及杭兴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秦懿曾向高祖皇帝进言,说“太子逆案”另有真相,但他还没有来得及着手调查,就被皇帝以“逆党同谋”的罪名投入大狱。不过从整件“太子逆案”的结果上看,最明显的得益者的就是杭兴了,所以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秦骧的首要怀疑目标。
  抵达江东郡后,秦骧三人展开了针对杭兴的调查,经过近三个月的明察暗访,终于在临邺城东一百多里外的一个名叫“白泽”小村庄里找到了一丝线索。
  白泽村中的一名姓“计”老人告诉秦骧,他的大儿子原本在临邺城中经营一个食肆,生意还算不错;后来城中的一家大户看中了这家食肆,遂欲收购之,却遭到严词拒绝。
  岂料这家大户竟然指使城中流氓隔三差五地去食肆闹事,大儿子气氛不过与他们争执,失手打伤了带头闹事之人,大户正好以“殴杀人命”为由向官府提告,他也因此被捕。此后由于官府一直找不到所谓的“死者”而将他释放,但数日之后不知为何,大儿子突然就被官府抓了回去并判了斩刑,食肆也因此落到了大户手中。
  大儿子被处斩之后,计姓老人在外经商的小儿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