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阶段,大清的实际政权掌握在奕䜣的手中,他相当于一国丞相,两宫太后是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而同治呢,只是帝国的一个象征。
这时候的奕䜣权势熏天,朝中大臣多是他的党羽,地方督抚很多也是支持他的,就连西方势力也挺他,把他看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在西方国家眼里,奕䜣是一个头脑开明的人,非常适合做清政府的代理人。有奕䜣在,他们与中国的商贸合作将更顺利。
英国领事罗伯逊甚至建议大英帝国扶植奕䜣为皇帝,所以奕䜣在后人眼里又是一个投降派、卖国派。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公平的,奕䜣跟列强妥协是事实,但妥协跟卖国完全是两码事,不妥协的下场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单纯从效果来说,不妥协反而造成了“卖国”的结果。
面对一个强盗,你打不过他,这时候硬碰硬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幸好老外的想法跟我们不太一样,他们没有说赶走了皇帝自己当皇帝,只是抢些金银珠宝。但也不是所有的洋人都没有“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美国人白齐文就是刘邦项羽式的人物,他是洋枪队的队长,看到清军被击溃,政府近乎崩溃,他忽然产生了自己当皇帝的想法。当然,凭他的力量还不能做到这点,所以他找英国人戈登商量。
幸亏白齐文的想法不是欧美的主流思潮,戈登觉得这个人完全是个无赖,是个疯子,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还别说,如果白齐文真得到了支持,然后组织一支两万人的军队,说不定还真能当上皇帝。
戈登虽然反感白齐文,但很看好李鸿章,他曾对李鸿章说:“中国现在没希望了,以后恐怕无法在世界上立足,除非老兄你能够取而代之啊!老兄如果想当皇帝,跟兄弟我说一声就行了,我手下的洋枪队必定唯老哥你马首是瞻啊!”
李鸿章一听,当然吓坏了。老李有才,但没有胆,稍微有胆的话,可能后来就不会被贴上卖国贼的标签了,反而是民国的国父了。人这一退缩成啥样了,在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里,不存在什么公平的,大家只看结果。
说这么多,无非是说恭亲王不是一个卖国贼,他是有自己难处的。你不能指望他变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把洋人们都赶尽杀绝。虽然他不能变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但他确实很努力,知道中国只有自强一条出路,这是他跟洋人打交道过程中的实践总结。
实际上,恭亲王掌权以后也确实做了不少好事,对内对外都是如此。内有“长毛”之患,恭亲王要搞定他们,必须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曾国藩虽为两江总督,但是管理四省军务,分别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四省,奕䜣还授他为协办大学士。此外,奕䜣提拔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李续宜为安徽巡抚,曾国荃为浙江布政使,李鸿章为署理江苏巡抚。这些安排无非是希望尽快平定内乱,为国家的自强和发展制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在跟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恭亲王更是忍辱负重,如履薄冰,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好在他天性聪明,很多问题能够处理得恰到好处。一方面,大清的政权是一定要保住的;另一方面,尽量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洋人支持。要把洋人伺候舒服又不能让他们狮子大开口,外交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奕䜣认为:英国人是最霸道的,俄国人居心叵测,法国人贪财,美国人相对来说性情要淳朴一些。他这个看法大体是正确的,美国的独立原本就是反抗霸权和控制的结果,所以美国在建国时很注重自由与民主。自由的一个最重要的内涵是不侵犯别人的自由,这个别人也可以升级为别国,只要你不把美国惹毛了,他一般都可以跟你有话好好说。
奕䜣还提出,国家要自强,首先靠练兵。而练兵首先要有利器,不能拿着长矛乱舞,得有先进的洋枪洋炮。要有先进的洋枪洋炮,必须花钱买,钱从哪里来?奕䜣说,从海关的税收中来,用洋人交的税购买洋人的枪。史载奕䜣聪明看来一点不假,他当然也知道买别人的东西始终是下策,最好的办法是自己能够制造,但是洋人太狡猾了,把那些好技术都捂得紧紧的。
小混蛋同治
同治是独生子,还是皇帝的独生子,强生惯养在所难免。
咸丰生前把这孩子当成个宝,慈禧更是如此,她能有今天的地位全靠这孩子。咸丰一生生了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公主,除了同治外,另一个儿子出生没几天就死了。
为了让这孩子成为帝国合格的接班人,咸丰和慈禧就跟现在的夫妻一样,为他请最好的老师。咸丰给同治安排的老师是李鸿藻,这李鸿藻是个大学问家,学问在当时是顶尖级的。后来师资队伍不断扩充,还包括祁寯藻、翁心存、倭仁等人。
祁寯藻学问也相当扎实,自幼被认为是神童,二十二岁考上进士,是个专业的“皇帝老师”,之前做过道光和咸丰的老师。翁心存是翁同和的父亲,官至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他的儿子翁同和后来做了同治和光绪的老师。倭仁是理学大师,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这些人虽然个个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但清一色全是守旧派。
师资队伍固然庞大,但家教却很成问题,咸丰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慈禧更是一个阴毒的女人。同治想要在他们身上学到一点正面的东西,委实太难。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孩子会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被环境同化,另外就是变得叛逆,与环境格格不入。
同治选择了叛逆,这也是必然的,他是独生子,没有竞争压力,不懂得妥协的道理。
有人说慈禧掌权不是一个好兆头,因为很早就有流言:灭建州者叶赫。建州是努尔哈赤的发迹地,叶赫是被努尔哈赤吞并的女真部落。慈禧,叶赫那拉氏,身上流着叶赫部落的血。现在的问题是,清朝是不是亡于慈禧之手呢?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们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讲。首先,慈禧的教育是很失败的,虽然是个女人,但是她严重缺乏母爱。她不仅缺乏母爱,还嫉妒其他女人爱护孩子。同治向她请安时,她经常板着脸孔,教训这调皮的孩子。同治从小就不喜欢这个母亲,反而跟慈安要亲近一些。
一个没有母爱的孩子也就是今天人们说的缺乏家教,叛逆是理所当然的。
同治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跟太监鬼混,不喜欢读书,上课的时候调皮捣蛋,眼里毫无师长。这些老师谁都不敢教训他,清朝主子与奴才等级分明,老师再有学问也是奴才,奴才怎么能打主子呢?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像张居正那么牛气。
在这些老师之中,同治最喜欢的是翁同和,不光因为翁同和年轻,只有三十多岁,更因为这个老师讲课比较生动,能够讲出引人入胜的道理。翁同和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老师,他每天都准时上课,准时下课,无论寒暑,从不间断,除非生了大病。
而且翁同和这个人很正直,有什么说什么,就是对慈禧也不例外。像这样的老师,想不尊重都难。
好老师不一定能教出好学生,同治小时候可能患有多动症,这个也不能怪他,宫里规矩太多,而他又缺乏母爱,难免需要一些发泄。同治最喜欢玩的游戏是摔跤,及至年长,对男女之事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皇帝要泡妞那还不是手到擒来,同治身在皇宫里,对宫女兴趣不大,倒是喜欢逛民间的花街柳巷。生活极不俭点。
母子博弈
这慈禧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啊,说一不二、唯我独尊。同治虽然是她的儿子,好歹也是个皇帝,甭说是皇帝,就是任何一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要挣脱家长的控制,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挣脱家长的控治,就意味着在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中受挫。
慈禧是一个相当自私的女人,这一点大家不用怀疑。所以她看到同治越没出息,她就越高兴,这意味着她能够长久地把持政权。但同治迟早都是要长大的,政权迟早都是要放手,慈禧知道这是大势所趋,但是她希望尽量延缓这一天的到来。
我们知道,早期慈禧身边有一个红得发紫的太监叫安德海。有传言说,这个安德海虽然是个太监,但并不是货真价实的太监,只能算是半个太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安德海净身之时并没有“连根铲除”,而是留了半截。咸丰去世之后,慈禧孤枕难眠,又看到同治天天巫山云雨,难免心里越发痒痒,于是就跟安德海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