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咸丰所以这么做,还是中国的传统智慧,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耆英是有名的妥协派,让妥协派做好人,让强硬派做坏人,希望能捞点便宜。
结果,他又失望了,咸丰真悲催,他辛苦那么多年,学到的知识全派不上用场。耆英很悲剧,洋鬼子们也看透了他,知道他这个人表面妥协,其实是敷衍人。所以,耆英到了会场后,洋鬼子对他破口大骂。一个老年人承受这种侮辱,情何以堪,耆英差点晕倒。两天后,他就返回北京。
跟美国和俄国还好打交道,签了天津条约后,他们也消停了不少。倒是英法的态度非常强硬,英方提出了五十六条条款,并告诉桂良一字都不能修改。咸丰听说英国这么强硬,也逼急了,准备决裂开战。
桂良是个明白人,他知道真开战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大清很可能完蛋,就私自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
桂良把这一切都告诉了咸丰,并对他说,现在没办法了,只能用委曲求全的方式顾全大局。咸丰无奈,只好在条约下签了“依议”二字。
公使驻京问题
条约签订之后,咸丰的内心深受伤害,一个受伤害的皇帝是需要拿人来发泄的,发泄对象自然是那些“办事不力”的大臣。
咸丰在宫中不停地发脾气,首先他把气撒到耆英的头上,痛骂耆英一顿后,让各部门给耆英议罪。恭亲王奕?主张将耆英定位绞监候,肃顺则主张立即正法。考虑几天后,咸丰决定让耆英自尽,耆英一死,咸丰心里好受了点。
除此之外,镇守天津的一些提督和都统也被判为绞监候,秋后处决。
英法联军虽然暂时稳住了,但咸丰担心他们随时都可能打过来,命令老派将领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主管京城一带的防务。僧格林沁统帅的八旗军是清军的精锐之师,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立下了大功劳。
英法联军要求得逞后,也离开了天津。僧格林沁到天津后重修炮台,在大沽炮台增设一百多门大炮,并布置了一万多名守军。咸丰给僧格林沁一道密旨,说如果洋人不老实,可以偷偷袭击他们,然后说是乡勇干的。接到这道密旨,僧格林沁哭笑不得,觉得实在不好执行。
在《天津条约》中有一条是咸丰无法忍受的,这就是公使驻京问题。公使驻京是当时西方国家的一个惯例,但咸丰不懂这些,他觉得这是洋人骑在头上,待在京城给自己施加压力。其他的割地赔款都没这个重要,最可气的是条约中还规定,公使见到中国皇帝时,只需按照西方礼节三鞠躬就可以了。在清朝皇帝看来,不行三跪九叩大礼乃是对大清帝王的大不敬。
公使驻京其实不涉及实际利益,这虚的东西恰恰是咸丰最为看重,身为谈判代表的桂良就在这上面大做文章,要求英国政府让步,公使驻在其他地方,比如说上海、广州等等。
老外都很现实,心想驻在哪里不都一样,没必要为这个问题搞僵,再说了,北京对他们充满了敌意,公使驻京也不安全。
大沽口胜利
僧格林沁巩固海防是好事,不过巩固过头了,大沽口到处是炮台和障碍,根本无法成为通商港口。僧格林沁上奏咸丰,让洋人从大沽口以北三十里的北塘靠岸通商。
奏折还没到达咸丰那儿,英国舰队已经抵达大沽口,他们要求撤去障碍物。
直隶总督恒福让英军在北塘登陆,英军置若罔闻,强行闯入大沽口。
在咸丰眼里,什么条约全都是废纸一张,正如桂良曾对咸丰说的:“我们现在跟英法两国签约,皇上不必当真,不过是废纸几张,目的只是为了让他们退兵。将来如果翻脸,皇上只需要把奴才几个人治罪,这些条约就变成了废纸。”
1859年6月25日,英法舰队自己清楚大沽口水域的障碍,僧格林沁看到这一幕,让全军戒备,不要轻举妄动。虽然清军大炮黑洞洞地在前方,但英法联军丝毫不慌张,仿佛是在海里捞鱼一样。这也难怪,这些清军不堪一击已经是他们头脑里的共识。
当天下午两点,炮声响起了。到底是哪一方先开炮,现在还搞不清楚,不过事实明摆着,是英法联军擅自闯入中国军事禁区,所以理在我们这边。
英法联军已经习惯了清军的无能,万万没有料到这次清军好像有点不一样。僧格林沁不愧是一个老将,第一炮就射中了对方的旗舰,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当场受伤。
双方开始了激烈的炮战,联军看占不到优势,便登陆进攻,结果被清军挫败。后来美国也加入战斗,还是没效果。从下午一直打到日落,联军终于狼狈不堪地败走。这一战,清军击沉敌舰三艘,重创三艘,击毙敌军484人。
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第一次取得胜利。收到捷报,咸丰的心情复杂,一方面是出了口恶气,感觉舒畅很多,另一方面又担心战火扩大,局面难收十。
胜利归胜利,咸丰还是很理智的,现在正好是恩威并施的时候,咸丰不想事态扩大,下诏让英法两国公使早日进京交换条约。没想到恩威并施这套对老外根本不管用,他们竟然不理,率领舰队南下。
倒是美国人趁机浑水摸鱼,到北京和清廷交换条约,本来美国是没有这个权利的,但现在英法两国不干,清廷也就给美国一次机会,其实是希望英法两国知趣点。
大沽口的胜利让咸丰产生了一种错觉,他觉得清军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之前之所以经常失败是点将不当,换上一个将领结果完全不一样。
怎么打都是输
1860年是个灾难特别深重的一年,这一年是咸丰人生路上的倒数第二年,也是他执政的第十年。
刚开始的时候传来的都是好消息,袁甲三在安徽成功地击败了捻军,湘军也接连挫败太平军。更喜的是两江总督何桂清发来的奏折,英法两国已经失和,英国和美国也闹起了矛盾,法国与西班牙也准备开打。
咸丰还没高兴多久,忽然心脏被人踩了几脚。
3月19日,李秀成攻下杭州。5月6日,太平军再度攻破江南大营。接着,江南等富庶城市接连沦陷。咸丰本来最讨厌曾国藩,最疑忌曾国藩这种人,迫于无奈,只好给曾国藩一个尚书头衔,命他署理两江总督。
咸丰的意思很明白,曾国藩你这个老狐狸,赶快去把江南收复回来。哪知道曾国藩按兵不动,曾国藩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人,其道行远不是咸丰能够比的,他统筹大局,自然有自己的战略。咸丰瞎指挥,他当然不同意,如果真按咸丰说的去做,失败了倒霉的还是自己。
咸丰看曾国藩不听使唤,以为他是嫌尚书头衔和署理两江总督不够拉风,故意闹情绪。想到这里,咸丰恨不得踹曾国藩两脚,但他还是忍下了这口气,封曾国藩为正式的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主管江南军务。
没想到曾国藩仍然不听指挥,居然丢着富庶的江南不管,全力围攻安庆。咸丰心里那个焦急我们就不用说了,他觉得曾国藩这个人有异心,手握重兵,显然有独霸一方的欲望,吴三桂殷鉴不远,不过今非昔比,咸丰丝毫不敢拿曾国藩怎样,因为他的麻烦实在太多了。
上次在大沽口吃了败仗,英法联军一直扬言要报复。咸丰调集了近三万的兵力加强北方的海防,大沽口驻军一万。英法联军真的过来了,而且军队规模空前,英国派遣了两万人,法国派遣了七千六百人。
战局情况如下:
4月14日,英军占领定海。
5月27日,英军占领大连。
6月4日,法军占领烟台。
6月18日,英法联军进入渤海湾。
6月26日,英法正式对中国宣战。
由于上海方面跟英法两国关系很好,加上一些富商愿意出钱,两国公使居然抽调了一千六百三十名英法联军保卫上海。换句话说,如果侵略军打到了上海,他们很可能会与自己人交手。有钱能使鬼推磨,说的一点不错。
咸丰意识到形势非常严峻,下令僧格林沁不可以首先开炮。
8月1日,英法联军一万七千人在北塘登陆,直隶总督恒福要求会见英国公使,让他们进京换约。但两国已经完全不理睬,这也难怪,别人的军队都已经出动了,还怎么谈,动用一支远征军也是要花费巨资的。要谈只能在战争之前或之后谈,战争之中没法谈。
僧格林沁知道这一战凶险无比,决定以身殉国。咸丰得知他的决心很担心,他还指望有一天逃亡龙兴之地时僧格林沁能保驾。他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