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2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军中,曾国藩号召大家要吃苦耐劳,提出了四耐:耐冷、耐苦、耐劳、耐闲。
  曾国藩在组建湘军时,借鉴了戚继光的经验,同时结合清朝现有的兵制。曾国藩以营为基本定编单位,初设每营三百六十人,后设五百人。在每一个营中,十人为一队,但实际上一个队有十二个人,还包括队长和斯养,斯养到底是个什么人呢?其实就是一个烧饭洗衣服的,打仗中也需要这样的人。八个队又组成一个哨,在每个哨中,第一队和第五队配备抬枪,抬枪大概有三十斤左右,相当于那时候的重机枪。二、四、六、八队配置大刀和长矛,第三和第七队配置小枪。四哨为一营,营官除了指挥四哨之外,还有六队亲兵,第一和第三队亲兵是炮手,二、四、六队用的武器还是刀和矛,第五队是长枪队,没有哨长,亲兵总共七十二人。
  一个营里,各个兵种搭配比较均衡,就好像一道营养均衡合理的菜,上了战场自然有威力。除此之外,曾国藩还增加了长夫制和帐棚制。打仗并不简简单单就是拿起武器上战场卖命,除了卖命之外,它还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清军中,没有专门用来搞后勤的士兵,后勤也不光是运粮草做饭那些,有时候还包括修筑河工、守护好漕运等等事情。
  一碰到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时候,清军就到处抓人来做苦力,这么做法是典型的扰民。曾国藩亲自在第一线,他知道老百姓都很反感官兵一有事情就抓人去做,所以他特地增加了长夫制和帐棚制。什么是长夫制呢?也就是说每一个营配备一百八十个长夫,这些人就是用来干活的。以后,士兵可以专心作战,不必当全能士兵了,打好仗就行了。所谓帐棚制就是各营自带帐棚,确保扎营的时候士兵有地方住,这就避免了士兵们抢占民房,说白了也是为了严肃军纪,取得老百姓的支持。
  不同的人领导的湘军营制也不相同,只是说曾国藩的营制是主流,也是最成熟最有效果的。
  曾国藩对练兵也非常重视,这一点跟杨秀清是一致的。曾国藩曾说,有兵不练跟没兵一个样,兵不练精跟没练一个样。所以曾国藩从不让新兵上战场,要上战场首先在练兵这块已经过关了,这就是为什么老师吴文熔和好友江忠源战死的时候,曾国藩一直没有伸出援手。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想把自己的家底全部赔进去,要想不赔,必须将兵练精,曾国藩深深懂得兵贵精不贵多的道理。
  在陆军这块,太平军和湘军势均力敌,但太平军的水师明显比不上湘军。虽然太平军水师数量庞大,但编制非常混乱,作战效率很低。
  打仗有时候打的是政治,曾国藩这人在政治上非常高明,为了统一军心,振作士气,他亲自编写了不少军歌,其中有《爱名歌》《解散歌》《陆军得胜歌》《水师得胜歌》等。
  而且,曾国藩讨伐太平天国的檄文非常高明,他一下子就抓住了对方的要害。曾国藩闭口不谈民族矛盾,他死死揪住太平天国打倒孔教、打倒传统这点,把这场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变成东西方的文化之争,变成孔子与上帝之争。在当时的中国,谁更有市场一看就知道。曾国藩还强调地域矛盾,说太平军在广西起家,只注重广西人,把其他省份的人看得猪狗不如。
  不久,胡林翼的湘军也并入曾国藩的部队中,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已经初具规模,足以和太平军抗衡了。
  世事真是因缘巧合,曾国藩办湘军原本只是为了给江忠源补充兵源,没想到江忠源战死,他自己不得不从幕后走到台前。我们不知道曾国藩对这样的结果是感到高兴呢还是压力很大,总之他真的站出来了。
  刚开始的时候,曾国藩也不是很顺利。
  太平军将领林绍章进入湖南后,一路攻城略地,占领了不少地方。随后,林绍章打算占领湘潭和靖港,然后围住长沙。曾国藩让满洲将领塔齐布率一千三百人、江忠淑率两千人,前往湘潭阻止太平军。
  塔齐布和江忠淑抵达的前一天,林绍章已经拿下了湘潭。塔齐布和江忠淑都认为趁着太平军尚未站稳脚跟,立即进攻。林绍章也可算得上是一员勐将了,加上他指挥的是太平天国的精锐部队,所以难免不把湘军放在眼里。正因为这样,一交战的时候他就傻眼了,他是真没想到这次遇上劲敌了,这些训练完不久的湘军居然比清廷的正规军还能打。
  其实湘军人数也不多,也就三四千人,林绍章万万没想到自己手下身经百战的将士居然被这些乡勇打败。仓皇之中,太平军退入城内坚守。
  这时,曾国藩的水师部队也抵达湘潭城外,水陆两军联合作战。林绍章也不服气,他是真不信这些人真这么厉害,觉得一定是侥幸。可惜,事实就这么残酷,由不得林绍章不信,林绍章十次出战十次失败,打到最后手下的人都快死光了。走投无路之下,林绍章带着四个亲兵连夜出城逃到靖港。
  曾国藩心血来潮,想亲自指挥攻城战,拿下靖港。讽刺的是,曾国藩训练出来的湘军虽然无敌,但他自己指挥起来却手忙脚乱,就像一个新手第一次驾车一样。湘军的兵力虽然是城内太平军的几倍,居然屡次被太平军击败。一旦失败,就有人想开熘。曾国藩治军甚严,他拿着剑站在大旗后面,大声说:“过旗者斩。”
  很多乡勇也很聪明,他们不过旗,而是绕着旗逃跑。曾国藩气得都快吐血,居然跟江忠源一样投水自杀,幸亏被属下救了。
  羞愤归羞愤,既然活下来就得好好活着,开心地活着。靖港一战,曾国藩大败,但为了鼓舞自己生存的信心,他居然在给咸丰的奏折里巧妙地把这次惨败说成是小胜。曾国藩确实有人所不及的一面,他既不怕死,又很热爱生命,这样的人是无敌的。
  湘军四虎将
  靖港之战给曾国藩的打击很大,他原本以为自己很厉害的,随便派两个人就能击败林绍章,怎么亲自上阵反而效果更差?
  他不得不反思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曾国藩后来总算想清楚了,自己不属于那种亲临战场第一线的人,自己不是李广,而是一个运筹帷幄的人。练兵你行,创建军制你也行,调兵遣将你还厉害,如果你连亲自上战场这样的事情都能干得出色,那你就是全才,下面的最怕碰到全才型的领导了!
  曾国藩自己打仗虽不是很内行,但是用人这块他还是相当内行的。湘军中有四员虎将是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
  四虎首推罗泽南。罗泽南是曾国藩同乡,也是湖南湘乡人。曾国藩说他是湘军的创始人,一点没错。像这样一个百战百胜的武将并不是什么武夫农民出身,相反,罗泽南是晚清的一个大学问家,估计连曾国藩的理学功底都比不上他。
  罗泽南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小时候靠借贷读书,生活的艰苦让罗泽南更加坚毅。他在饥寒交迫中完成了学业,可惜学有所成之前,母亲和三个哥哥全都病死。正当可以通过教书养家煳口的时候,一直供自己读书的祖父和嫂子也去世了。命运对他的打击还不止于此,二十九岁的时候,罗泽南乡试归来,发现他的妻子正对着三个儿子的尸体大哭。
  接连经受这么多打击,罗泽南居然挺过来了。可能跟生活经历有关,罗泽南是一个非常上进的人,他不是沉默的大多数,他看到世道腐败、人心浇漓,但他没有选择麻木。他一心一意想拯救这个世界,这在今天看来既狂妄又迂腐,但确实符合儒家传统文人的心理。这就是罗泽南走向理学的原因,他想用理学来治疗这个遍地创伤的世界。
  罗泽南虽然是曾国藩的下属,但实际上他保持着很大的独立性,而且曾国藩也非常尊敬他,公推他是湘军的鼻祖,没有他就没有湘军的成就。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打仗研究的是兵法,尤其是《孙子兵法》,罗泽南却特立独行,他不用兵法,他用理学的思想来打仗。
  这人如果不是疯子,就是天才,事实证明他不是疯子,如果一个理学家是疯子的话那“理学”应该改成“疯学”。
  理学怎么可以用来打仗呢?我们来听听罗泽南自己是怎么说的吧:“其实《大学》中有几句话早已概括了兵法之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其实罗泽南的意思很有道理,打仗是关系很多人身家性命的事情,一定得认真谨慎,决不能陷入狂热和混乱中。“知止而后有定”说的是把握住事情的分寸,把握住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