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2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是表示重视这些人,感激这些人,大家心领了就行。
  平定起义后,善后事务是最关键的。彝族起义本是因为土地变卖,百姓无以为生。道光相应地作出了以下的政策调整:一、以前彝族百姓将田地卖给汉人,没有田了,却还得缴纳赋税,现在不用交了,赋税由收购田地的汉人缴纳;二、彝人没有田产,土司却还勒索他们,这种事情必须禁止,违法者必究;三、土司的一些爪牙祸害百姓,将这些人全部裁革。
  从道光的这些措施来看,他是想解决问题,但是这些措施真能解决问题吗?我们认真一看,发现很多都是空话,执行起来特别难。道光总不可能天天盯着当地的官府和土司,他们如果勒索,道光如何监督?所以说这些措施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平瑶民起义
  瑶族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广东等省。他们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是语言差别太大,不同地方的瑶族人甚至无法沟通。他们通用的语言主要是汉语和壮语,文字则全部采用汉字。
  湖南、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崇山峻岭,生活着大量的瑶族百姓。这些瑶民处于半隔绝的状态,虽然自治程度比较高,但也受到地方官府的管制。地方官当然免不了对他们进行一些勒索,在处理案件的时候免不了会不公平。长期下去,致使积怨爆发,瑶民们拉开了反抗的大旗。
  第一次瑶民起义是由一个叫赵金龙的人率领的。
  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二月十九日,湖南永州府江华县的瑶民赵金龙带领五百多瑶民起义。这个赵金龙自诩金龙王,号召起义群众头裹红巾作为标志,打杀了四十多个官差。第二年正月初十,永州总兵鲍友智奉命弹压,这时赵金龙的队伍已经有一千多人了。
  道光接到奏折后,任命湖广总督卢坤和湖南提督海陵阿进入永州追剿。彝族起义的事情把道光搞怕了,对这种事情他再也不敢掉以轻心,大有如临大敌、如履薄冰的感觉,他急命广东广西两省的督抚大员一同协助剿匪,这些大员包括李鸿宾、朱桂桢、刘荣庆、苏兆熊等人。
  阵势是非常庞大的,方法还是老方法,严防死堵,防止蔓延。在封建统治者眼里,造反就像是瘟疫,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防止扩散。
  赵金龙面对清军勐烈的炮火,很快就抵挡不住,棍棒红缨枪这些中古时代的兵器怎么抵挡得住火枪大炮?不到一千人的队伍一下就损失了三百多人。赵金龙只好带着大家退到大竹山,准备来个战略转移,说白了就是逃到广东连州。可惜前路被清军堵死,他只好退回五水瑶山,一路上,赵金龙不忘招兵买马,部队很快扩展到两三千人,全是瑶民。
  道光又一次不幸地看到事态扩大,战火蔓延。此时,他想起了久经战场的罗思举,罗思举在平定彝族起义中立了大功,这次也可以用他。罗思举遂带领一千精兵,火速赶往湖南。
  随后,道光还从陕西调了五十门大炮、两百名火枪手到永州。到二月下旬,从外地调往湖南的官兵有四千多人。道光以为,自己的部署已经很严密了,匪徒没有不被剿灭的道理。
  二月十四日,湖南提督海陵阿在大雨中率军向五水瑶山和九嶷山行军。赵金龙得知了这个消息,挑选了一批瑶民,让他们伪装成夫役,为官兵们抬大炮和枪械。抬到一个逼窄的峡谷中时,道路更加难行,夫役们用眼光示意。一时间,夫役们拿起枪支向清军开火,听到枪声,早已埋伏好的起义军冲了出来。
  海陵阿完全没有料到会中计,他还没反应过来,副将马韬已经阵亡。海陵阿回头,指挥后续部队,想冲出重围,不幸也阵亡。清军大量伤亡,只有少数人逃了出去,枪炮粮食等全部为起义军所获。
  这次失败让起义军声势更加浩大,清军不敢再轻易进攻,起义军在江华、蓝山、宁远、常宁等县纵横驰骋,毫无顾忌。无奈之下,道光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同时增派援兵,让贵州提督余步云带兵前往湖南。
  起义军仍然在不断发展,道光忙着从各省继续调遣援兵支持。随着湖南援兵的增加,赵金龙的活动也受到限制。为了扭转不利的形势,赵金龙兵分三路,主动袭击清军。道光得知战况后,让清军把敌人诱到平原开阔的地方聚而歼之。道光的这个策略是不错的,起义军都是瑶民出身,长年生活在山里,最擅长打游击战。如果让他们分散在山里是很难剿灭的,只有引诱到平地,才能手到擒来。
  效果很快就出来了,三路起义军中赵福才一路伤亡千余人,赵福才本人也战死。赵文凤一路由于不敌,被清军招抚,一半的人解散。
  后来,起义军退守洋泉镇,罗思举率军包围洋泉镇。洋泉镇易守难攻,外有群山作为屏障,内有河水环绕,城墙是由石头做成,非常坚厚。罗思举将洋泉镇团团包围,但他并不急于进攻,城墙实在是太坚固了。
  三月二十九日,大雨滂沱。罗思举认为这是进攻的好机会,下大雨,起义军一定疏于防守。没想到起义军防守非常严密,罗思举与起义军激战了四昼夜,双方损失都很大,但还是没攻下来。
  四月初六,清军开始强攻,在大炮的勐烈轰击下,清军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终于攻进城内。隔日,双方在城内展开巷战,到了巷战的地步,胜负基本上已经定了。赵金龙光荣阵亡,起义军残部虽然不肯投降,但也难逃失败的厄运。二十四日,战斗宣告结束,叛乱到此平定。
  收到捷报的道光非常喜悦,大大表扬了卢坤和罗思举,封他们一等轻车都尉世职,余步云加封太子少保。
  没过多久,风波又起,起义军的另一个首领赵子青借口为赵金龙报仇,整合赵金龙余部两千人在江华锦田一带活动。但不到一个月,赵子青就兵败被俘。
  第二次瑶民起义还是由湖南人发起的,此人叫蓝正樽。
  蓝正樽是湖南新宁县瑶民,起义的原因还是一样的,当地的瑶民受到官府和豪强的欺压,偏偏官府和豪强都是汉人。瑶民有冤情,到官府告状不通,蓝正樽是个爱打抱不平的人,多次帮着有冤情的瑶民上访,可惜官府置之不理。蓝正樽一怒之下,决定号召瑶民起来造反。
  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二月,湖南武冈州官府听说瑶民造反,决定秘密搜捕这些“暴民”。蓝正樽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此事,立即联络各州县的瑶民:“官府要来抓我们了,大家联合起来才能对抗他们啊!”
  当地瑶民组成了一个叫“龙华会”的组织,这个组织一开始的目的并不是造反,只是为瑶民“维权”。
  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初五,蓝正樽召集“龙华会”三千群众在九龙庵开会,决定起义;蓝正樽自号卫王,改元“刚建”。第二天,起义军兵分三路,向武冈进军,一路由陈仲潮率领,一路由蒋玉先率领,一路由蓝正樽自己率领。
  三路大军将在武冈城下会师。蓝正樽本来还算是一个正直的人,当上“卫王”后,头脑也不太清楚,本来也就三千人,他偏要学着大元帅的样子兵分三路,其实他也就想感受一下号令大军的感觉,其实根本没必要分成三路。
  出征之前,蓝正樽任命邹元佐为元帅,让邹元佐拿着自己的“诏书”号令城内文武百官投降。邹元佐其实只是个使者,他要求进城跟知府谈话,知府徐瑃放他进来。邹元佐进来以后,非常骄横地告诉徐瑃,现在归顺就是功臣,再晚了就是罪臣。徐瑃大骂邹元佐信口雌黄,将他关进大牢里。
  招降失败后,蓝正樽号令攻城。蓝正樽这人从来没有打过仗,只是因为帮瑶民“维权”,有一定的威望。当他担任军队的总指挥,对于军事的无知立刻暴露了出来。
  蒋玉先率军进攻西门,西门防御很强,只能退回,转攻南门。攻进南门后,在校武场遇上了武冈千总张大宏,起义军不敌,只能撤退。蓝正樽当然不肯就此作罢,气势汹汹地来,不能灰头土脸地回去,下令强攻,今天一定要拿下武冈城。
  当知府徐瑃拿出红衣大炮时,他们才真正尝到了厉害,也明白了军队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看到起义军死伤一大片,蓝正樽头脑清醒了许多,下令撤退。
  能退到什么地方去呢?蓝正樽也不懂啊,他只是个平凡的瑶民,哪有什么战略规划。他甚至都不清楚他到底在干吗,他不明白他是在带着大家送死,最多不过是给道光留下一个经验总结:对待瑶民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