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乾隆气愤地说:“你自己不读书,反倒怪乾隆了?”
少年这才告诉乾隆,他本是一个知府的儿子,父亲在任时屡次弹劾一个贪赃枉法的大臣,结果都被乾隆驳回。这个大臣仗着有乾隆庇护,更加为非作歹,竟然将父亲杀害,这个少年侥幸逃脱,不得不以赶车为生,怎么还能指望读书呢?
乾隆一听,颇为愧疚,回去斩了那个大臣,并把知府的儿子叫到京城,免费提供给他读书的机会,后来还让他当上了京官。
微服私访是为了了解民情,不过有时候也是寻花问柳的好机会。
寻花问柳
乾隆多情,喜欢拈花惹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为此他还跟皇后闹翻了。
据说乾隆曾带着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南巡,一天,在江南的御舟中招了许多漂亮的娼妓,寻欢作乐。皇后得知后,很不高兴,痛骂娼妓,还对乾隆讽刺了几句。乾隆气得把富察氏揪到房里,拳脚相加。最后,富察氏不堪侮辱,跳河自杀。
这个传说无非是根据乾隆好色这一点延展开来的,乾隆确实曾经对一个皇后特别糟糕,但这个皇后不是富察氏。乾隆与富察氏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两次立富察氏的儿子为太子,对富察氏是非常宠爱和尊重的,不可能对她拳脚交加。而且,富察氏并不是自杀的,她是因为两个皇子早殇而病逝的。再说了,富察氏在乾隆十三年就去世了,而乾隆是从十六年才开始南巡的。
乾隆倒确实因为寻花问柳的事情跟第二任皇后那拉氏发生了冲突。到了江南后,乾隆纵情声色,那拉氏过去劝谏他。乾隆本来就很讨厌那拉氏,只是迫于太后的旨意,才立她为皇后。乾隆就对那拉氏破口大骂,那拉氏脾气也不好,两人就这么闹翻了。乾隆让人先把那拉氏送回京城,那拉氏悲愤异常,居然剪发,说要出家。乾隆对这种行为非常厌恶,对那拉氏更加反感,不久,那拉氏就去世了。
炫耀书法,卖弄文采
我们知道,清朝皇帝从康熙开始就有一个习惯,喜欢炫耀自己的才能,特别是文采方面。乾隆就特别喜欢写诗题字,一生写了几万首诗,南巡的时候到了名胜古迹,总会意兴挥洒,不题字,便写诗。
民间流传这么一个传说,乾隆在江南时微服私访,曾看到一个农家小孩在练书法。乾隆兴趣上来了,便问这个小孩会不会对对子,小孩点点头。乾隆噌的一声打开折扇,摇头说道:“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水。”没想到这小孩绝顶聪明,一会儿就想出来了:“丁香花,百字千字万字头。”
乾隆一听,心里很震惊,这对子对得实在太好了,感叹道:“后生可畏啊!你这么小的年纪,居然有这样的才能,将来一定是状元的料啊!”
男孩一听,喜上眉梢,跪地说道:“谢皇上赐状元之恩。”
乾隆一听,更吃惊,支吾地说:“你……你怎么知道我是皇上?”
男孩回答更聪明了:“天下除了皇上,还有谁敢点状元呢?”
乾隆摇摇头:“罢了,罢了,君无戏言,就赐你为‘童状元’吧!”
我们知道乾隆南巡途中游山玩水,到处题字作诗,这个是事实。但是他还决不至于昏庸到专门为了炫耀自己的才能而南巡。实际上,乾隆是一个非常理智、非常智慧的皇帝,而且也是很有涵养的,对政事也非常用心。
乾隆后期吏治腐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乾隆这个人昏庸,也不是这个人愚蠢,论起聪明才智,乾隆不比雍正差。只是乾隆在吏治方面的政策跟雍正不太一样,雍正尽力把国家往“法治”路上推,虽然雍正也做了不少违背法治的事,但总体的心愿还是以法治国。乾隆却恰恰相反,在他手中,国家不断往人治方面发展。
乾隆用权术虽然可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但已伏下了吏治隐患。譬如,李侍尧犯了贪污罪,理应处死。乾隆巧妙地把他救了出来,最后李侍尧为国家立了大功,这事既可以说乾隆非常善于用人,但也破坏了律法的权威性,根据蝴蝶效应,法律权威被破坏后,后面必然是吏治腐败。
乾隆实际上是收获了眼前利益,却失去了长远利益。
同是南巡,康乾有所不同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开疆拓土的皇帝,历史学家对他评价相当高。康熙的南巡也没有落下话柄,为何同样南巡的乾隆却引来阵阵骂声呢?甚至,到晚年连乾隆自己都意识到错误。
我们来看看这祖孙俩在南巡事情上有何不同。
康熙幼冲即位,国家局势不稳,朝政被权臣把持。年少的他韬光养晦,除掉权臣鳌拜。亲政以后,国内局势变幻莫测,内有三藩,外有台湾的郑氏政权,西北有准噶尔的叛乱势力,东北俄国人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康熙一步步解决了问题,平三藩,收台湾,平定准部叛乱,击退俄国侵略者。成就了千古大帝的名声,康熙虽然丰功伟绩甚多,但始终把治国安民放在首要地位,这便是他南巡的真正原因。
康熙南巡有六个主要的原因。
一是治理黄河。封建统治者历来把黄河的治理当作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提到与吏治同等的地位,这意味着黄河治理不好,可能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元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康熙执政以后,黄河的灾患仍然严重,影响了黄河附近各省的人民生活。在出发前,康熙就把河工一事放在心里。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他又逐步了解民情,考察吏治,一举多得。由于多次亲临黄河现场,康熙自己总结出了治理的新方法。他提出疏通河底、修改清口、拆毁拦水坝和引水归江四大措施,为黄河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察访民情。康熙对民情是非常关心的,雍正曾说自己在通达下情这块比康熙强,这话得这样说:雍正比康熙更了解官情。正因为深入了解民间疾苦,为了稳固大清江山,康熙提出了“永不加赋”的政策。了解民情也是康熙南巡途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是考察吏治。康熙南巡亲临官场第一线,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是他一贯的办事风格。第一次南巡时他发现漕运总督邵甘有问题,立即将其撤职。第二次南巡他搜集了更多的官场情况,重新任命了一批官吏。对于吏治这个问题康熙从来不敢怠慢,也不会轻易相信下面的奏折,自己亲自了解情况才是最可靠的。
四是减免钱粮。南巡与钱粮并无必然联系,这个决定是在南巡的途中作出的。深入了解百姓的疾苦,才能选择更好的统治方法,康熙有感于百姓苛捐杂税繁多,多次减免钱粮。
五是笼络人心。康熙爱才,哪个明君又不爱才呢?爱才容易求才难。南巡的途中,康熙不忘发掘人才,跟地方上一些有贤名贤才的人谈话,量才录用。这既能挑选人才,又能笼络天下士人之心,一举多得。
六是游览名胜。康熙本人是个有艺术细胞的人,对于美景名胜当然也不会拒绝,看看自己治理下的大好河山也是他的兴趣所在。康熙过人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在游玩上面耗费太多精力,而是放在一个非常次要的地位。这是他跟乾隆非常大的一个区别。
乾隆南巡跟乃祖康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南巡的本意也是为了察吏安民,知得失,识兴替,制定更加利国利民的政策。动机虽好,可是做起来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说到才智和聪明,乾隆未必比康熙差多少,但为什么结果迥然有别呢?其根本原因不是才智,而是品格,康熙能够克制自己,乾隆却相对显得有些放纵了。
乾隆南巡也是把治理黄河当成大事来看待,乾隆甚至说过:“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乾隆并没有光说好话不做好事,在治理河工这块他确实下了很大工夫。
乾隆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修筑海塘,这就是为什么他屡次住在海宁陈阁老的家里。钱塘江的水位关系到江浙一带百姓的生计,也关系到朝廷的赋税,所以乾隆才深入了解钱塘江的水情。
乾隆南巡也有笼络人心的意思,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和当地的父母官以及地方上的名士交流,甚至祭拜明陵,拜谒孔庙,以此笼络天下人心。
在减免赋税这块,乾隆做得比康熙还多,这也是南巡的一个原因之一。南巡需要大量的开支,这些开支基本上是地方解决。乾隆自然报之以李,凡是路过的州县都减免钱粮,百姓对此是非常感恩的。
乾隆南巡还有一个目的:笼络官商。这跟康熙南巡不太一样,以乾隆的脾气,他是更喜欢人治的。所以,他不会像雍正那样对待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