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朝中重臣阿桂表示反对,阿桂的意思是这是安南的家事,如果我们因此劳师动众就太不值得了。其实,阿桂没有说出口的话是,安南不管是谁执政,都会向中国朝贡的。如果他们不肯臣服,再打也不迟。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乾隆让两广总督孙士毅召集军队调拨粮饷,准备大举进攻安南,驱逐阮氏政权。十月底,孙士毅带领万人军队,取道镇南关,进入安南境内。二十多天后,云南提督乌大经率军进入安南境内。
刚开始的时候,清军获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这还得感谢清军庞大的宣传攻势,进入安南境内后,清军大量散发“讨阮扶黎”的传单,当地的兵民纷纷配合,支持清军。十一月十三日,清军渡过寿昌江,大败阮文惠的军队;四天后,渡过市球江;六天后,渡过富良江。面对清军的强大攻势,阮文惠只好放弃黎城,向南逃去。十一月二十日,孙士毅率军进入黎城。孙士毅遵照乾隆旨意,册封黎维祁为国王。
乾隆对战事的结果很满意,封孙士毅为一等公,赏戴红宝石帽顶,将领许世亨封为一等子爵。在这种情况下,阮文惠向清廷求和,请求清廷给自己一个臣服朝贡的机会,但遭到拒绝。此时,清廷沉浸在一片欢乐气氛中,然而,危机已悄悄探出头,很快就蔓延开来。
战术上的胜利并不能补救战略上的失败。远征安南,最大的一个弊病就是补给困难,后勤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很难继续讨伐阮文惠。当时清军的补给全靠内地供应,安南那边并不能提供多少粮草。攻占黎城后,清军的粮草很快就陷入了困境,沿途运粮的差夫虽然有四五万人,但补给线长达两千里,中途还有安南叛军的骚扰,清政府已经困于应付了。
清军虽然占领了不少土地,却随时有可能失去这些地方。
黎维祁这个人也非常不争气,复位以后,他不是卧薪尝胆重新振作,反而仗着清廷撑腰,对政敌进行疯狂报复,不惜代价铲除异己,从而让自己的人气跌到谷底。后黎王朝统治腐败,早已失去人心,安南正经历像中国历史中周期循环一样,一个新生的朝代取代腐败的王朝。乾隆出兵,打破了安南历史的新陈代谢过程,也给自己背上了一个沉重的政治包袱。为一个昏君出兵值不值得呢?乾隆不止一次问自己这个问题。
孙士毅待在黎城的日子里,由于粮草短缺,一再向安南人民施压催粮,结果引起了安南人民的反感,他们搞不懂这些人是来拯救自己还是欺负自己。安南人民不交,孙士毅就纵容手下抢掠。孙士毅这些措施无疑给自己抹上了非正义色彩,结果让阮文惠捞到政治资本,越来越多的人支持阮文惠。
阮文惠在彬山称帝,招兵买马,准备大反攻。在反攻之前,狡猾的阮文惠假意向孙士毅投降。孙士毅未必相信,但他坚信阮文惠已是强弩之末,败亡只是迟早的事。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初二,就在清军欢度新春佳节之时,安南国王黎维祁也抱着幼子到清军大营来庆贺,黎维祁还带来了一个消息,说阮文惠会报复,随时准备反扑。说完,黎维祁请求孙士毅把自己父子送到中国境内。
孙士毅非常鄙视黎维祁,但还是很客气地把他送回中国境内。随后,孙士毅部署好防御计划。第二天,总兵张朝龙带领三千精兵和阮文惠激战,由于兵力悬殊,虽然清军战斗顽强,但张朝龙还是被打得找不着北。随后,大将许世亨前来支持张朝龙,双方再次激战,整个战斗只能用“惨烈”二字来形容,双方的伤亡都非常惨重。不久,驻扎在富良江南岸的总兵尚维升和参将王宣也赶过来支持。
孙士毅坐守大营,四面都是请求他支持的呼声,而孙士毅手下不过一千五百人,应付不过来,居然带着几百人渡河逃走。逃走还不算,孙士毅担心阮文惠的追兵过来,居然把浮桥砍断。结果,许多激战中的清兵突围出来,来到浮桥边,发现浮桥断了,悲愤异常,只好再杀回黎城,导致伤亡惨重。这一仗,清朝阵亡和失踪的士兵达到五千人,提督许世亨,总兵张朝龙、李化龙,参将杨兴龙、王宣等人全部战死。
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误,孙士毅说自己曾再三劝阻官兵们撤退,结果他们不听。乾隆远在北京,不知真实情况,听信了孙士毅的辩解,只是将他调离两广总督的职位,剥夺之前对他的赏赐,让福康安接替他。
阮文惠重创清军,又击毙清廷的大将,自知捅了个大娄子,再加上刚创建新政权,人心不服。他也考虑如何取得清廷的谅解,于是几次派人去清廷请求臣服朝贡,让乾隆给他一个证件,成为安南名正言顺的新君。
此时,乾隆非常尴尬,早知今天何必当初,一早就扶持阮氏政权不就啥事都没有。经过慎重的考虑,乾隆决定接受阮文惠的请求,毕竟黎氏政权已经是扶不起的阿斗。从一开始,出兵安南就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
乾隆虽然同意接受阮文惠的臣服,但示意福康安对阮文惠严厉一点,好让他真心悔罪。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阮文惠派使者到谅山,又担心清廷不准,便派使者先去镇南关试探。乾隆认为阮文惠很没有诚意,如果真心投诚,必须先将清军俘虏送还,并且将杀害清廷大员的人绑起来,送到福康安那里。
阮文惠立即照办,乾隆才松口,示意福康安和他接触。五月,阮文惠派侄子阮光显进京觐见,并表示一旦国内稳定,一定亲自过来朝觐。乾隆不满,认为阮文惠不亲自来朝觐,不够礼貌,所献贡物不便接受,乾隆要求阮文惠在明年八月进京朝觐,也就是乾隆八十大寿的时候。六月,福康安再次呈递阮文惠的两道表文,乾隆看他的话说得非常恭敬,这才决定封阮文惠为安南国王。
安南国王虽然后来也定期朝贡,但对乾隆这次武功只能打零分,因为这是一场可有可无的战争。乾隆没必要干涉安南内政,阮文惠一再请求向清廷称臣,乾隆为了逞能,悍然发动这场劳民伤财破坏两国人民友谊的战争。
反击廓尔喀
廓尔喀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廓尔喀和西藏毗连。
在十三世纪,尼泊尔分裂成许多部落,廓尔喀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廓尔喀部落首领博赤纳剌征服其他部落,统一了尼泊尔,迁都加德满都。乾隆三十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兵击败了尼泊尔的邻国不丹,廓尔喀危机感加重,于是派人到西藏,让六世班禅致书东印度公司调和。
六世班禅帮助廓尔喀,但廓尔喀不知好歹,反而打起了西藏的主意。
西藏地广人稀,有许多财宝(大多是清朝皇帝赏赐的),廓尔喀觊觎已久。在他们看来,西藏军事力量薄弱,是个理想的猎物。这个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清廷当时在西藏的驻兵只有五百。在出兵之前,廓尔喀指责西藏卖给他们的食盐中掺有沙子,这个可能是事实。食盐是官家垄断行业,为了追求暴利,官员们有什么干不出来的。
藏民反击说廓尔喀银币里也掺了假,双方展开了骂战。
廓尔喀人骂不过,直接抄起武器,往西藏挺进。俗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廓尔喀人显然不是什么君子,他们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占领了西藏聂拉木等地。驻藏大臣庆麟得知这个消息,极为震惊,震惊过后,赶快向京城报警。报完警后,庆麟就等着清廷的援兵。
乾隆对此高度重视,调遣四川提督和成都将军率兵进剿,同时还派理藩院侍郎巴忠前往西藏,就在清廷大张旗鼓谋划征讨廓尔喀的时候,西藏地方政府却私下里和廓尔喀达成协议,答应每年给廓尔喀三百个元宝。听到元宝,廓尔喀动心了,答应归还占领的地方。就这样,见钱眼开的廓尔喀军队从西藏撤走了。
钦差大臣巴忠来到后,发现情况突然变成了这样,大家都很尴尬,扑空了咋办呢?如果向乾隆如实汇报的话,岂不是要无功而返。所以,巴忠私下里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协议,共同蒙骗乾隆,说是清军击败了廓尔喀军队,还说廓尔喀国王已经臣服,要向清廷进贡,并请求乾隆授予他王爵。
这样的弥天大谎都敢编,不得不佩服巴忠的胆量,他胆子大到都不考虑圆谎的问题。
西藏地方政府虽然用私了的方式让廓尔喀撤军,但也埋下了隐患,每年三百个元宝,对于经济拮据的西藏政府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结果,这成为廓尔喀第二次入侵西藏的理由。
乾隆五十六年六月,廓尔喀照例向西藏索要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