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弘时就算得不到康熙的赏识,那他究竟为啥也让自己的父亲这么不爽呢?要知道,雍正才四个儿子,把父爱分成四份也有四分之一。
在雍正三年的上半年时候,雍正似乎对弘时还抱有希望,当然不是指望他继承大统,只是希望他做一个贤明的皇子。雍正为自己的皇子特地从全国各地招聘有名的老师,弘时的老师是王懋竑,此人是一个理学专家,五十一岁考中进士,考中进士后,康熙居然没有把他留在京城,他只能回乡教书,可谓是尝尽人间沧桑。确实如此,王懋竑对程朱理学研究得非常透,讲究淡泊无欲,还对王阳明的心学深有体会。雍正让这么一个人来教育弘时,可谓是用心良苦,对症下药,希望弘时能够改邪归正。
后来,王懋竑的母亲病逝,只好回家守丧。临行前,雍正对他说:“不必遵制守丧三年,料理完丧事就回京吧!”可见,雍正对王懋竑的教育是满意的,在王懋竑守丧期间,雍正经常派人催他进京。
第二年八月,王懋竑赶到京城时,却发现再也见不到皇上和弘时了。只好客居旅馆,半年来无所事事。又过了一年,他收到圣旨,让他回家养老。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虽然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推测雍正和弘时产生了矛盾,而且矛盾激化,父子绝情。那段时间,雍正将已经过继给允祀的弘时从玉牒中除名,并交给允裪抚养,换句话说,不要这个儿子了。
这难免让人猜测,雍正为什么要对亲生儿子这么狠,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如此残忍地对待弘时呢?
在史书中是找不到记录的,有学者猜测,雍正在打击八王允祀集团时,弘时站在允祀的立场为他说话。结果,引爆了雍正的终极愤怒,直接将他从宗室里除名。弘时对雍正肯定也没有好感,因为雍正很早就让他与储位绝缘,在他看来父亲偏心,自己是长子居然这么没地位;另外一个方面,弘时了解雍正这个人,知道父亲是个两面派,在争夺储位的过程中有许多见不得人的东西,这些都导致弘时对雍正缺乏起码的尊重,所以选择支持允祀来表达自己对雍正的不满。
弘时的下场是很惨的,最后死于囚禁之所,年仅二十四岁。这就是跟一个皇帝作对的下场,哪怕这个人是皇子,也不会有什么例外的。
弘昼比乾隆小三个月,两人从小同吃同住,虽然不是同一个母亲,但比同母兄弟更亲。也许正因为关系这么近,乾隆当皇帝后,弘昼很不开心,他时时处在皇兄的权威之下,郁郁寡欢,思想变态,居然喜欢玩一种“装死人”游戏,他躺在那里装死人,让别人绕着他哭。最后,弘昼抑郁而死,终年五十五岁。
弘瞻事实上是由乾隆抚养长大的,雍正生弘瞻时已经五十六岁,一般老人对于幼子是特别宠爱的。雍正去世后,乾隆对弘瞻照顾得非常周到,正因为过于溺爱纵容,导致弘瞻变成一个骄纵不法的纨绔子弟。后来,乾隆对他略施惩罚,他一时间心里适应不了,居然活生生给吓死了,终年三十岁。
雍正是一个极少天伦之乐的皇帝,在他的四个儿子中,唯一让他满意的是弘历,其他几个儿子都拖累了他的名声。
第十四章 雍正不为人知的一面
雍正是一个善于制造舆论的皇帝,他不仅善于治国,也是一个作秀的高手,之所以在他身上留下了太多的谜,就是因为他高超的“造假”本领。林肯说过,你可以在某个时间内欺骗所有的人,也能永远地欺骗某一部分的人,但你不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
雍正欺骗了当时很多人,也欺骗了后世很多人,但他无法永远欺骗所有的人。
其实他很奢靡
雍正是一个善于制造舆论的皇帝,他不仅善于治国,也是一个作秀的高手,之所以在他身上留下了太多的谜,就是因为他高超的“造假”本领。林肯说过,你可以在某个时间内欺骗所有的人,也能永远地欺骗某一部分的人,但你不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
雍正欺骗了当时很多人,也欺骗了后世很多人,但他无法永远欺骗所有的人。
譬如,雍正留给后人这样的一个印象:一个勤政的好皇帝,生活节俭,不好色,但是个性严苛。
所以雍正死后,很多人认为他是累死的。但是,真实情况可能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雍正是服食丹药暴亡,并不是累死的。
很长时间,人们都认为雍正是一个非常节俭的皇帝,不仅正史如此记载,民间也大多持有这种看法。然而,清朝内务府的《活计档》却暴露出了一个真实的雍正,他不仅不是一个节俭的皇帝,而且相当奢靡。
作为一个皇帝,奢靡无可厚非,但一边奢靡一边把自己打造成尧舜禹汤那样的皇帝,就非常虚伪了,这简直就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雍正确实是这样的人,用伪君子来形容他并不过分,当然他这么做有很强的政治动机,但这些并不能成为道德缺陷的借口。雍正喜欢抄家,一方面是反腐,充实国库,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中饱私囊。抄家之后,金玉古玩从全国各地滚滚涌进皇宫中。
元年三月十八,怡亲王允祥献出五十六幅古画;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内监呈上镶嵌宝石的黄金托盘八十七件,雍正吩咐让作坊加工;元年十月初七,庄亲王献上玉簪一八七十九件、珊瑚二十件、玉戒指十三件……
这些都是珍宝啊,然而很多东西雍正看都看不上眼,让人拿开,别碍着他的金眼,其实很多是稀世珍宝,由此可见雍正之奢侈。
要想了解雍正的私生活我们可以从清廷的造办处来寻找蛛丝马迹,造办处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机构,里面有大量的作坊。皇室里面的日常用品和艺术珍品很多都在里面加工,皇家的奢侈或节俭在这里一览无遗。
雍正喜欢下棋,棋盘和棋子都是特制的,棋盘必须出自宫廷顶级画家的手笔,宫廷画家唐岱和郎世宁都画过棋盘,棋盘用象牙或银母(云母)制成。在制作象棋棋子时,雍正让太监刘玉拿来一个棋子,对他说:“棋子上面要镶嵌珐琅片,棋盘要做成折叠式的,要做得紧凑些。”
还有一次,雍正让内务府做檀木围棋,棋盘分上下两面,上面下象棋,下面下围棋,要用象牙镶嵌,里面颜色也有格外的要求。
雍正也喜欢玩骨牌,牌和匣子的制作都有严格要求,质料非常考究。
除此之外,雍正也非常喜欢盆景艺术,对一些花花草草奇异石头很感兴趣,他尤其喜欢将荔枝树做成盆景。
在宫中有许多宝格,用来放置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雍正甚至亲自设计宝格,他在给内务府郎中海望的上谕中说:“‘九洲清宴’陈设的宝格两层都是楠木的,里面放着古玩,看着不起色。你照着这个尺寸,再做两架黑漆宝格……宝格外面的口线,用紫檀木包镶。内做锦套,外面用布面纺丝裹套。再做一木套箱,下安穿绳眼,将格内安上玛瑙、玉器、磁铜等古玩……”
宝格里的宝物都是顶级的,而且要不时更换。雍正看腻了就要换上更好更新鲜的,雍正十三年七月九日,雍正对年希尧说:“九洲清宴宝格里有一个空处,你根据尺寸,寻找一个合适的宝物,或者玉器,或者铜器,或者瓷器,记住,一定要上好的。”
所谓上好的就是年代久远,秦砖汉瓦那种类型的,达不到年代久远,再好看的宝物也称不上是上好的。
这些记载跟我们印象中的雍正实在相差太远,无论正史野史,雍正给人的印象总是严肃、狠毒、刻薄寡情,但是真实的雍正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一面,甚至给人好犬好色的刘邦一样的感觉,这是雍正和亡国之君隋炀帝身上共同的东西。故宫中有一张雍正戴西洋假发的画像,雍正去世前二十天,还让寻找像西洋人那样上翘的黑胡子,死前二十多天且有如此闲情雅致,可见此人天性爱玩,是个典型的享乐主义者,只是他身上责任感特别强烈,没有因为享乐而耽误正事。
雍正还特别喜欢玩具,在记载中多次出现“自行虎”这种玩具,这是一种木质的老虎,里面有发条,上好发条后,可以行走一段距离。
雍正虽然没有做什么大兴土木的事,但是对于园林也相当喜爱。圆明园本是离宫,但雍正把大半的时间都花在这里。他花了大量的银子来装饰圆明园,譬如耗巨资在里面做了一个人工瀑布。雍正还喜欢看戏,圆明园里的戏台非常豪华。正因为雍正喜欢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