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的赵武灵王就是从云中郡出发,沿着洛水西岸一路南下,最终抵达咸阳,然后以赵国使者的名义和秦王稷见面,最后大摇大摆的离去。
如果没有沙丘宫变那场最终导致赵国元气大伤的悲剧,那么或许赵国骑兵的铁蹄早就已经沿着这条赵武灵王亲自走过的线路踏入关中腹地。
但,该来的总是会来的。
伟大的武灵王,他的努力并没有被白费,在赵武灵王去世整整三十八年之后,一位年轻的赵国将军终于率领着两万精锐无比的赵国骑兵踏上了这片土地,并将以赵武灵王亲手绘制出来的这副地图作为指引,直捣黄龙!
李牧珍而重之的收好了地图,抬头望天。
一轮烈日在天空的正中央,夺目的光芒让李牧完全睁不开眼睛。
当年的赵武灵王,岂非也是如此的光芒夺目,如此的不可一世?
但就是这样一位不世雄主,却在正值盛年之时被司寇李兑和公子成率兵围困于沙丘宫之中三月有余,活活饿死!
马背上的李牧闭上了眼睛,心中暗暗祈祷。
“武灵王,若在天有灵,便请护佑吾等马到功成,护佑赵国此战必胜!”
当睁开眼睛的时候,李牧的眼中焕发出了无比的神采。
“传令下去,遣两千骑兵一路沿着洛水以东南下,沿路大造声势,务必要让秦国人那便是吾等之主力!其余一万八千骑兵随吾转向西南,不到日落不下马,直指关中!”
在李牧的命令下,一万八千名骑兵带着滚滚烟尘改变了方向,犹如一条黑色长龙转向西南。
诚如《孙子兵法·兵势篇》所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如今,李牧就要率领着自己麾下的这两万骑兵,充当一支让秦国人完全意想不到的奇兵南下,在一个秦国人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出现,然后再给秦国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惊喜!”
李牧纵马疾驰,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目标——栎阳!”
第396章 昌国君,是否救赵?
燕国下都,武阳城。
年轻的燕国相邦乐间一路走来,无数侍卫侍女朝着他躬身行礼,但是这位素来和善的相邦今日却视而不见,脸上的表情看上去颇为凝重。
乐间走到大殿之中的时候,年轻的燕国太后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了。
“臣乐间见过太后!”乐间恭恭敬敬的朝着太后行礼。
“昌国君,请坐吧。”燕太后清冷的声音传入了乐间的耳中。
等到乐间坐下之后,燕太后开口道:“辽东之事,进行得如何了?”
自从掌权之后,燕太后和乐间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荣蚠和原先那位燕王安的所有党羽给统统清除,不给他们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
经过这一年时间下来,如今的燕国可以说已经完全被燕太后和乐间一派的人给掌控住了。
但凡事总有例外,半个月之前,燕国辽东郡太守突然起兵反叛,要讨伐乐间和燕太后。
燕太后所问的便是这件事情。
乐间答道:“回太后,臣已经命人率军前往平叛,不出半月辽东应当便会重归我大燕国之手。”
燕太后轻轻的嗯了一声,道:“是否有人在背后怂恿?”
乐间点头,道:“根据一些线报,臣以为东胡和箕子朝鲜或许有煽风点火的嫌疑。”
年轻的燕太后哼了一声,一双凤目之中闪过一道煞气:“东胡,箕子朝鲜?真是好大的胆子!他们便不怕大燕国出兵讨伐?”
乐间道:“如太后允许,臣愿亲自率兵出征东胡、箕子朝鲜!”
燕太后沉默片刻,轻轻的摇了摇头:“不可,如今国内不稳,怎可轻易出击?”
乐间想了想,开口道:“请太后放心,最多不过三年,臣必定能够率军出征,令东胡和箕子朝鲜知晓大燕国之威!”
虽然说燕国一直以来位居华夏边陲之地,但是不管怎么说那也是战国七雄之一,比起东胡和箕子朝鲜来说显然是要更胜一筹的,所以乐间还真就没有太把这两个敌人给放在眼里。
话题结束,大殿之中一时间陷入了沉默。
过了半晌,心中暗暗纳罕的乐间悄悄的把头抬起来,却正好对上了一对极其温柔的眸子。
乐间心中一跳,慌忙低下了头去,心脏不知为何一下子跳得厉害。
又过了片刻,燕后清冷的声音再度响起:“今日早些时分,有秦国使者进宫求见。”
乐间深吸了一口气,再一次的抬起了头,却发现燕太后的神情无比的端庄,眼神透着丝丝威严,完全就是一副太后对臣子的做派。
难道自己刚刚看错了?乐间心中暗自纳罕,开口道:“那秦国使者莫非是来谈及结盟攻赵一事?”
燕太后淡淡地说道:“正是。以昌国君之意,该当如何?”
虽然说名义上是燕太后摄政,但是实际上如今燕国之中的大部分事情其实都是乐间这个相邦来拿主意的。
这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毕竟这位燕太后今年都不到三十岁,而且是女儿之身,从小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关于治理国家这种事情,唯一能够信任的人又是乐间。
所以乐间如果不成为燕国的权臣,那反倒是一件怪事了。
乐间听了燕太后的话之后想了一想,道:“回太后,以臣之见,这攻赵之事暂不可行。”
燕太后嗯了一声,突然又开口道:“以汝之见,这攻赵之事迟早都要行之?”
乐间的心中突然有些犹豫,因为他很清楚燕后和那位赵王之间的关系。
但乐间还是硬着头皮开口道:“回太后,若是赵国此战败北,对于燕国来说亦是一个好消息。”
燕太后问道:“此话怎讲?”
乐间答道:“太后,如今赵国乃是天下最强国,由此强邻在旁,燕国岂能无忧?只有将这赵国削弱,方才符合燕国之利益。”
燕太后哼了一声,道:“可是汝应当知道,大王之王位乃是那赵王出兵相助得来。若是老妇命燕国趁赵国之危而伐赵,那天下人该当如何看待燕国,岂不是要给老妇和大王扣上一个无信无义的帽子?”
乐间一咬牙,道:“太后此言,恕乐间不敢苟同。纵观如今之世,诸国所行之事全无信义可言,只关乎利益也。赵国和齐国之所以扶助大王和太后,亦仅是因为如此行为符合两国之利益罢了。因此臣请太后以燕国利益为重,舍弃个人私情才是。”
燕太后深深的看了乐间一眼,半晌才道:“如果老妇没有记错的话,乐氏一族之中亦有一支分支在赵国,若是他日汝和乐乘于战场之上想见,该当如何?”
乐间正色道:“当各为其主!”
大殿之中再度陷入了沉默。
乐间的心中多少也有些七上八下,通过这阵日子的接触,乐间知道这位太后其实是一名颇念旧情的人,谁对她好,她就会给予这个人相应的回报。
如今赵国大王和燕太后乃是一母所生,有同胞亲情,然后又有出兵扶立公子轲的恩情,这两份感情相加在里面,想要劝说燕太后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是站在赵国一边,其实还是颇有难度的。
良久之后,燕太后轻轻的叹了一口气,道:“既然如此,那么为何不立刻出兵攻赵?”
一听到这番话,乐间的心中就是一松。
很显然,燕太后已经接受了乐间的说法。
于是乐间慌忙说道:“回太后,之所以不立刻出兵攻击赵国,其实是因为臣以为此刻出兵赵国,或许难有胜算。”
“什么?”燕后的一双秀美微微的皱了起来:“难道燕国已无可战之兵不成?”
乐间道:“并非如此,如今燕国尚有十五万可战之兵。”
燕后道:“那赵国又有多少士兵来应对?”
乐间道:“最多不过五万。”
燕后皱眉道:“十五万对五万,竟不能够言胜,反而有可能失败?”
乐间道:“正是如此。”
燕后:“……若是如此,那么又该何时出兵攻击赵国?”
乐间道:“等到邯郸陷落之时,方是大燕国出兵之际。”
燕后道:“若邯郸不陷落,又当如何?”
乐间道:“等!”
燕后道:“若赵国此战获胜,又该如何?”
乐间道:“可出兵南下攻齐,夺回先前割于齐国那两百里之地!”
燕后想了想,道:“所以说,其实无论这场战争是赵国获胜或者赵国失败,燕国皆有可能从中取利?”
乐间十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