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逍遥小地主-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治目光闪动,“说的也是在理,中书门下也在讨论此事,朕不欲深究,但该警戒一下,朕打算贬房驸马为山南房州刺史,不过你可以留在京中,不必跟随同去。”
  “谢陛下。”高阳屈身行礼谢过。
  “一家人何必客气呢,这事你要谢也就谢武昭仪,是她在我面前说你不容易,让你留在京中。”
  李治宠爱武氏,高阳和武氏关系却一向不太好,这个时候他也是有意缓和下二人的关系。
  高阳闻言,转头向武氏屈身拜谢,“高阳谢过嫂子。”
  一句嫂子,却叫的武氏心花怒放。她在感业寺出家几年,被李治接入宫后,在后宫里与萧淑妃、王皇后斗的厉害,好不容易才一点点的夺宠。如今虽说后宫最得皇帝宠信,也生了皇子公主,奈何在朝中却并不得几人支持。
  武家虽说也是开唐功臣之家,可毕竟早年她父亲也只是个商人,不比王皇后出自太原王家,那是五姓女,有无数关陇贵族的支持。就连萧淑妃,那也是顶级士族出身。
  武氏头次发现,原来一向讨人厌的高阳,原来也这么可爱。
  她一个昭仪,连四妃都不是,却被高阳叫嫂子,这可是太让人高兴了。
  “十七娘,听说你在蓝田新置了一处别庄?正好我在那边也有几百亩地,就送给你了。以后啊,若有空时,我和陛下也去你那庄子避避暑游玩一下。”
  一个叫嫂子,一个叫十七妹,姑嫂两人笑面如花,倒真的好似关系极佳。
  李治也干脆让高阳就坐在自己身边,陪着武氏聊天。
  宴会继续,丝竹奏乐,饮酒高歌,皇家众人倒也其乐融融。
  只不过这欢乐的气氛也只是表象,很快就有人打破了这表象。
  越王李贞,太宗第八子,母亲燕德妃,这位二十六岁的皇叔,善骑射,通文学,曾被太宗称赞为文武双全。
  这位皇叔在贞观朝先后被封为汉王、原王、越王,任过扬州都督、相州刺史等职,实封一千户。
  眼下,他任左卫大将军,遥领安州都督。
  在皇第的众兄弟中,吴王恪、越王贞、纪王慎都很有贤名,也都很有能力。当初太子承乾被废,魏王泰也被废,最有资格为太子的其实就是吴王恪、越王贞和晋王治。
  只不过最终李治有亲娘舅长孙无忌的力扶,才压过了一众兄弟。
  借着三分酒意,越王李贞站了起来。
  他向皇帝建言,认为明年出兵辽东并不是什么好计划。
  李治皱了皱眉,心中压着不快。
  他继位四年了,但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掌握朝堂,他的那些皇叔皇兄皇弟们,还有好多人都还不服气甘心。
  甚至就算是扶他上马的国舅长孙无忌,也都还没把权力交给他。
  他迫切的需要打一场征辽之战,更迫切的希望打赢这场仗,他需要这场胜仗,他不希望有人阻拦。
  他需要建立自己的声威。
  “八皇兄!”李治的声音里已经带着几分不满,这位八皇兄只比他大一岁,但母亲是德妃,且名声向来很好,这对李治威胁很大。
  一旁的武氏见丈夫面色不豫,生怕他控制不住自己,连忙插话。
  “今日家宴本来不谈军国之事,不过既然越王有话要说,肯定是有自己的金玉良言,不如就听越王谈谈。”
  “或许越王有平辽良策呢。”
  一句话,化被动为主动。
  越王李贞这个时候在这个场合谈起平辽决策不当之事,现在武氏说他有更好决策,若是越王李贞说不出来,那么今天他就难以收场了。
  一句话,让李贞也有些骑虎难下。
  殿中,甚至有些宗室瞧起了热闹。
  虽说殿中都是宗室皇亲,可就算如此,也还是有些人见不得别人好的。
  李贞虽说文武双全,可今年也不过二十六岁,哪怕担任过都督等职,其实也不过是遥领,根本没有出过京,更别说真正的领职视事了。许多见识,也不过纸上谈兵。
  他反对征辽,也不过是因为觉得连太宗亲征都未能成功,所以才觉得李治有些过于急切,但真要让他说出更好的策略来,却又强人所难了。
  毕竟反对谁都会,但要说出良策来,却又如何容易。
  皇帝李治目光扫过李贞,见他站在那里,面上带着酒气,却答不上话来,心里有几分痛快。
  他目光又看到了旁边的三皇兄李恪。
  “吴王,你可否有平辽良策呢?”
  年纪三十四的吴王恪,算是宗室诸王中名声最显最好的,生母杨妃,杨广之女,天性威武贤德,有太宗风范。连太宗都曾一度想过要立他为太子,李治向来视他为威胁。
  李恪一时也并无更好平辽之策。
  高阳对吴王恪向来喜欢,此时见吴王陷入困境,心中有几分焦急。
  皇帝一句话,越王贞和吴王恪若答不上来,只怕都将名声扫地。
  她心中突然一动,想起了此前李逍跟她谈过的征辽之事,也许可以拿来救下场。


第100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个想法在脑中冒出来后,就再也止不住了。
  那人的话到底靠不靠谱,高阳并不清楚,但这个时候,她觉得试一试。她不忍心看到三哥那般难堪的处境,也许还有些想验证一下李三郎的那番话到底有几分水平。
  就在李恪无言以对的时候,高阳出口了。
  “既然今日是家宴,那皇兄问起平辽之策,皇妹倒也想胡说几句,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这一下,把众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
  大家谁不知道高阳平时喜欢游猎,还生性风流,但谁听说过高阳还懂这军国大事,兵家方略啊。
  稀奇了。
  李治目光转向高阳,若有所思,他知道高阳向来跟吴王关系好,也许高阳这番出来是想胡搅蛮缠,为吴王解困的。
  闻言,他微微皱眉道,“想不到十七娘也还有平辽方略呢,且说来听听。”
  高阳笑呵呵站起来,“先声明,我这方略呢,其实也不是我自个想出来的,是有一个叫李三郎的人跟我说过的,我记住了一些,就借花献佛吧。”
  李治讶然,李三郎,莫不就是三皇兄吴王恪?
  他望向李恪,却发现李恪也是一脸茫然的样子,似乎事情又并非如此。
  这个时候,高阳已经开始侃侃而谈。
  高阳站在那里,神态悠闲,不急不缓,把当初在蓝溪河边,李逍对她说的一番平辽之策娓娓道来。
  什么平辽非一朝一夕可竞之功,什么若要灭高句丽,最好从南往北打,而非从西往东征。还特别点明,灭高句丽,必先驱契丹、新罗为前锋,灭高句丽,当先破百济。
  一番话说完,满殿寂静。
  一众皇室宗亲,本来想要看热闹的眼神也不知不觉的变了,尤其是其中一些比较有见识的人,听完高阳一番话,甚至有股茅塞顿开的感觉。
  不管是隋朝两代皇帝五次征辽,还是本朝太宗亲征高句丽,又此后的几次袭扰,中原虽也有海陆并进的策略,但其实一直都是以陆路为主,尤其是从西向东打的路线。
  可现在偏偏高阳提出来的征辽之策,却是由南向北,尤其是提出,欲灭高句丽,必先夺百济的这个观点,可谓让人大吃一惊。
  可细细一想,却又非常有道理。
  许久之后,李治长长的叹了一声气。
  他脸上的表情变的凝重。
  他虽也没打过仗没带过兵,可整日与朝中宰辅大将们商议,也对高句丽局势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之前大家想的都是过去的老思路,由西向东一路打过去,海路上也仅是派一支偏师去牵制下高句丽人,做些袭扰。
  以前还真就没想过,要先灭百济。
  虽说这也同样是要先走海路,但又与过去的海上进攻不同,以前海路是直接去打高句丽,而这次高阳却是说走海路先打百济。
  百济不是高句丽,只是高句丽的一个盟友,而且现在很虚弱,尤其高阳说大唐进攻百济的话,还可以让新罗提供粮草器械支援,还提供兵力协助。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确实很有希望先灭掉百济。而灭掉百济,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是大唐在高句丽的背后扎下一把尖刀,甚至有了一块稳固的进攻基地,可以源源不断的从海路派兵过去,这样一来,高句丽花费几百年时间经营的那条辽东防线,尤其是近几十年经营的辽东千里长城防线就完全无用了。
  高,实在是高。
  “好计,以前大家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欲灭高句丽,必先灭百济。破百济,然后由南向北攻,可一举亡高句丽也。好,非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