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逍遥小地主-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辉祖,我弟弟妹妹们在那等我了,我先走了,后天见。”
  “后天见。”刘辉祖对他挥挥手。
  老仆看着小黑,一眼就看出是个佃户崽子,身上衣衫补丁摞补丁的。“大郎,怎么的跟这些泥腿子交往。”
  刘辉祖淡然道,“他叫小黑,我们先生为他取名国梁,他是一个很努力的人,虽然年纪大个子大力气大,但从不会欺负别人。”
  老仆不以为然,“一个佃户的崽子,再取名国梁也不可能成为国之栋梁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只会打地洞,李家三郎仁义慈善,愿意收自家佃户崽读书,可并不表示这些人将来能有什么出息,佃户的儿子永远是佃户,读几句书,顶多将来可以当个伙计而已,跟郎君你永远不会是一个层次的人。”
  刘辉祖只觉得这话刺耳,“我祖父当年也是穷苦佃户的儿子,后来凭自己努力去做学徒伙计,最后当了掌柜,如今不也成了一方地主员外吗?今天的刘国梁确实家境一般,条件不好,但谁又能知道以后他会如何呢?三郎曾经跟我们说过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老仆觉得这话很有些意思,“李三郎确实是个处处出人意料的人。就凭他的际遇,确实可以说这番话。不过这世间,又有几人如老爷和李三郎一样的人呢?”
  刘辉祖摇摇头,不想再跟他多说,转身上了马车。
  许多学生找到接自己的父母或兄弟,都很迫不及待的要向他们展示自己学到的东西,有些人直接拿根树枝就在地上写自己的名字。
  一笔一笔,虽然还挺歪斜,他们的父母兄弟甚至也多不认得这几个字,可看着自家的孩子、兄弟,进学几天,居然已经能够写出自己的名字了,他们无不激动万分。
  特别是那些来接孩子的佃户们来说,祖祖辈辈的佃户,世世代代的睁眼瞎,如今看着孩子居然开了眼了,这种欣喜无以言表。
  “这里还真是热闹啊!”
  从长安来的程五和薛五骑马赶到李家大院门口,正好看到这热闹的一幕。
  “怎么这么多人?”程五不解问。
  “李三郎在自家院里办了个家学,免费收自家佃户的孩子们入学读书,还有不少附近地主也送孩子来附学,现在有不下四十个孩子在这里读书呢,学堂十天一休,今天刚好是旬休吧。”
  “李三郎还办了个家学?”程五大感意外,一个小小的乡下地主,居然还办起了学,还收了五十多个学生,这可不是一般的乡下地主能有的魄力啊。
  看来他先前还真是对这个李逍有些小看了,一会可得好好聊聊,他程五郎最喜欢结交的就是这样的人了。


第74章 二锅头
  薛五郎也算是李家大院的熟客了,看门的老王头很热情的将他迎了进去。进院之后,薛五也不用人引着,自己往里去。
  “挺熟啊?”
  “嗯,这大院还是我帮李三郎拿回来的,自然熟的很。”
  薛五郎是李家的贵客,听说他来了,李逍连忙从鱼塘那边赶回来。
  “五郎今天怎么有空过来?”
  “今日休沐,就正好过来瞧瞧,说实在的,你这里还真有不少让我相信的东西,手拍黄瓜,还有炒菜,还有那烧刀子。”薛五一边说着一边就往前厅的炕上坐,丝毫不拿自己当外人。
  “顺便给你介绍个朋友,屯营飞骑的程五郎,我的好兄弟。”
  屯营飞骑,一听这个身份李逍就知道这人估计也是个勋戚子弟。毕竟屯营嘛,那就是御林军,而飞骑,更是相当于中…央…警卫…团了。
  “五郎的兄弟,那就也是我李三的朋友了,来者是客,不要客气,上炕坐。”
  程五进屋就打量李逍,还顺便把前厅的摆设看了几遍,普普通通,却又透着几分不简单。
  普通而不简单。
  “程伯献,字尚贤,家中排行第五。”程五自报家门。
  李逍听了后只是点点头,程咬金的大名他听过,上次也还去过程家,但他还真不知道程咬金有个孙子叫程伯献,所以一时倒也没往那边想。
  “三郎刚刚这是到哪忙呢,这寒冬腊月不在家窝着还在外忙啥?”薛五问。
  “也没啥,就是我家门前河边田地边上有块洼地一直荒着,想着空着也是空间,就打算清理一下,挖个塘,明年看能不有养鱼种耦,多点产出收益什么的。”
  “养鱼啊,长安边上倒是有不少人养鱼、种菜的,据说收益还挺高的。不过三郎啊,你家在这蓝溪离长安城可是足有八十里路呢,这鱼就算养出来了,也不好运到长安去啊?”薛五给建议。
  程五也道,“如果能把活鱼运到长安卖鲜鱼,这是个好营生,若是不能存活,那就没啥意思了。”
  “反正就是试试,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嘛。说不定,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能找到什么法子呢。就算运不了鲜鱼到长安,反正我那洼地也是空着的,到时自己吃也行啊。”李逍笑着道。
  “嗯,那明年我有空时就来你这钓鱼。”
  “随时欢迎。”
  程五这个时候忍不住问李逍,“刚才来时看到你院门口好多孩童,楚玉兄说你家办了个家学,还免费收佃户家孩子入学,又收附近地主孩子附学,如今家学里有四十来号人?”
  “嗯,没错。”
  程五来了兴趣,“请问三郎为何想着要办个家学呢?”
  一般人办家学很好理解,家里有点钱财,然后想办法供子弟读书,可李逍办家学,却是让家中的佃户子弟来读书,还收附近地主家孩子附学,整个学校里,真正的李家人也就李逍的一个妹子在里面读书,这就未免太奇怪了。
  “读书很重要,我一直认为,其实人本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没有谁天生就聪明些,也没有谁天生就愚蠢些,之所以有了区别,还是因为受到的教育不同。从没受过教育的人,就未免愚昧一些,而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就能了解更多,看的更远,也能走的更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秋大计,教育为本。”
  程五听了很意外,一个乡下小地主居然能说出这么的一番话来。不过文教这是朝廷官府的事情,一个乡下小地主哪里管的了那么多,未免管的太宽了些。
  “也不算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其实办学这个事情,做的好,是名利双收的,还能真正的让大家受惠,所以有利无害。”
  “可办学得花不少钱吧,四十多个学生,这一年下来花费得不少吧?”程五道,他虽说是将门子弟,可勋贵家的子弟打小也是要读书的,那是文武一起学。
  虽说有句老话叫穷文富武,可并不是说穷人就可以学文,而是说学武的话需要的条件得更好些,但学文绝不便宜。笔墨纸砚哪个便宜了?请个先生也一样不便宜。
  况且,普通人读了书,也是很难出头的。
  朝廷虽每年有科举,但实际上科举跟普通寒门子弟没什么关系,每年的科举有资格参考的考生,国子监占了很大一部份,各地州学县学学生占了很大一部份,最后一部份才是地方举荐的乡贡生。
  国子监里面的学生虽多达数千人,可绝大多数都是勋戚子弟和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少数的非勋戚官员子弟,那也是跟他们有关系的地主豪强子弟,有几个是真正的穷人家孩子?
  地方的州学县学学生也差不多,基本上都是地方士族豪强子弟,再差也是地主家的孩子,没点关系,哪里进的了官学,官学的名额可是有限的。
  每年剩下一点乡贡名额,也很难轮到真正的穷人家孩子。
  就算得到举荐成为乡贡,可也只是能到达长安参加礼部试而已。大唐的科举一年一考,拥有秀才、进士、明经等几十个科目,其中秀才、进士科最贵,但秀才科有时几年才开一科,一科偶尔录一两个。
  进士科倒年年录取,可一年也就录个一二十个。
  其它的什么明经、明算、明法等科,录的也不多,而且录中了的一般也不会得到什么大用,多是被安排到各地衙门中担任小官小吏,很难升迁。
  况且,这还只是每年各科的录取情况,实际上大唐的科举可并不全是靠考的,因为大唐科举既不糊名,也不全凭成绩。
  考生到京后,要向那些勋戚贵人投卷,其实就是找个举荐人,让他们保荐自己。甚至考官阅卷的时候,录取也多看士子的出身门第,所以说白了,大唐的科举制度,其实很不公平,也不是什么寒门子弟鲤鱼跃龙门的机会,这并非如宋明清时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