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逍遥小地主-第2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其实李治若要铁了心,这案子也可以办,比如当年的房遗爱谋反案那样,先把人抓了,然后想办法拿到口供,甚至哪怕是屈打成招都行,可李治现在还不想这样绝。
  他还是希望这个事情能够简单些,要不然现在就算强行把皇后家和皇后弄下去,可也会引得很多人不满,到时想立武氏为后就更难了。
  “朕打算让李逍出去避避风头。”
  良久,李治说出一句话。
  “陛下,李逍虽有些冲动,可也并没有什么大错,现在让李逍出京,这岂不是就表明因罪贬离?”
  “朕是想保护他,李逍这个臭脾气,什么事情都可能做的出来,这种人就是乡下野惯了,没规矩也不守规矩。他都已经二进大理寺了,可你见他脾气有半点收敛没?柳爽被他打两回了,他肯定还敢打第三回 ,现在这么多御史追着他弹劾,本本都是弹之有物,朕也不能一直压着。”
  “再留他在京,说不定还会惹出多大麻烦来,而且朕也是担心柳王崔三家会对他下阴手,那些人胆子大的很。李逍虽说冲动,可也顶多就是揍柳爽一顿,但那些家伙,真要下手,就绝对不会这么简单,他们有的是办法让李逍消失,朕不想失去这个家伙,所以还是让他出去避避吧。”
  政事堂。
  中书令李绩看着皇帝让宦官给他的旨意,有些皱眉。
  “李逍出为检校武珍州刺史,进散阶中大夫,免玉米监正、秘书少监,仍兼代王友。”
  这是一个比较让人琢磨不透的旨意。
  免去四品秘书少监和六品的玉米监正职事,改授检校武珍州刺史,还真不知道这该说是贬还是升了。
  如果从职权上来说,这是贬。毕竟武珍州是在海之东的百济新攻占之地上,武珍州也只是个下州,何况还是检校。
  虽说朝廷将百济征服之地设为朝廷直属,州县不是羁糜制,而是实置。但那毕竟远离长安啊,一个检校刺史如何能敢秘书少监这样随时能供奉皇帝身边的要职相提呢。
  但论品级,下州刺史他也是正四品下,而秘书少监只有从四品上,这其实还算是升了一级。
  李逍的本品原是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而现在皇帝升他中大夫,这是从四品下的文散阶,相当于李逍的本品升了四级。
  如果用句专业点的话来说,李逍是被明升暗降了,毕竟秘书少这个职务,相当于一个中央办公厅副厅长,而检校武珍州刺史,不过是个代理地级市长,这个市还是个偏远的落后市。
  李绩又看了看桌案上的那一堆关于弹劾李逍的弹章,突然明白皇帝的意思了,虽说是明升暗降,可却也是让李逍离京暂避风头。
  想明白这个,他便按皇帝的意思拟了份意见,准备在中书门下的宰相办公会议上拿来商议。


第316章 定调
  中书省,政事堂。
  十一位宰相在早朝后齐聚。
  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政事堂。以前门下省权重,宰相们自然都在门下省议事。而长孙无忌致仕辞职,朝中便以中书令李绩资格最老。
  于是,李治迁政事堂至中书省,这也表示皇帝虽取消了李绩主持朝政的头衔,但诸相之中,依然对李绩最为尊重。
  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政事印也改为中书门下之印。
  政事堂迁到中书省,改名中书门下最大的变化还是宰相轮流执笔之变,中书门下常设十一名宰相,皆统一名号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衔,而仆射、尚书不带同中书门下三品名号,则不能进中书门下会议、决策军国大事。
  这一切变化,其实都是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对权力的平衡。
  比如唐初政事堂设在尚书省,三高官官中以尚书令权最高,后因尚书令权太重,又借口李世民曾经做过尚书令,便从此不再实授此官于臣子,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主官,兼做宰相之首。
  一开始宰相只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三人,后来尚书令实际空缺,于是便变成了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四人。
  最初之时是没有政事堂这个宰相集议制度的,李世民本不是太子,杀兄逼父夺位才登上帝位,在刚当皇帝之初执政并不稳固,当时朝廷内部派别繁多,政治形势自然也是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统合各派意见,均衡其间利益分配,就成了李世民最棘手的问题。
  为了达到巩固皇位的目的,他一面保留了高社老臣们的高位,给裴寂加司空,让萧瑀、封德彝等仍保其职。一面又把自己的亲信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任以尚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等要职,以掌政权。
  同时,又用原太子建成旧部如魏征、王珪等为审议、论谏之官,让他们分任黄门侍郎、谏议大夫,利用失势者急于表诚立功的心理,来监察政事,防止群下蒙蔽。
  又提拔了众多的庶族地主入仕,缓解当时的士庶矛盾。
  为了适应这各方面的需要,于是打破旧例,在原有的三高官官之外,又增加了不少各种名号的宰相,比如参预朝政,参加政事等。
  如此,随着宰相数量的不多增加,采取集议制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另一方面,李世民广任贤良,高居深视,他对朝堂的驾驭能力比较自信,于是也敢于搞出了宰相众多的群相议政制度。
  虽然群相制度,其实最初是为了调和各派系不得已而为之,但另一方面也确实表明了李世民高超的驾驭能力。
  于是朝廷的中枢便从尚书省移到了门下省,李世民为了分散宰相们过于庞大的权力,便大力提高门下省的地位,充分利用其审议职能,借以均衡三省的权力分配,以达成均势,让宰相之间互相牵制,尤其是改变高祖时以尚书省一省独大的局面。
  随着知门下省事名号的出现,宰相实权也开始逐渐从左右仆射手中,流向较低品阶的职事官员。
  政事堂最初设立的初衷还是减少三省的摩擦,协调其间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中书和门下二省的纠缠不休,于是便将二省合在一起议事,故政事堂又称门下中书。
  在太宗晚年,政事堂多少带有一些议政、审议甚至是执行集中性质与混杂的色彩,李世民时的政事堂,还并没有形成宰相集议超然的专职议政性质,与行政并未分开。
  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衔的出现,让政事堂里的宰相不再只是三高官官,这个时候,那些经验丰富的老臣也能当个顾问,继续发挥余热。一些低阶的官员,也一样有机会拜相入堂。
  这为皇帝平衡宰相之权,大开方便之门。
  李治初继位,以国舅、顾命元老长孙无忌主持朝政,而当时长孙无忌以中书令知三省事,这也使得中书省的地位开始提高,虽然此后长孙无忌改任为侍中,但时间很短,李绩继任中书门下后,他在宰相之中资格最高,威望最高,于是李治进一步的下旨把政事堂移到中书省,于是门下中书改为中书门下。
  都说明依照制度,皇帝的诏书必须经过政事堂宰相商决附署,方能生效。不但如此,李治还取消了尚书仆射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衔,实际的让尚书仆射不得干预政事堂会议,尚书高官官便退出了政事堂,尚书省也成为了专门的执行机关。
  而中书门下群相,也形成了专门的议政机构,是决策军国事务的最高国务机关。
  中书和门下省实际已经处于合并状态,集决策和审议为一身,不再复三省并重的局面。
  中书门下的政事堂,只是单纯的议政机构,政事堂会议中作出决定的事情,必须呈给皇帝过目,由皇帝作出最后的裁决,才能颁旨施行,这也是对相权的限制。
  而为了平衡皇权,施行制敕又必须经过政事堂宰相的附署,否则便为不合法,为被承认为正式的诏令。
  未经宰相附署的诏令称为中旨,而未经宰相附署的授官者,谓之斜封。
  皇帝李治授李逍为武珍州检校刺史,晋阶中大夫,如果得不到宰相们的通过,那就是斜封,是可以不被承认的。
  十一名宰相。
  中书令、侍中、还有四位中书门下的侍郎,然后有御史大夫,并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秘书监,皆加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衔。
  原来入中书门下的两位尚书省仆射,此时也都改为中书、门下侍郎,新任的仆射已无权参加政事堂会议,也不再是宰相一员。
  “李逍那个乡巴佬最近惹了很多麻烦,陛下也多有不满,我觉得把他贬到三韩半岛去是个不错的惩戒,诸位意下如何?”李绩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