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日之后就见结果,老王啊,要不咱们来赌一赌,我也知道你是王家家主,家大业大,我李家是跟你比上的。但小赌一把还是可以的,要不咱们赌个一百贯,就赌我这一百株玉米,也就三厘地,到时要收三斗粮。”
三厘地收三斗粮,那三分地不就得收三石?一亩,不得收个十石粮?
“脱粒后的干玉米粒?三厘地三斗?”老王神情有些激动,李逍敢把这样的赌,说明他很有自信。可老王却很高兴,哪怕自己跟他赌输了不过是一百贯钱,但万一李逍真做到了,那可就不得了了。一亩十石脱粒后的干玉米粒,天啊,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好,我赌了,不过为了防止你做弊,我得派人来你府上看着,盯着你的这一百株玉米,从种到收,得全有我的人盯着。”
“你愿意派你就派,哪怕一天到晚盯着都行,只要不搞破坏,随便他们怎么看。不过事先说好,看归看,但他们的吃食住宿我可不管。若要来我这搭伙也行,交房租和伙食费,一人一月就收你二百钱吧。”
“还收房租和伙食费?一月二百钱?太贵了。”李治大气。
“嫌贵你可以不要来啊,或者你自己派人来送饭也行。”
李治突然笑了。
“不就是一月二百钱嘛,小意思,一言为定,回头我就派人过来。”
李逍拍拍手回厅里,老钱赶紧招过来几个家丁。
“你们几个,就在这里盯着这里,别让天上的鸟啊,院里的猫狗啥的祸害了这玉米苗,盯死了,玉米苗坏了半点,都唯你们是问。”
几个家丁都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猛的点头应声。
“都看好了,晚上我再安排人过来值夜换班。”
客厅里,老王脸皮很厚的跟了进来。
厅门口,赵持满脸色起伏不定,他是认识李治的。他在太宗时就是千牛了,李治继位那会,他还跟许多内卫护送着太子回京继位。
刚开始他还有些疑惑迷惘,但这会已经弄明白了。
皇帝居然用了一个假身份来李家,而且看样子跟李逍关系还不错,虽然看两人总有点不对头的感觉,但皇帝还能经常来,这就说明李逍在皇帝心中还是很有份量的。
刚才他看到皇帝的时候,其实很愤怒。
但愤怒只是一瞬间。
犯错的终究是自己,皇帝虽贬他赵家为奴,可终究还是赦其死罪。
李逍喝着自己的茶,泡的金银花加了点干鱼腥草,最近天气特别干旱,人也有点上火。
他喝不过唐朝的茶,那蒸熟后压制的茶饼味道并不好,加不加各种佐料他都不喜欢,他倒是有心想炒点茶,但好茶主要在南方。他没空跑南方去炒茶,也不愿意把这炒茶技术传授给别人,还是等以后有时间了,自己栽点茶树,然后摘了新茶叶来炒吧。
李治很不客气的也喝着茶。
李逍看着这老王,觉得他的脸皮还是真厚。
“老王啊。”
“哎。”
“上次你侧室说你们家的那点破事,解决了没呢?”李逍没事找事的问。
李治皱着眉头,鱼腥草加金银茶煮的茶,味道很怪,他喝不惯。把入嘴的一点鱼腥草茎吐出来,“那点破事正解决呢,还不错,这要多谢上次三郎指点啊。”
“对了,老王,王方翼跟你是啥关系,他也是太原王家的,你们啥辈份啊?”
李治笑了笑,“论辈份是我从兄。”
“哦。”
哦了一声后,又没有什么话可说了。
这时钱管家过来禀报,说乡里几位里长过来了。
“请大家过来喝茶。”
几位里长前来,还是关于抗旱救灾之事。今年的旱情丝毫不见有好转的迹像,多亏了李逍之前的乡约堂章程,如今乡里剩下的那三万亩地还勉强在支撑着,不过虽然没枯死,但很明显今年产量会很低。
“三郎啊,恭喜你封爵加官啊。”几位里正对李逍越发客气起来。
“客气什么,都是乡里乡亲的,有什么事情大家直说好了。”
几位里长纷纷诉起苦来,眼看着旱情没缓解,今年收成要大减,到了夏天估计还是会缺粮,到时只怕等不到秋收粮食下来了。
“咱们乡约堂义仓的事情,得抓紧啊。这事情是三郎你规划出来的,也还得你来牵头,我们也不懂得这些。”
李逍之前跟大家商量过,建义仓买粮。
乡约堂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然后买粮食,再印制粮票兑给百姓,百姓凭粮票到乡约堂来领粮。
这是为了保证整个乡里能够渡过这个危机。
“义仓啊,买粮得先有钱,按之前计议的我们要发行债券。正好,今天我们这里就有一位有钱人,太原王家的新家主,也是咱们朝廷户部仓部司的员外郎,他有钱,咱正好向他打点秋千。”
李逍笑呵呵的望着老王。
李治觉得有点阴森森的,这李逍的样子有点吓人啊。
“什么债券啊?”李治问。
债券这个东西后世无人不知,大到国家有国债,小到公司有公司债。反正就是一种金融契约。
“老王啊,债券债券,顾名思义就是跟债有关的契券嘛。我们蓝溪乡呢,准备建个义仓买点粮食以备饥荒,可是现在大家手里又没钱,所以啊,打算向大家借点钱买粮,为了让大家放心呢,我们承诺按一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的条件偿还本金,并且把这些承诺约定都写在一张契券之上。”
第225章 包圆了
“契券为凭,到时就可以拿这个来找我们要回本息了。”
“哦,这样啊。”李逍解释的很简单明了,老王倒是听懂了。
“借钱嘛,你想找我借钱?”老王望着李逍。
“对啊,谁要你是大财主嘛,不找你借钱找谁借呢,正好你今天又刚好在这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嘛,你也就慷慨解点囊,支援一点好了。你放心,我们这钱不白借你的,白纸黑字写好契约,而且利息也不会少给,怎么样?”
李治捏着下巴,“那为何不叫借条,为何要叫债券呢?”
“这当然还是有区别的。”李逍解释。
借条嘛,通常就是向某人借款的凭证,上面会写明借贷人和放贷人。但债券不同之处在于,李逍可没打算在债券上写明是向谁借钱,而是只写明借款数额以及利息和到期时间。
“为何要这样呢?”
“流通,让债券流通起来。”
“流通?何意?”李治更不解了。
“这么跟你说吧,你借给我一百贯钱,我给你一百贯债券,这债券比如每张面额一贯,那么我给你一百张债券,上面有约好的利息和偿还时间。你拿着这些债券,可以留在手里,等到期了来找我们要还本息,也可以转让给别人,到时不管谁拿着这债券,我们都承认他是我们的债主,都可以来找我们要债。”
“有点复杂,但还是明白了,不过为何要这样呢?”
“流通啊,让这债券流通起来。”
流通,这在后世是相当重要的一样属性,比如现金流。
如果是普通欠条,那一般是不能转让给别人的,但如果是债券,就有流通性,流通代表的是什么呢?是盘活的资产。
一张债券,上面有标准的面额,有标明承诺的利率以及偿还时间,那么从某方面来说,他是可以当成现金来用的。
毕竟,只要蓝溪乡有能力偿还的话,那么这跟现金也没什么差别。
当然,问题是,蓝溪乡既然要借钱,他们又如何能保证到时有能力偿还本金和利息呢。
这,自然就是信用问题了。
李治是皇帝,虽然开始有点疑惑,但他很快脑子一闪,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了不得的大事。
蓝溪乡现在还不一定有这个信用,但如果是朝廷来发行这种债券呢?
“怎么的,老王,你王家家大业大,一点小忙也不愿意帮?”李逍瞪着发怔的李治。
“要多少?”
“十贯不嫌少,百贯不嫌多,你愿捐多少都行。”
李治微微一笑,“你们打算发多少债券呢?”
“我们蓝溪乡一千三百余户人家,近万人口。今年夏粮肯定歉收,估计也就四成左右收成,就算朝廷减免田租,可这租调还得交,若是还要折庸更不少。要等到秋粮下来,肯定还有些差额的,就算我们乡里齐心协力,把粮食都拿出来,也还是不足的,我估计起码还得差一到两月的粮食。”
一个成年男丁,一年需要口粮六石左右,妇女孩童哪怕减半,一年也得三四石。
近万人口一到两月的口粮,哪怕少算点,最起码也需要五六千石粮食的。如今的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