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逍遥小地主-第1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没出征辽东呢,这倒先得赐银绯了,这真是好兆头呢。”薛楚玉也是一脸兴奋。
  到史部领了官告,拿到了锦绫告身,又拿到了绯色的官袍和银鱼袋,银鱼袋里还有一条小银鱼。
  这是鱼符。
  以前历代惯于虎符,而本朝因为李渊的爷爷叫李虎,为避讳便改虎符为鱼符。鱼符上面刻有官员们的身份和相貌特征,这鱼符长约六厘米,宽约二厘米左右。
  特别的是他分为左右两半,中间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
  这是身份的证明,相当于官员的身份证,也是唐高祖李渊的发明。
  大唐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鱼符。
  朝廷赐给五品以上官员鱼符,左符留在内廷之中,做为底根,而右符则由持有人随身带着,做为身份的证明。
  鱼符除了是官员的身份证外,有时也充当兵符,甚至左右符的数量并不一定对待,多少完全根据使用者的人数和需要来定。
  其第一功能也并非是表明身份,而是权力凭证,可用于调动军队,任免官员,这本就是取代过去的虎符兵符。
  拥有鱼符的官员,入宫的时候,也要查验鱼符验明身份。
  李逍摸着这银白色的小鱼,觉得这个银鱼的模具也太简单了点,银鱼根本不太形像,但这种把银鱼一剖两半,中间却还有一个同字凸起,以让两片鱼符合并时契合的设计,倒挺独特。
  验鱼符就跟扫描身份证一样,拿出自己鱼符,然后那边拿出你存放的另一半鱼符,两片鱼符往中间一合,若是相同,则能严丝合缝。若不是同一对符,则中间的那个同字位置、大小是不一样的,一边凸一边凹就合不上,合不上那就验证失败了。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兼之鱼符上还特别刻上了持有人的名字官职特征,想蒙混过关还真难。
  三品以上官员用金子做成的鱼符,还特别赐一个金色的鱼袋来装鱼符。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员则赐一个银色的鱼袋装鱼符。
  五品以下的官员用的是铜质的鱼符,但没有鱼袋。
  这鱼袋是方便出门办事携带鱼符,要求符不离袋,袋不离符,官员们朝见皇帝、会见同僚、外出办事,都得先亮鱼符,以验明正身,然后才能为对方承认和接纳。
  因此在此时,有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之说。
  历史上,武则天时,把鱼符换成了龟符。到了明朝时,鱼符则成了牙牌,而到了清朝,官帽上的顶子则更加明显好认了。
  “恭喜爵位!”
  吏部办事的官员满脸的笑容,连官告钱和官袍钱、鱼符钱都没收,得赐银绯的新晋爵位们,可是有皇帝交待过,他们的官告、官袍钱,都是由皇帝特赐代给的。
  柳温笑着掏出一把金叶子,这家伙居然早有准备,连打赏的赏钱都准备好了。铜钱带着不方便,也不值钱,他便准备好了金叶子。
  “这是我们八人给大家的一点茶水酒钱,大家一起分分。”
  “不敢不敢。”办事的官吏一边说着不敢,一边假装推了几下,却已经把袖口侧向柳温,让柳温方便的就把金叶子塞了进去。
  这也算是一个官场惯例了,大家习以为常。钱虽给了一人,但这钱肯定是吏部里一众人都有份的。
  李逍估摸了下,那些金叶子起码能值个十来贯钱,不得不说柳温还真是出手大方。
  他自己还真没有这个念头,根本毫无准备。幸好柳温直接替大家都给了,倒也省了他的尴尬。若是大家都打赏,他不赏,那估计吏部的人都会记住他了。
  官吏收了钱越发客气,有说有笑的帮着办事。
  “褚遂良这贬去潭州,估计此生难回长安了。”
  “可不是,说是贬为潭州都督,但我估计半路上肯定又得贬到更远的地方去,说不定就是去岭南了。”
  “其实还是赵持满有些可惜了,好歹也是一员猛将啊,居然落个腰斩的下场。”
  “是啊,当年赵持满在长安做侍卫的时候,一次随太宗打猎,遇猛虎扑向太宗坐骑,赵持满直接扑了上去,以双拳硬是把一只猛虎给打死了。后来他去凉州镇边,与突厥人交战之时,战马被射倒,他硬是凭双腿追上敌骑,一脚猛踹把敌敌连人带马踹翻在地,然后一刀上前割了那员突厥将领的脑袋提回来。”
  “这样的人还不如死在边关战场,可惜了。”
  几个官吏的话让李逍惊讶,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而赵持满要被腰斩?


第210章 帝国的脊梁
  赵持满带兵围李庄,李逍对他没什么好感。这样的人本来说,杀了就杀了,跟自己有何关系。那天万幸大家来援,才没让李庄遭受灭顶之灾。否则,李庄万一被破,妻儿妹妹亲朋们但有半点损伤,李逍会恨不得吃赵持满的肉。
  可此时李逍听到这个消息,不知为何心里却有股子伤感。
  赵持满的名声还是很不错的,这人武名最盛,标准的关陇贵族子弟,文武双全,允文允武,小小年纪入宫中侍卫,然后再外任带兵。
  其实以前李逍读史书的时候,就曾对隋唐时代的那些贵族子弟万分的敬佩,隋唐时的贵族子弟不比明清时代的官僚子弟。
  大唐帝国是建立在隋朝的基础上的,而隋朝又是承自北周,北周承西魏,西魏是自北魏分离出来的。
  关陇贵族,也正是出自北魏时的代北六镇之一的武川镇。
  北魏前期都城在河东的平城,后世的山西大同,这里距离塞北极近,时刻受到北方草原上柔然人的南下威胁。
  为了拱卫都城,北魏在平城以北设立了代北六镇。
  北魏对六镇极为重视,边镇都设置了镇都大将和僚属,六镇将领全由鲜卑贵族担任,戍防军人也以鲜卑子弟为主,也有来自中原的强宗子弟,仅武川一镇,就有镇将、官吏八百余人。
  六镇的贵族子弟拥有极高的荣耀和优厚的待遇,贵族子弟争相到六镇任职,与柔然人做战立功。
  后来北魏迁都洛阳,六镇远离朝廷,地位一落千丈,于是有了六镇起义。在平定六镇起义的过程里,高欢和宇文泰两大枭雄出现,各率领一个军事集团雄起,最后分裂北魏为东西魏,执各部朝廷之牛耳。
  而东西魏也正是由两大军事集团所建立,西魏的军事集团就是武川军团的将领们主导建立的。
  可以说,从北魏的六镇时起,一直到眼下的大唐,无论哪个王朝,皇子、亲王、贵族子弟,无不从军入伍。
  士兵供职军伍,则乡里咸以为荣。
  其佩勋章而服军服者,在朝荣宠有加,在野则礼敬不懈。
  做为府兵,授予军田耕种无税赋,死后为你抚恤,军人无疑是这个时代最荣耀的职业。
  而做为府兵的灵魂,正是帝国的军官们。
  从西魏到隋唐,帝国的军官一直都是以关陇贵族子弟为主体。西魏北周隋唐都是由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所建立的,他们的子弟天生就是军官。
  这些关陇贵族子弟,犹如西方历史上的斯巴达人一样,天生就是军人,无论出身多显贵,绝不会娇生惯养,他们**岁就开始学文习武,练飞骑射。
  这些贵族子弟年少时在国子监读书,十六七岁时则进入内府为侍卫,在做侍卫随侍皇帝的过程里,其实也是系统的学习军事知识。当他们成年之后,则被调派到各地军府进行锻炼。
  在一次次与帝国外部敌人的战争中,千锤百炼,最终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帝**官。
  他们战斗时成为谁与争锋的宝剑,脱下军装,又能成为地方主政的官吏、朝中的重臣宰相。
  隋朝统一天下,强大的突厥就倒在了隋朝的剑下,因为隋朝有最强大的府兵,而这支府兵有最优秀的关陇贵族子弟为军官做为骨干脊梁。
  大唐的贵族,有优良的传统,大唐的贵族,也基本上都是军事贵族。
  生死关头,贵族军官们冲锋在前,义无反顾,即便弹尽粮绝,既然敌人的大军围困城池,也决不后退,坚守阵地。
  那种热血澎湃的阳刚之气,那种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才真正造就了大唐帝国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巅峰时代。
  大唐的尚武之风,大唐的进取之心,大唐的开疆拓土,再无一个朝代可比。
  而这一些,正是因为大唐帝国的心,关陇贵族集团。这是一个尚武的集团,一个充满荣誉感的集团,一个勇敢的集团。
  甚至可以说,当大唐帝国的关陇贵族被皇帝接连打击不断衰败后,大唐帝国这个巨人也一样的不断衰弱。失去了关陇贵族的唐帝国,其实已经断了脊梁,虽然辉煌依旧,但却已经是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