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焚清(猴子)-第3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资金涌入上海,上海成为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十九世纪末的上海,商业繁荣,投机盛行,高楼林立,马路宽敞,其繁华远超香港,甚至与伦敦、纽约相比,也相差无几。

在西方人眼里,十九世纪的中国尚处于中世纪,鸿蒙未开,落后保守,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相差至少一百年。然而,唯独上海,却是繁荣发达,处于当今世界发展的领先地位。

上海是一个怪胎。在这里,西方人的繁荣奢侈,与大清国百姓的贫困落后并存。

五光十sè的霓虹灯、平整宽阔的马路、歌舞升平的娱乐场所、摩肩擦背的投机交易,这些都与纽约和伦敦这两大世界贸易中心不相上下。

而在这令人目眩神迷的繁华之下,大清国的普通百姓依旧是过着食不果腹的rì子。

郭二杆进了上海城,马上就被这繁华搞得晕头转向,他这辈子去过的最大城市就是平壤,而平壤比起上海,只能算是个弄堂。平壤的房屋普遍低矮,就是牡丹台,也不过只有三层楼。而在上海,到处都是巴洛克式的高楼大厦,到了晚上,到处都是霓虹闪烁歌舞升平,郭二杆觉得自己像是进了海市蜃楼。

周宪章也没见过这种街市,天津也算是个繁华都市,可那是一个标准的中国式古老都市,而上海却是一个完全西化的新兴城市。

不过,周宪章毕竟比郭二杆有些见识。带着郭二杆游走于上海的大街小巷中,倒也并不迷糊。

两人在外滩附近找了一家名叫“四通”的客栈住了下来。这是一家中国人开的客栈,近邻英国租界。住在这里比较安全,大清国的地方官最怕洋鬼子,官差一般不敢到租界附近生事,如果有什么紧急情况,只要跑进租界里面,就好办得多,就算被英国人抓进了巡捕房,大清国的官员要想把他们引渡出租界,也得化点力气。

两人住进了四通客栈,一夜无话。

四通客栈是一个中型客栈,虽然比不上洋人开的酒店那么大气豪华,却也是个五层洋楼,有五十多间房间,比起租界里洋人开的大宾馆,四通的价格要便宜得多,档次和服务却是相差无几。所以,南来北往的中国旅客大多愿意选择住在这里,尤其是全国各地来上海开眼界的土财主特别多,这些人进了上海滩,马上就被上海的繁华搞得晕头转向,而四通客栈特意针对这些消费人群,安排了导游导购人员,这些土财主们到了这里,很有些宾至如归的感觉。

周宪章和郭二杆仗着手里有五百块大洋,自称是奉天新民府赵家庄的赵员外,混在这些南来北往的土财主当中,倒也一点也不打眼。

第072章维新与革命

四通的店员们见惯了专程来上海滩开洋荤的土财主,这些土财主一脸的好奇,进了城,两只眼睛都不够使,更搞不懂上海的人情世故,总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店员们早已见惯不奇。所以,周宪章和郭二杆四处打探消息,店员们对于二人的提问,总是有问必答,热情洋溢。

上海又是大清国现代传媒业最为发达的地区。这里不仅有洋人办的报刊,不少大清国的商人也在上海办报,各种报刊数量繁多。在大清国,报纸是个新鲜东西,报刊上的主要内容,以花边新闻居多,内中夹杂着少量政治言论,但数量极少,也没有什么深度。不管是官府还是民间,都没有认识到报纸巨大的舆论引导作用,所以官府对于报刊并不禁止。

通过报纸和各路小道消息,周宪章渐渐了解到了家人和章军弟兄们的近况。

朝廷已经为周宪章和郭二杆办了国葬,这就是说,在大清国,他们两个已经成了死人。

赵巧儿没住在běijīng,而是和秦氏老太太、柳英淑一起回到了老家赵家庙,那里是张作霖的地盘,有张作霖护着,倒也安全。

周宪章暗暗赞叹赵巧儿有见识,这要是换了一般的女人,往往会眷恋běijīng城的好rì子,不愿意回到那个东北穷村子里,赵巧儿不仅离开了běijīng,而且,连诰命都不要了,毫不留恋到手的富贵。赵巧儿不愧是周宪章的老婆,她知道,留在běijīng没什么好果子吃。

章军的其他弟兄们也是各有前程。慈禧太后最怕周宪章,只要周宪章死了,她也不太为难章军弟兄。况且,刚刚打完一仗,大清国百废待兴,光绪皇帝受到康有为的影响,决心变法维新,章军弟兄们都是军事人才,光绪皇帝也需要这些人才帮助他完成维新大业,所以,各方面极力维护。

周宪章最担心的是吴佩孚。

吴佩孚是他的生死兄弟,当初,慈禧太后下令剿灭章军的时候,曾经说过,章军所有人都可以赦免,只有周宪章、那哈五和吴佩孚三人不赦。后来,当叶志超解决掉朝鲜的章军后,吴佩孚率部拒不缴械投降,与五万清军对峙,直到战争结束。慈禧太后必然对吴佩孚恨之入骨。

那哈五是皇叔,皇帝必然会想方设法保护。而吴佩孚却是势单力孤。按照朝廷的任命,章军的绝大多数弟兄都留在北方,只有吴佩孚被朝廷任命为福州总兵,孤悬于偏远的福建地区。朝廷孤立吴佩孚的意图极为明显。

果然,各方消息显示,吴佩孚与朝廷又干上了。

按照朝廷的旨意,吴佩孚前往福州上任,只能是孤身前往,手下的两千多官兵,交与朝鲜总理大臣叶志超,由叶志超负责予以遣散。

在章军的四个团一个直属营当中,直属营经过旅顺一战,所剩无几,剩余部队留在了旅顺,编入李国革的部队,对朝廷不构成威胁。第二团一部分跟着赖传武去了丰台大营,一部分跟着那哈五去了天津。第三团在张勋的率领下,全团都留着辫子,朝廷最为放心。第四团都是朝鲜人,留在朝鲜,对大清国也没有威胁。只有吴佩孚的第一团,朝廷最不放心,下令遣散。

而吴佩孚拒绝执行朝廷的命令,要求带着部队去福建。而第一团的官兵们,也担心朝廷秋后算帐,坚决不同意遣散。一旦被朝廷遣散,大家伙就只能等着挨宰了。这个团在平城,又与叶志超的部队剑拔弩张。

最后,还是铭字军统领刘盛休出面说合,第一团不予遣散,而是分成两部,吴佩孚带着一个营的部队八百人,前往福州上任,剩下的,全部留在朝鲜,与朴永烈的部队合并,驻守平城,停止使用章军番号。

这个折衷建议,得到朝廷和吴佩孚双方的认可。

周宪章听到这个消息,也是大大松了一口气。

他最担心的就是,吴佩孚被解除了武装。现在,吴佩孚手里还有八百人,这足以保证他的安全。

现在,吴佩孚正在朝鲜整编队伍,大约需要半个月的时间,队伍整编完成后,启程经过鸭绿江,从东北行军前往福建,路途上至少还有一个月,到达福州的时间,应该在一个半月之后了。

这一个半月之内,周宪章不敢轻举妄动,只能隐伏在上海,等待吴佩孚上任。

好在手里还有些银子,两人倒也衣食无忧。

一转眼,二十天过去了,有消息传来,吴佩孚已经带着人马,走到了河南,按照这个速度,还有半个月,应该能到达福州。周宪章和郭二杆开始准备启程,前往福州与吴佩孚汇合。

这天晚上,周宪章一个人呆在房间里看书。郭二杆一个人还在外面打零工。

现上海是个国际化大都会,洋货丰富,从珠宝到rì用品,店铺林立,琳琅满目。周宪章对这些东西都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只有一样——洋书。

十九世纪末,大清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差距,更主要的是,在于思想意识和价值体系上的差距。从洋务运动开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地翻译西方经典著作,曾国藩开办金陵译书局,系统地引进西方著作。甲午战争之后,国内有识之士更是掀起了翻译西方论著的高cháo,其中,译著最为丰富的,就是时任北洋武备学堂教习的严复。

上海因为有英国人的租界,开放程度最高,得风气之先,翻译活动最为兴盛,从小说诗歌,到经济军事,各种西方书籍最为丰富。周宪章见到这些译著,如见珍宝,不惜银两,大量购买,他所购买的书籍,主要是政治军事经济方面,从赫胥尼的《天演论》、卢梭的《财富论》,到各种名家著述的政治学、军事学,不一而足。他的房间里,俨然成了一个图书馆。周宪章整rì如饥似渴地阅读,足不出户。

两人原本就是坐吃山空,买书的钱,成了一个巨大的负担。这一个多月,光买书就化了两百块大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