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李恪非常虚心的向孙享福行了一礼道,“老师还请教我。”
孙享福指了指桌上烧的滚汤的火锅道,“先烫东西吃,一边吃,我一边说。”
李恪郁闷道,“老师您不说,小王哪里吃的下东西啊!”
“你有这样的心,就比这两个家伙强的多了,吃东西,可不会影响你听我说话,而且,吃东西的时候,脑子更活,理解能力会更强一些。”
见孙享福执意让自己吃东西,李恪还以为孙享福说的办法会跟吃有关呢!连长孙无忌和已经吃的满嘴油,被孙享福讽刺了一句的李元景和李元昌也竖起了耳朵,想听孙享福要说些什么。
只见孙享福将一块煮的香气四溢的香菇吃进嘴里,吐着热气道,“这个世界上啊!要做事,就绕不开钱,但是呢!钱,他本来就是用来交换各种物质的,也就是说,未必是做所有事情,都需要直接用到钱,你可以先想想你有什么,再想想九垸县是怎么建设起来的,再想想,你能不能模仿这个套路,把你治下几个县的地方建设起来,这个问题,就简单了。”
“我有什么?”李恪听了孙享福的话,反问了自己一句。
然后,他很快就想到了,现在郢州下属几县,那些多到常平仓就装不下的粮食,他郢州治下,可是有三个已经筑好垸田的大县,光是高产水稻田,都有五百万亩,一季,就是五千万石的产量,就是那些没有筑好垸田的县,今年也都是种植的新稻种,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下,亩产平均都达到了六七石以上,可谓是百姓家家有余粮,多到吃不完。
可是,粮食现在能做什么?碾好的大米才六十文一斤,稻谷才四十文一斤,用来做成各种向外卖的小食品,确实能赚一些钱,可是,这是本土百姓的发财大计,跟解决垸田的事情有什么关系?
然之后,李恪顺着孙享福说的,想到了九垸县是怎么建设起来,当初,这些人,可都是没有饭吃的灾民,孙享福代表朝廷,只是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给他们饭吃,就组织起了这些百姓开始修建垸田,以及垸田里面的房屋等各项工程。
然后,再用百姓自己修建的垸田,房屋,分配和卖给他们,让他们以一定的劳动力或者粮食,来抵偿,然之后,貌似,粮食又回到了朝廷的手中,而且,九垸县就这么建起来了,朝廷,从头到尾,貌似只出了一些粮食和筑垸工具作为初始成本,最后还收回来绝大多数,最终得了一个修建好了的九垸县,安置下了三万户百姓,为朝廷持续贡献税收。
现在,他手上有粮,以郢州积攒下来的财力,弄些修筑垸田的工具,也不难,甚至,比当初孙享福组织修建九垸县的时候,条件要好的多,因为,他有十五万户百姓可以用,已经筑好垸田的三个县,可以为他提供数以万计的耕牛,板车等等,能够加快修建速度,减轻劳动损耗的支援,筑垸工程的各种技巧,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也已经比当初成熟,先进了好多。
而大唐现在有一个人口超过五百万,却因为战乱,没有稳定耕种,而白白消耗粮食的耽摩道,此前,朝廷往中原迁劳动力,为必不是想解决这个负担,自己,是不是可以上书,主动为朝廷分忧,效仿九垸县最初的那个模式,把耽摩道的那些人口,当灾民一样,安置在郢州几县?毕竟,那几县,地盘虽然有,但人口就九千户,根本满足不了垸田修筑好了之后,大面积的新增田地的种植。
这个事情太有搞头了,此前被朝廷用来支付够粮款的几万劳工,已经在这边生活了三四个月了,他们已经适应了这边的生活和劳作,并且,很多人,都有了一定汉语水平,能与本地人进行简单的沟通了,派他们回去,招募自愿来这边做工的人,像当初九垸县初立的时候一样,给他们一些承诺,他们一定会愿意过来这边的。
这可是富裕的大唐本土,这里可是有一亩田能够收十石大白米的高产田地,看到那些劳工们吃白米饭时享受的表情,李恪觉得,只要自己去做,百分之百能成功。
“老师之智,如汪洋大海,小王实在是佩服。”李恪放下筷子,恭敬的朝孙享福鞠了一躬道。
孙享福欣慰点了点头道,“你的天资比他们都聪慧,只是,思想还没有打开,不知道力气该怎么使,才最有效而已,以后,可是要多观察,多学,多想,多研究,这些东西,其实并不难。行了,办法是你自己想到的,先吃东西吧!吃完了,就回去下力气好好组织。”
“恪遵命。”李恪面色一喜,便回位置坐下来吃饭,倒是听的长孙无忌,李元景,李元昌三人一阵懵逼。
“是何办法,你可得给我这个上官说说啊!”长孙无忌忍不住开口问道。
“长孙总管,小王想为朝廷分忧,解决一部分耽摩道百姓的民生问题,这个事情太大,除了知会您一声之外,还要上报给父皇批复。”
“解决耽摩道百姓民生的问题?”
“是的,小王打算聘用耽摩道的百姓到治下做工,那个,就先聘用两百万人吧!”
“两百万人?”听到这个数字,长孙无忌手上的筷子都不小心滑到了桌子上。
第662章 调整种植结构
当李恪把孙享福当年在九垸县的那一拨神操作细细的分析给众人听,又将自己想到的计划,向长孙无忌全盘托出的时候,几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世间还有如此的操作手法,难怪当年孙享福只是拿着几百万贯从荆襄本土几个家族罚没来的钱财,就敢开启这种大工程呢!原来,人家从头到尾,根本没有花出去多少钱。
想想自己这两年在荆州花了朝廷几千万贯出去,长孙无忌一阵惭愧,道,“正明为何不早些将个中道理与老夫说明,这样,朝廷一定能够省下很多钱财的。”
孙享福笑着摇了摇头道,“朝廷需要那么多钱财干嘛?把它花出来,加快各方面建设,让有需要的百姓们将它赚走,才是正理,难道长孙总管忘了我此前讲的,民富了,国自然就富了的道理么?”
长孙无忌闻言哑然,确实,大唐从贞观三年大改革开始,给百姓的政策,可以说是一年比一年好,然而,朝廷的税收结余,却也是从那一年开始,节节攀高,今年,甚至达到了五千万贯,比贞观元年多了将近二十倍,这简直可以用‘神奇’两个字来形容。
而朝廷在整个过程中做的所有事情,归结起来讲,其实就是两个字,‘富民’。
“原来,朝廷,应该将收上来的税收花出去,惠及平民才是真理。”长孙无忌和李恪几人一副受教的样子点头道。
“是这么个理,朝廷通过这样不断征税,花钱的手段,引导百姓不断完善国家的基础建设,使国内所有地方都变成更加舒适,更加适宜居住的地方,就是在为国家长治久安打根基。
所以啊!一个国家,怎么花钱,是个相当有学问的事情,须得集思广益来研究,类似能够给国家长治久安带来好处的事情,不要怕花钱,有时候,甚至贷款都可以做,只要有了完备的基础建设,所有的劳动力产出都会变的更高效,而产出多了,怎么样也不会穷的。”
“正明果有成为万民之师的才能,此番话说的老夫也是受益匪浅。”长孙无忌再度给孙享福拱手行了一礼道。
然之后,他又想起了自己此来的另一个目的,开口问道,“现在,各地奏报,想要退还田地给朝廷的百姓有很多,只怕全国至少会空出两三千万亩的上好田地,就这么让这些田空着,着实可惜,正明,可有好的建议?”
“人力不够,种不过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百姓们之所以要退田,自然是因为种这些田不能给他们带来收益,却会带来劳动负担,这除了需要引进更多的劳动力补足之外,还要调整种植结构。”
在古代,人口,劳动力,就是财富的一切根源,在工业机械不发达的时代,不管什么事情,都需要人力去实实在在的完成,才能创造出成果,所以,朝堂之上,目前几乎没有谁反对将外族百姓迁到大唐本土来贡献劳动力的策略,当然,这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大唐朝廷,本身就带着一半的胡人血统,目前根本不存在太过歧视外族的情况。
而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那些思想觉悟不高的外族人掌权,因为,他们对这个国家的归属感不强,汉文化,还没有深入到他们的骨髓里。
长孙无忌既然开口问了,自然是要把问题整个问明白的,再度开口道,“这个引进劳动力,老夫知道,无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