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师,少师、少傅、少保称做三少。三师正一品、三少从一品,都是高的不能再高的品阶。即便是王安石、司马光的品阶也不过如此了。
师传授知识、傅监督德行、保管束身体。三师或者三少,就是教授、监督、管束帝王的三位重臣,还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不是惯例,而是周礼上白纸黑字写的。历代帝王除了孝顺父母之外,还要尊敬师长。
自古以来三师、三少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汉唐之前是可以当面指责帝王错误的存在。虽然时代变迁、礼乐崩坏,三师和三少已经成了虚衔,但这六个职务依旧是文人梦想的荣誉。
现在一个驸马忽然获得了三少之一的少保衔,大家能服气、能答应吗?
服气皇帝管不了,爱服不服,答应不答应其他人还真管不着,因为三师和三少都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可以询问大臣的意见,也可以不询问。毕竟是为自己的儿子挑老师,当父亲的必须有最终决定权。
而且吧,神宗皇帝给妹夫这个头衔也挺有深意的。如果让驸马当少师或者少傅确实比较勉强,王诜在文学上并没什么建树。那几本驸马系列丛书只算是格物,据大儒还有十万八千里呢,称不上少师。
少傅就更不够格了,这个职务需要德行高尚,不是完人也得无限接近。以王诜前些年的所作所为,真谈不上品格高尚。
但少保就不同了,这是一个教授太子如何锻炼、保养身体,怎么上马行军打仗的职务,有点像个体育老师外加功夫教练。
王诜虽然谈不上军事大家,更没有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的本事,但他真的很会锻炼身体。这一点不仅皇帝认可,后宫嫔妃、官宦家人都会认同,就连王安石也不敢睁着眼说瞎话。
现在驸马又用计谋兵不血刃的灭了夏国一个皇亲外加几千人马,还占了夏国一座城,哪怕是还没盖完的半成品那也是城池。
环顾大宋全国,比王诜功劳大的有、占城比王诜多的也有,但论起成本和效率好像没一个人能比王诜高。
灭敌三千余,只死了四个人,伤不到一伍,除了敌人随身携带之物,就连换洗衣服顺带着早饭都缴获了,耗费之物只有十颗霹雳弹。
妹夫在奏章里说了,霹雳弹价格并不贵,一颗十贯钱足矣。听见没有,一百贯钱就把事儿办了。如果大宋将领打仗全能这么省钱,再养五十万禁军都可以。
这种本事不该教给太子吗?谁敢说半个不字皇帝就打算问问他有何企图。难道说不教给太子留着教别人,这还不是心怀不轨是什么?
除了升官之外,皇帝也没忘了来点实际的。王中正这个副总管不是光杆司令,随他一同前往湟州的还有一千天武步军。
不是说上四军不出戍嘛,那是在一般情况下。但凡皇帝出征上四军就必须跟着一起。王中正不是皇帝,但他的名义是代替皇帝出征,所以上四军跟着也说得过去。
反正朝臣们算是看出来了,皇帝这是变着法儿的给驸马撑腰,有一百亲从官跟着还不放心,这又给弄去了一千天武步军。
没辙啊,谁让王诜娶了长公主,还被马蹄子踢出一个好脑瓜呢。谁不服也去找马蹄子试试呗,看看能不能给踢出一身星君下凡的本领。
光这样就算完了吗?那就太小看雄心勃勃的神宗皇帝了。这种大规模改变祖宗法制的事儿历代皇帝都不敢做,为啥就他敢呢?
这就叫性格决定命运,神宗皇帝骨子里就有一种冒险的基因,哪怕只有一半儿的成功希望,只要收获足够丰厚他也愿意试试。
还干嘛呢?特区,军事特区!驸马王诜走之前不是提过总参谋部和特区的概念吗,这种模式具体的优缺点可能还搞不太清楚,但对皇权的重要性神宗皇帝听懂了。
他又想借机发挥发挥,搞全面的军事参谋改革肯定会遭到满朝文武反对,但在湟州试行阻力就小多了。
于是北宋内廷就又多了一个部门,叫做参谋部,王韶任副总参谋长,神宗皇帝本人任参谋长,还有王韶的儿子王厚和几位在对夏、对辽战争中有作战经验的文武大臣。
这个机构并不是常设,也无权干涉枢密院、殿前司、侍卫司的用兵用将。它只负责向皇帝提供有关湟州的作战咨询,然后以总参谋部的名义向王诜建议。
那这个部门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外表上可能没有,实际上意义却很大。它有点像清朝的军机处,最初的时候军机处也是个没什么权利的小部门,随着皇帝对权利的热衷,就会慢慢通过各种手段往军机处里捞权利。
凡事儿都怕坚持,时间一长军机处就成了实际上的军事最高指挥单位。建立总参谋部其实也是这个初衷,先用湟州和王诜当幌子,只要这个部门建立起来了,再慢慢扩大、夺权也就有了正当说辞。
在这点上老狐狸王安石和司马光之流都没觉出什么不对,不是他们政治素养差,而是参谋部太超前了。
这玩意是后世人历经了几百年才总结出来的招数,作为古人就算再聪明也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几百年后的套路他们真想不出来。
第281章 皇帝庙
“拆毁马尾城,重修古骨龙城……唉,参谋部也是棒槌。莲儿,赶紧再给陛下写个奏章,告诉朝廷本官能对马尾城有效补给,建议留下马尾城。古骨龙城也要修,作为边境重镇多多囤积粮草,即便马尾城不可守也没什么损失。”
参谋部成立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讨论马尾城的去留,此时皇帝和王韶还不知道王诜已经把箱车改装成由橐驼驱使的大号雪橇了,所以考虑到冬季补给问题建议放弃这座城,退回到古骨龙城。
洪涛对这个决定并不太反感,因为朝中终于有能够全面考虑战争综合因素的人了,还知道算计后勤问题,这就是进步嘛。
至于说决定的对错,那是他们不太了解前线的具体情况和变化,所以不能急,自己可以继续上奏扯皮玩。
等皮扯得差不多春天也到了,那时候自己就以马尾城为根据地继续向北进行骚扰,活动半径最小也得远一百里。
当夏人因为白送给自己一座城并且深受其害时,皇帝和群臣就不会再唧唧歪歪讨论马尾城是否该留,而是要考虑如何配合湟州这边的攻势让夏人收尾难顾。
“对了,再加上一句需要保密,对外不要说及马尾城的战事,连名字都不要提。目前夏人还不知道马尾城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凡想来探听消息的都被二郎弄死了,拖得越久对本官就越有利。”
光解释自己的战略想法还不够,洪涛还得让这些古人明白情报保密的重要性。千万别以为朝廷就是能保密的所在,朝堂上放个屁,隔几天夏人和辽人都能知道是谁放的。仅凭这一点,大宋朝廷就吃大亏了,老打败仗也合理。
洪涛根本就没打算问别人,马尾城自打攻占下来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把此城纳入湟州版图了。不到两旬,就有第一批蕃人坐着雪橇以继续修路的借口开赴马尾城,他们是来修建城市的。
等他们把仓库建好,补给品存够,拿着铁铲、铁锄、钢钎和简易施工机械的厢役就会一批批被雪橇运到这里。
按照洪涛的计划,不光要修建城寨,还得在附近的山坡悬崖上凿洞,藏兵洞。这些藏兵洞就是马尾城的外围据点,会根据敌情不同采取不同的作战方式。
袭扰也好、搜集情报也罢,下毒、纵火什么的都可以。有条件就再弄次雪崩,反正谁来攻打马尾城谁就别想踏踏实实打仗。自己打仗的本事真不咋地,但捣乱的能力杠杠的。
天冷不能施工?洪涛真不听这一套,自己一个养尊处优的驸马,刚来湟州一年就能跟着特种部队翻山越岭偷袭十倍于自己的敌军,也没冻死饿死,凭啥本来就是工程兵的厢役吃不了这份苦呢?
谁也别废话,想活命就去干活,吃喝穿住保障不好那是咱的问题,工程进度拖延了,可别怪军法处置。但凡让马步军总管说出军法这个词儿了,基本就只有死路一条,还得是被那些小童弄死。
其实在这种天气状况下在高原群山里施工,就算后勤保障再好、黑火药的威力再大,能把坚硬的岩石炸开,也避免不了伤亡。短短两个月就有二十多名蕃人和厢役死于雪崩、岩石垮塌和坠落。
几乎每隔些日子就有运送伤者和尸体的雪橇从马尾城满载而归,到古骨龙城换上箱车之后,运抵湟州城西的一个大院子里。这里挂着一个大木牌,上书四个血红色的大字:湟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