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候又需要用到金属热处理专业里的另一项工艺了,盐浴!如果没有盐浴,只用空气冷却或者水淬,这么薄的工件两面都会产生氧化层,影响平均厚度,保不齐还会出现细微裂缝和气眼。
最好用被高温融化的盐溶液进行淬火,由氯化钠冷却形成的结晶层保护工件表面不被氧化,同时按照一定时间降温,才能得到完美的表面渗碳硬化工件。
说起来容易,其实表面渗碳硬化工艺对技术要求还是挺高的,想弄明白其中的原理,必须经过专业学习。
仅仅靠实际经验积累很难理解奥氏体、共析温度、过共析组织、共析组织、亚共析组织、盐浴淬火之类的术语。所以看上去要比高炉炼铁、平炉炼钢、焦炭炉烧焦更神奇,被工匠们一致归结为驸马的压箱底绝技,凡人纵使努力也不可得。
因为他们没一个能玩好这套工序的,就连驸马亲手操作也是经历了几十次失败才找到大致差不多的温度和时间。交由工匠们操作之后,依旧是搞不明白,信息量太大,他们还需慢慢熟悉适应。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套热处理工艺,才使得钢甲片的厚度进一步降低为一毫米,再加上甲胄的特殊造型以及表面那些加强筋设计,不仅没降低防御力,还有所加强了。
洪涛对这套工艺还是挺满意的,但对这种甲胄还有诸多不满。其一就是没人会欧洲全身甲的活动关节工艺,并不说那玩意有多精密,只是宋代工匠从来没琢磨过,现想肯定来不及。
所以本来应该是全身防护的板甲套装,弄成了半板甲半锁甲的混血种,外形有点不伦不类。
其二就是表面渗碳硬化工艺目前还不能大批量生产,没人会,就算自己一天啥也不干只盯着渗碳箱,顶多也就加工出来十多片钢甲。
注意啊,是十多片不是十多套,攒吧攒吧顶多凑出来四五套甲胄,还没头盔。就这产量还是每箱都成功才能达到,实际上洪涛也达不到百分百成功,运气好的话能有百分之七十,运气差了百分之五十都够呛。
造成这种局面的并不是技术问题,全拜此时的木炭颗粒和纯碱浓度参差不齐,在没有化学试剂可以准确界定原料成分的前提下,能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率已经算合格了。
随着工匠们慢慢熟悉这门手艺,成功率还会逐渐增高,可远水解不了近渴,慢慢是多久呢?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也没准儿。
这种事儿无法强求,也没有捷径,洪涛又不能钻进他们脑子里刻字,学手艺凭的是悟性和刻苦,掌握新技术必须得经过时间的磨练,急不得。
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新式盔甲岂不是没用了!这倒不尽然,轻便、漂亮、防御力强的盔甲是为皇帝准备的样品,实际上制作工艺这么复杂的成品,别说每个士兵一件,指挥使以上的军官人手一件也是很难达到的。
第205章 资本家嘴脸
真正适合在战场上大批量装备的甲胄成本更低、制作工艺更简单、结构自然也会更简陋。模样嘛,根本就没法看,一丁丁点美观都谈不上。
头盔就是个圆底盆,里面有皮带编织的减震结构。平时戴在脑袋上防雨、防晒、防劈砍、防箭矢,休息的时候可以当水盆甚至饭盒用,如果不嫌脏的话拿来热热饭、做做开水也没问题。
要不说鸡贼就是鸡贼呢,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设计点啥都要物尽其用,半点浪费也容不得。
上身甲只有前片没后片,也没有披膊,只在小臂配有牛皮护臂。下身……根本没有钢甲,全由皮甲凑数。
够简陋够难看吧,连水虎翼的士兵都不乐意穿戴。但还别说,每个士兵比原来禁军的装备真多了一样,那个东西就背在后背上,是个长圆形的钢片带着根木柄……铁锹!
这就是洪涛战术中的精髓,平时可以背在后背上当盔甲,战时则拿在手中老老实实的挖坑。
不想死的就挖深点,至少得保证蹲下再缩着脖子露不出脑袋。敌人爱是啥兵是啥兵,看不见人总没法杀吧。抛射的箭矢有反角制约也没多高命中率,再加上脑袋上面顶着个钢盆,命中之后也就是震一震弹开。
可是全蹲在坑里咋杀敌呢?容易啊,不是有一窝蜂和马蜂窝嘛。远了就用马蜂窝射,近了用一窝蜂招呼,再近还有单兵弩。
假如敌人都冲到短兵相接的距离了,该如何应对呢?洪涛认为这种情况需尽可能避免,要是敌人在三层火力网下还能冲到近距离肉搏,只能说明自己指挥失误,要不就是没掌握对方的兵力数量、要不就是轻敌冒进被包围了。这都是可以通过细致的情报工作来避免,不让它发生就可以。
那要是碰上攻坚战,总不能也一步一个坑的挖着攻城吧。洪涛又说了,西夏在边境地区根本就没有坚固的城池,最大规模的防御设施就是木头搭建的军寨。
如果对付木质结构的堡垒,他还有另一种大杀器,只是目前还没有量产而已。效果嘛,也不用做试验了,那种武器在金河帝国已经被无数次实战检验过了,必须好用。
再说了,敌人主要以骑兵野战、步兵长距离迂回突袭为主要作战方式,攻个毛的坚啊。就算真赶上这种情况,湟州不是还有禁军和厢兵驻扎嘛,攻坚让他们上呗。自己训练的部队只会打防御战,顶多来个防守反击、诱敌深入,说白了还是防御为主。
不管别人咋想,反正洪涛是认定了,在目前这个阶段只能采用防御战术慢慢的消耗对方有生力量,在成建制、大规模的重甲骑兵组建完毕之前谁爱进攻就谁去!
想来皇帝也不会急成这样,就指望自己这个二把刀扫平西夏。真那样的话,自己就只能扔下老婆孩子跑路喽。
另外洪涛还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从延安府送来的,送礼人自称学生沈括。
礼物装在两个大瓮中,还用泥土封了口。所有人都以为是酒,但是当封口被打开之后,全捂着鼻子躲了。味道很不好闻、模样也不好看,黑褐色的粘稠粥状物还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儿。
石油!跟着大瓮来的还有一封沈括的亲笔信,开头全是问候的客套废话,翻篇才言之有物。先是对驸马在延州附近建立乌金行的建议予以了肯定,又说了一大堆困难,中心思想就是一句话:心有余而力不足矣,没钱!
沈括的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和洪涛的湟州经略安抚使真没法比,所有大笔的财政收入、支出都要经过朝廷点头。
其实就算朝廷不限制,他也拿不出那么多钱去建设工业基地。在洪涛眼中不值一提的钱物,到了绝大部分人眼中都是一笔非常非常巨大的开支,不是敢不敢花的问题,而是从哪儿来。
信的最后才是洪涛最关心的问题,石油。
这个词儿当初从沈括嘴里蹦出来时照实吓了洪涛一跳,仔细询问后才得知,世界上第一个给石油命名的很可能就是这位沈全才。
他刚到延州上任时经常去各地巡视体察民情,发现延川县一代的居民经常用一种黑褐色的油脂烧火做饭、点灯取暖。当地人把这种从地下开挖出来的液体称作石漆、石脂。
沈括也是个好奇宝宝,看到啥不明白的事物都要亲自试试。其实这就是科学家最基本的素质:先要有好奇心、再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经过亲自试验,沈括发现这种液体确实很容易燃烧,且热量还挺大,唯一的缺点就是烟太大,很不适合在市内点燃。当地居民是穷的没办法,也顾不上烟熏了。
可能出于文人的通病,沈括觉得当地人给取的名字太俗,于是重新命名了一下,称之为石油。可是洪涛怎么琢磨也没感觉出来石油比石脂高明在哪儿,听着都挺俗的啊。
那石油有啥用呢?沈括不愧是个科研天才,仅仅看了、试了还不满足,又开始琢磨该如何利用石油为人类造福。不知道试验了多久,还真找到了一个很实际的用途,油烟!
石油燃烧时浓烟滚滚,被它熏燎过的东西无一不是黑漆漆的,上面会沾着一层黑灰。沈括是个文人,比洪涛这个假文人纯粹的多,他头一个想起来的就是文人三宝之一的墨。
原本墨是用松枝燃烧之后刮取松烟为原料,既然石油的烟雾这么大、黑灰这么多,能不能代替松枝制墨呢?
事实证明必须能,还特别好。在这封信的结尾,沈括就比较隐晦的提出了一个小请求。他想和驸马借点钱,然后在延州弄个作坊,专门生产用石油油烟为基础原料的墨,然后又起了个名字,石墨!
“我操地雷!你起名的本事好像比大爷我要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