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全球殖民(落爷)-第1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懿安对于崇祯的这个安排,当然也是认可的,再说她的这个惊天计划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懿安皇后的堂妹春花,第二天就先行出宫省亲去了。

……

第234章微服扬州

杨廷鉴的任职文书,出奇的顺利,大多数想着那些无主之地的官员,巴不得杨廷鉴立即滚蛋,所以崇祯在早朝上一说起此事,所有大臣纷纷表示赞同。

对于杨廷鉴的任命,说不上的升职,也说不上是贬滴,毕竟扬州知府都是从四品的实官,但是杨廷鉴也远离了朝堂,成为储相的机会也就更加渺茫了,这就要看当事人的追求是什么了。

反正杨廷鉴对自己职位那是非常的满意,复社的另外两个魁首张溥和吴伟业就非常替杨廷鉴惋惜,两人也到龙门客栈来劝过杨廷鉴,让他继续留在京师,留在翰林院熬资历。

杨廷鉴好言谢绝了两个兄弟的好意,收拾妥当后就启程。其间还有还有一个人来投奔杨廷鉴,那就是和杨廷鉴同科的黄素朗,黄素朗这人特别正直,敢于言事,其实这也是一种才能,杨廷鉴就把黄素朗安排到了军法处。

杨廷鉴可不是单身赴任,而是带着虎贲军和大量的物质,四轮马车肯定不够,好在通州就是大运河的边上,直接用船运输就是了。

虎贲军需要搬迁全部由总管粱财负责,武器四轮马车作坊肯定要搬迁,怀柔铁矿肯定无法搬迁,今后怀柔铁矿的出产,也主要是用来销售,如果运到扬州,距离实在是太远了。

虎贲军开始了大规模的搬迁,而杨廷鉴则带几个亲卫乔装打扮,率先向扬州出发。

……

“公子,前面就是扬州城了。”

“不错,这扬州到底是天下繁华之地,这川流不息的客商实在太多了。”

杨廷鉴一身士子打扮,带着四个五大三粗的汉子风尘仆仆都来到了繁花似锦的扬州城。北方哀鸿遍地。然而扬州城却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依旧纸醉金迷。

“大人,咱们是先去见老太爷呢?还是找个客栈暂时住下来?”

杨廷鉴的父母就在扬州,这次杨廷鉴做了扬州知府,就必须履行对崇祯皇帝的承诺,把自己的父母送到京师去奉养。好在金镶玉还在京师,可以早晚服侍二老,再说杨廷鉴还有一个待字闺中的妹妹杨廷美,今年刚好十四岁,两位老人到不缺天伦之乐。

“恭喜发财,咱们先去大东门关老街,去那里找客栈住下吧!”

恭喜发财就是杨廷鉴带的四名亲卫,他们分别叫恭顺、喜来、发达、财运,连起来刚好叫恭喜发财。

“公子。咱们为什么要去大东门找客栈啊!不如就近找一家好了。”

“你知道个屁,大东门紧靠运河,大多数的盐商都聚集在大东门一带,你忘记本公子这次微服私访的目的了吗?”

“卑职……哦……小的明白了。”

杨廷鉴随即带着恭贺新禧在扬州大东门一带找了一间客栈居住,这大东门的一带全是盐商的铺子,而且都很大,有山西和陕西的盐商,也有徽商。

这家客栈叫“客来居”。这里地处大运河,又是繁华地段。所以在此歇脚的全部是商贾之人。杨廷鉴在安顿好后,就来到“客来居”的大堂吃饭。

整个大厅全是南来北往的客人在用餐,杨廷鉴带着恭喜发财找了一张桌子后,就随便叫了几个菜,而与杨廷鉴邻座的几位商人,听口音好像是山西。

这几个商人一边吃饭一边交谈着:

“你们知道吗?山上的晋商和徽商两家又搞起来了。”

“此话怎么讲?”

“兄台。你这可就寡陋寡闻了啊!晋商想在扬州落籍,而徽商却是竭力反对,前任知府对此也是束手无策。”

“怪了,这晋商在从大明开国起,就在扬州城经营了。这几百年下来,也是算是地地道道的扬州人了吧!晋商把户籍落在扬州也是情理之中的啊!”

“兄弟,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晋商想落籍扬州,是想让自己的子弟可以在官学里面读书,同时科举考试也要在扬州考了,你想想扬州本来是人文荟萃的地方,科举的名额向来万分紧张,这晋商想抢占徽商的科举名额,徽商怎么可能让晋商如愿。”

“原来是这样,可现在扬州知府出缺,也不知道这两家又会搞出什么幺蛾子了来。”

“不外乎是比两家钱多吧!或者是看哪家的背景更深厚。”

杨廷鉴一边吃饭,一边听他们交谈,这晋商和徽商的户籍之争,说来话就长了。

明太祖朱元璋率义军推翻元朝后,败走漠北的蒙古残余势力仍对中原虎视眈眈,伺机反扑,西北一带少数民族离心倾向也不断增长。新兴的明帝国不得不把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花在西北边防建设上,沿长城设九个边镇以拱卫关中,保护京师,其中固原、宁夏、延绥、甘肃四镇便在陕西境内。

后又设“三边总督”驻节固原(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西安、兰州、银川三角地带中心),统率军队20余万,战马10余万匹,负责东起延绥皇甫川(陕西榆林以北)、西至嘉峪关、西南至洮岷(今甘肃南部)绵延数千里的边防区。

但边地苦寒,人烟稀少,数量庞大的边防军每年耗粮以万千石计,需布数十万匹,自内地调运费时费力,民多怨言,政府财政也不堪重负。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采纳谋臣建议,实施“食盐开中”新政,将实施千年之久的政府食盐专卖制度网开一面,允许民间商人向边关输送粮食换取食盐经销的许可证“盐引”,大约30斤粮食可换一份“盐引”,而且是当时质量最好、最能赚钱的淮盐引。

朝廷“国退民进”,让利于民,“淮盐价贵,商多趋之”,边防军需难题一举解决,而坐享地利的陕西商人,得益最多,自此冒起。原来陕西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自古为中国粮食主产区。

如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陕西官仓存粮近1100万石(明代一石约为90多公斤),足够支付驻防官军俸粮三年,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全国260个府中,按税粮多寡排名,西安府仅次于号称粮仓的松江府(今上海市一带),位列第四。如此看来,输粮换引的“食盐开中法”,等于是为陕西商人量身定做的倾斜政策了,一时间,关中产粮区的农民们掀起了进城经商、卖粮贩盐的热潮。

……

第235章商籍之争

相比之下,山西历来缺粮,山西商人要享受“食盐开中”政策,只有推着独轮车到山东买粮,再贩运边关,是为颇费周折的“买粮换引”,而徽州远离边塞,山高路远,徽州商人更无力参与其中。这也是明朝初年陕商比晋商、徽商起步较早的重要原因。

但陕西商人独享的“特区”政策,到明朝中叶为之一变。明弘治五年(1492年),主管财政和税务的户部尚书叶淇上任不久,就将输粮换引的“开中法”,改为以银换引的“折色法”,也就是说,商人不必再千里迢迢送粮食到边关,而是直接拿出白银购买盐引,即能获得贩卖食盐的许可。叶淇是山阳人(今江苏淮安),此举显然打破了陕西及山西等“边商”固有的优势,给了地理上更接近两淮、以徽商为主之“内商”进入利润丰厚的盐业经营的良机。

自此,留在西北边塞种粮食已失去经济上的意义,陕西商人和山西商人一起,纷纷来到运河沿岸的两淮食盐转运枢纽扬州,成为专业盐商。据记载,当年会集扬州的陕西商人不下500人,名声显赫者有“三原之梁,泾阳之张、郭,西安之申,潼关之张,他们兼籍故土,实皆居扬”,这标志着一个冲出潼关、走向全国的陕西商帮开始成型。

正是在扬州,他们与蓄势已久、雄心勃勃的徽州盐商狭路相逢了。明代《扬州竹枝词》唱道:“盐客连穑拥巨财,朱门河下所藏生。乡音秦语并歙语,不问人名但问旗。”“秦语”就是陕西话,“歙语”即徽州话(歙县为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可见陕商、徽商,皆为扬州繁华商业主力军。据记载,当时两淮八大总盐商(即盐业公会领袖)中。西商徽商,各占其四。

明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曾写道:(扬州)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在明代,作为盐商的陕西商人,实力曾凌驾于山西商人之上,其老家是三原县、泾阳县、绥德州等地。

聚集扬州的陕西盐商。出于保护自身共同利益的需要,出资修建了陕西会馆,后来为了对付徽商的竞争,又与山西盐商合资共建山陕会馆。那时候,山陕商人实力仍然强横,徽商不时要从他们手中购买盐引。山陕会馆独自建在靠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