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勒胡马-第3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秩恚
  田地归公,或者暂且归公之后,便择其肥美处,召聚流民屯垦,一如昔日徐州之政。经过汉末以来的长期兼并,即便没有胡乱,关中民户都有超过四成为佃,即便自耕农大多数也耕地不足,被迫要在农忙时节帮豪门打短工。很多佃农离散之后,未必还愿意再去找旧东家,自耕农则多数遗失了田契——或者被豪门趁乱侵占——等再返乡,无地可耕,便只能由官家组织民屯了。
  要知道这年月之人,大多安土重迁,老百姓除非实在活不下去了,否则是不愿意远离故土的——略阳、天水等六郡晋戎百姓因为天灾和齐万年之乱而被迫入蜀,不知道遭了土著多少的欺压,矛盾终于激发,才诞生李特的“流民大营”,有了巴氐之乱,即可为证,真所谓“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啊!
  故此因为兵燹而逃亡的雍州百姓,大多数跑得并不远,或西入秦州——东方去不得也——或南至梁州,甚至于很多只是躲进了南山(秦岭)之中,等听说胡寇已退,关中初定,裴该又遣人专门去宣讲政策,他们陆陆续续就都回来了。只是虽然回来,却多数无田可耕,当即被官兵绑去屯垦——虽号民屯,那也是强迫性的,无田无业者一律捉捕入营,不放其在乡间游逛。
  当然啦,裴该还是给吊了根胡萝卜,许诺只要奉公守法,老实垦荒,三到五年之后便会释放出营,而且还给他们分田分地,可传永世。
  具体屯田政策的实施,一开始交给了徐渝,不过徐子垠工程为长,理民却短,他善选了适合垦殖的地区,规划了各种水利工程,但等到真的把流民掳来,该动工了,却管理得混乱不堪,逃亡者与日俱增。裴该听说之后,只得换人,命韦鸿暂代其事——地头蛇应该比较方便管那些老百姓吧。
  农业之外,就是工矿业了。关中地区原本矿产丰富,但经过秦汉以来数百年的利用,可采之矿尽其一半——更多的埋藏在地下,以这年月的技术根本就挖不出来。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宣布盐、铁官营,当时设置在关中的铁官共有七处,而等到东汉班固著《汉书》,于《地理志》中记载,却只余四处而已,分别为:郑、夏阳、雍和漆。
  其中郑即下邽,县城在渭北,铁矿却在渭南,距离长安城相当近便。汉光武时曾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借用水力鼓风冶铁,裴该前世读史,也知此事,就借着探病的机会向杜乂询问,说你家中可有相关记载,能够复制其器啊?杜乂连连摇头:“我家本自南阳迁来关中……”言下之意,杜诗既然能做南阳太守,就说明他不是南阳人啊,跟我们五百年前或是一家,但分流已久了,我家里怎么可能留存有他的发明信息?
  裴该无奈之下,只得命徐子垠从无到有,重新发明……要说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浩若星海,可惜的是官府并不重视科技——天文技术除外——加上周期性的天下大乱,很多发明都失传了。比方说张衡的地动仪,就只在《汉书》中略略提过一笔而已,后世博物馆里摆了好几种复制品,皆由书中十几字揣测而得,跟原物距离究竟有多远,谁都不清楚。再比方说指南车,据传黄帝造之以破蚩尤之雾,但到了汉代便已失传,曹魏时大发明家马钧还得重新再发明一回,然后……马钧的指南车同样也失传了。
  好在水排的原理并不复杂,在裴该的指点下,徐渝很快就再次成功发明,重启郑地的铁矿。只是管理矿山、打造农具、军器,同样用不上徐子垠,裴该便将此任授予了新近来投的柳习柳季言。魏晋铁官本归地方管理,裴该将之收归中央,仍按汉制,隶属于少府——新设金部校尉,总司天下矿藏。
  柳氏也是河东大族,本籍解县——解县梁亦不如解县柳烜赫——得姓之祖据说就是那位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柳氏在汉代本来贫寒,最多也就出过一名齐相和一名光禄勋而已,但入晋之后却不同了,原因是贾充之母即为解县柳氏……柳轨因此得任吏部尚书,其子柳景猷(以字行)曾任侍中,孙柳耆任汝南太守、柳纯任太常卿。
  永嘉乱起,时柳耆已殁,其子柳恭、柳琚仍留老家,筑堡自守,柳纯则领着一大家子先从河东逃到洛阳,继而又从洛阳逃到襄阳。等到中原初定,裴该亲自写信请他回来,老头儿还想观望风色,借口年老不良于行,只派了两个儿子柳习、柳卓入关。裴该与二子恳谈之下,感觉勉强合格,于是便命柳习担任金部校尉,柳卓入己幕为书记。
  柳习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要把长安郊外的银矿和郑地的铁矿恢复起来,下一步再考虑漆、夏阳等地铁矿——夏阳地近黄河,也方便用水排鼓风锻冶,并以水运输送铁锭,但可惜一河之隔就是胡境,多少存在着危险性;漆县道路难行,雍地近于秦州,因此也都暂且先放一放。
  除了银、铁外,关中别无矿产——其实也有,只是当时人不知道——尤其缺铜,所以裴该才说我要用钱都得从徐州发运,手头实在拮据啊……
  至于那些铁矿,都是旧矿,只要人手足够,恢复生产很方便。可是人手从哪儿来呢?裴该一方面把自家军中工匠多数暂借于柳习,去开矿冶铁,打造兵器和农具,一方面将当日因索綝而下狱的很多囚犯全都“输做左校”——左校隶属于少府,掌管工徒,换言之,专司苦役和劳改犯。
  至于历次战争所俘获的少量晋人和大批胡卒,此前就一直被逼着做苦役,但天下之苦,还有能超过挖矿的吗?老老实实都给我去挖矿挖到死吧!


第四十四章 遇贼
  裴该在关中民屯,即料民五十户为一屯,设屯司马,五屯设一典农都尉,三到五都尉设一典农校尉,或五到十都尉设一典农中郎将——各郡国皆有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秩为守、相之亚。
  那位钟声钟艾华就也当上了一名典农都尉,管着两百五十户、一千来人。他昔日在霍阳山中便曾经组织乡人种过地,经验丰富,所以领着屯民赴任的路上就一直在计算,今冬要先把窝棚建好,把水渠、沟垄给开出来,再养些家畜,明春便好播种……官府许诺贷给农具、种子,以及越冬的口粮,我不能平均分配,得看哪户能干就多分给哪户……
  倘若天公做美,明秋收成不错,我就回长安去再跑跑王氏兄弟的门路,请裴公给我官升一级。按照曹魏的前例,等到天下大定,民屯迟早是要取消的,归并入县、乡,则我若能为典农校尉或中郎将,即可转为一郡国之守相。就我这种钟氏偏支出身,能为两千石,毕生之愿足矣!
  给他划定的屯垦地,是在始平国西部,正当太白山与渭水之间,有沃土三十余顷。官方派来一排正兵协助钟声,排长姓杨,原隶“武林营”,据说还曾经参加过阴沟水之战,资格老、脾气大,并不把钟声怎么放在眼中。
  钟声倒是对这个大老粗恭恭敬敬的,不仅仅因为他秉性谦恭,更因为在族中出身低微,打小见了长辈乃至平辈,就都是这么一副德性,习惯成自然了。而且终究这千余流民,多数都是强被绑来的,不似当日霍阳山中,全是乡里,光靠自己一个人根本就没法管啊。倘若跟杨排长闹得不愉快,对方使个坏,故意放走几户,到时候上官怪罪下来,过错八成都得自己扛着,那又何苦来哉?
  他态度恭敬,又时不时将出点儿好吃的来款待杨排长等人——都是王氏兄弟酬答他的——逐渐的杨排长也就不对钟声使性了,反过来还暗示钟声,将来若得高升,也带挈带挈兄弟呗?
  这一路之上,杨排长领头,对屯民是一日三催,逼急了还上鞭子抽,希望能够早些抵达目的地安顿下来。钟声伸手拦阻,杨排长便道:“这些都是贱骨头,自家无地耕,却不肯入屯,还要我兄弟们将之绑来,若不好好收拾,将来难以管理——行路之时尚可绑缚,等到了田间地头,要其劳作,必释其缚,那还不逃跑么?都尉若心软,休看便是了。”
  完了又撇嘴补充一句:“何如我等在徐州时,屯民哪有敢生逃亡之念的?”
  钟声是不了解徐州屯垦之事,只好附和说对啊,关中之民就是刁恶——反正他自己也不是关中人。至于当日徐州民屯之时,都是从江北拉来的流民,本身离乡万里,想逃都没处逃,而目下拴着的这些流民,多数是关中土著,自易起逃亡之心,对此钟声不清楚,杨排长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杨排长还提醒钟声:“官家发下粮谷,不要轻与彼等,要彼等胆敢逃离,便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