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邻居是皇帝-第4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候,叶华走到了中间,朗声道:“尔等具是新进考中的进士,陛下有意考校你们的才学,就按照试卷上面的题目,在一个时辰之内,写好一篇策论……记住了,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左顾右盼,把这里当成科场,拿出十二分的小心来!”
  叶华交代之后,就坐上了监考的位置,居高临下,盯着六个人……骠骑卫的士兵,宫里的太监,侍卫,全都在四周盯着。
  无数双眼睛众目睽睽之下,这六个人就像是被扒光了似的,完全不知道会有什么命运等待他们。
  既然让写文章,那就写吧!
  最先动笔的居然是冯平和冯吉,他们看了看题目,略加思索,就开始动兵写作,剩下的四个人,也相继动笔。
  一个时辰,很快就过去了。
  等要收卷的时候,柴荣出现了,跟在柴荣背后,还有一个年轻人,他身上没有官服,是个白丁!
  不是别人,正是李肆!
  “把他们的文章拿上来吧!”
  叶华点头,下去将六篇文章,送到了柴荣的面前。柴荣叫小太监搬来一个墩子,让叶华跟他对面而坐,君臣两个一起充当阅卷的考官。
  六篇文章,柴荣只看了一刻钟,叶华看得时间比他稍多一点,可也没有多太多,君臣两个都把卷子扔在了一边,脸上的颜色很不好看!
  “叶卿,你觉得如何?”
  “老生常谈,平淡如水!”叶华给出了八个字的评语。
  柴荣哼了一声,“叶卿,你太客气了,什么平淡?一点都不平淡,朕闻到了馊水的味道!腐朽,酸臭!”
  柴荣抓起其中的一篇,厉声叱问,“这是谁的佳作,给朕站出来!”
  连着问了两遍,李覃战战兢兢,跪在了地上,“启奏陛下,这,这是臣所写。”
  柴荣瞧了瞧他,“你叫李覃,一年前,你中了第五名进士,是也不是?”
  “回陛下,正是!”
  柴荣又看了看他的文章,鼻子里哼了一声。
  “既然中了进士,你为什么不留在京城,反而主动跑到邺城留守府当御史,你是怎么想的?”
  李覃的脑门都是汗水,战战兢兢,不知所措。
  “启奏陛下,臣,臣觉得自己年轻,不愿意留在京城,害怕消磨了斗志……”
  “放屁!”
  柴荣直接爆粗口了,他站起身,几步走到了李覃的面前,把那篇文章扔到了他的面前。
  “你是怕漏了馅,让朕知道,你是个草包,故此跑到邺城,以为朕就不知道了,是吧?”
  李覃被说得无地自容,一个读书人,说他学问不行,简直比骂娘还难受,李覃觉得满腹委屈,他梗着脖子,辩解道:“陛下,臣,臣乃是陇西李氏之后,书香门第,臣幼年也曾寒窗苦读,扪心自问,经学文章,诗词歌赋,也都略通一二,并,并非一无是处!”
  柴荣冷笑了一声,“这么说,是朕错了?是朕没有读懂你的高明之论?”
  “臣不敢。”李覃匍匐在地,浑身不停颤抖。
  柴荣又看了看除了冯氏兄弟之外的三人。
  “你们几个的文章,还不如李覃!朕今天算是大开眼界,原来我大周的进士,居然是如此迂腐昏庸,简直是一群朽木!”
  皇帝都要气炸了,也难怪他生气。
  殿试始于唐高宗,可却没有成为定制,所谓金殿钦点,天子门生,东华门唱名,那是从宋代才开始有的。
  五代的进士并不是天子亲自担任主考的。
  偏偏这一次柴荣来了兴趣,要考察一下他们的水平。
  就出了一道平边策,让几个人去写……李覃文章的核心是“修德怀远”,也就是说,只要天子修德,世道清明,其他国家自然臣服。
  看到这个结果,柴荣差点气昏过去。
  靠着修德,天下就能一统!
  那先帝不顾病体,北伐幽州干什么?朕刚登基,就带着几十万大军,围攻晋阳,又是为了什么?
  照李覃的说法,朕留在开封,修德感动上天不好吗?还用的这么辛苦!
  这时候,李肆突然跪倒,“启奏陛下,李御史等人,如此作文,并不稀奇。科举文章,首重文辞华美,对仗工整,不求言之有物,只求新奇瑰丽。寻常寒家子弟,弄不懂科举的门道,所以屡屡碰壁。只有像李御史一般的大家子弟,才能轻而易举通过科举。陛下若是不信,可以查阅历年进士的出身,就知道草民所言不虚!”


第445章 士绅一体纳粮
  通常情况下,堡垒都是从内部先崩溃的,对此叶华是深信不疑,而李肆呢,就是冯道调教出来,留给叶华的一个宝贝。
  此人第一次出手,就来了一个惊天动地!
  李肆以布衣之身,站在叶华和柴荣面前,侃侃而谈,血脉里的高傲,让他并不畏惧柴荣这个天子,你现在不过占据中原而已,我的祖上可是尊贵的天可汗!
  李肆以大唐为荣,可也比任何人都清楚大唐的弊端在哪里。
  他要给柴荣和叶华讲解科举的关键,大唐就是绕不开的时间……最初发明科举的是隋朝,以科举选官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打破九品中正制,就是打破世家对官僚体系的掌控。
  隋朝灭亡之后,大唐继续坚持这个策略。
  尤其是唐朝前期,李二不遗余力,打击世家,压制世家的地位,发挥科举作用,大力提拔寒门。
  李二甚至发出了天下英才,入我瓮中的感叹!
  坦白讲,李二的努力是成功的,接下来,他的儿子,儿媳,两代皇帝,继续打压士族,如果能持之以恒,所谓的五姓七宗,或许就会提前消失。
  不过问题出在了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帝国的权威荡然无存,不得不重新组建中枢,改弦更张。皇家不够强,就要拉拢帮手,借助其他的力量。
  所以世家大族重新迎来了发展的机会。
  在这个时候,世家也做了调整。
  原来的世家子弟是瞧不起科举的,不屑于跟寒门一起竞争抢夺。
  但在安史之乱以后,世家大族放下身段,进入科举,并且顺利掌握了科举,成为了最大的赢家……比如荥阳郑氏,盛唐时为宰相者难寻身影,而自中唐开始,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郑半朝”之说。
  又如清河崔氏,有唐一代,其支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青州房共10人出任宰相,“安史之乱”前任宰相的仅有2人,事变后进入中唐,则陆续有8人为宰相。
  再如范阳卢氏,有唐一代尤其是自中唐起,中进士者超过百人,这一数量令人惊异。要知道,唐朝时科举考试中的进士考试是最难的,录取人数又少,卢氏能有此成绩,简直是匪夷所思!
  作为世家子弟,他们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沾沾自喜之余,就到处吹嘘,说他们家风纯正,知识渊博。千年积累,文采风流,远不是寒门能相提并论的。
  这种说辞,也仅仅是骗骗外人而已。
  世家大族能有如此傲人成绩,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适应掌握了科举的规律!
  在所有科举当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而进士科则是靠策论选材,一篇文章定命运。
  稍微受点教育的人都明白,文章这个东西,是很主观的。
  有人偏好辛辣,有人偏好含蓄,有人觉得要汪洋恣肆,有人觉得要溪水潺潺……同样的一篇文章,在不同考官那里,也会得到不同的评分。
  叶华记得,上辈子的时候,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老师反复提醒,就是告诉学生,要写容易得分的作文。
  放到科举场,也是如此,甚至更加重要!
  首先,字迹要漂亮。
  其次呢,文采要飞扬。
  再次,说理也中规中矩,不能让人挑出毛病。
  还有,要把握考官的喜好,写考官中意的文章……
  世家大族为官者众多,甚至主考就是世家的人。他们手中财力雄厚,又能掌握舆论,引导文风……拥有这么多优势,只要不是猪,就有机会考上。
  更何况,上面这些都是堂堂正正的手段,其他的作弊啊,替考啊……这些还都没拿出来呢!
  所谓世家子弟考进士,就跟有钱人家进名校一样,普通人穷尽几辈子未必能做成的事情,人家只是挥手之间而已!
  当然了,凡事有利有弊。
  一味迎合考官,一味投机取巧,到了最后,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空洞乏味,言之无物。虽然能过科举的那一关,却没法打动要锐意进取的皇帝陛下。
  相反,柴荣震怒了,朝廷四年一次,花费巨资,开科取士,结果就选出了一帮废物!这不是白白浪费资源吗?
  让他们为官,只会结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