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肯定都告诉你,就像周怡姐这事儿,你们是亲姐弟,就算一时处理不好,周怡姐也不会对你记仇。”
两人一路说着话,周诚其实都有点警惕,毕竟姜武莫名其妙冒出来有半途消失,周诚担心姜武还有别的动作。
可一直开到杨永红老家村子,也没有异常情况发生。
杨永红自然很意外:
“周诚,你好呀,没想到你来了!”
这时候已经是下午,杨永红家已经在做晚饭,夏晓兰和周诚却开着车到了。
杨永红说周诚是夏晓兰对象,是一名军人,周诚在杨家受到了高规格的款待。不用说,夏晓兰早上才吃掉杨家一只鸡,这回杨家又要牺牲掉一只鸡……夏晓兰真想捂脸,姜武那个疯子把她和周诚的计划打乱了,跑过来又碰上杨家的饭点,真的好像故意来蹭饭的。
杨父要去杀鸡,夏晓兰连忙拦着:
“叔叔,来不及杀鸡了,有点事要赶回京城去,所以我才提前来接永红了。”
杨家的鸡真的是吃不起,养了两只鸡都是用来下蛋的,夏晓兰自己都倒卖过鸡蛋,如何不知道农村家庭养的下蛋鸡有多宝贵。
鸡蛋要攒起来卖钱,杨永红和杨杰这回赚了些钱回来,却不代表杨家就脱贫致富了,夏晓兰真不忍心杨父去杀鸡。
那怎么说呢,夏晓兰和周诚来了,杨家也不肯让两人饿着肚子走,杨永红回屋收拾东西,杨母给两人煮了面条。
炒了香喷喷的小葱鸡蛋当浇头,夏晓兰的那碗面实在太多,她只能夹给周诚帮忙吃。
周诚是不嫌弃的,给啥吃啥,何况手擀面条香喷喷的,有什么好挑剔?
杨家夫妻慢慢也没那么紧张了。
夏晓兰开小车是真,但也是真的很亲和。什么样的人找什么样的对象,周诚看上去也精神懂礼貌,两个都是好孩子。夏晓兰要走,杨永红她妈把家里晒的红薯干给夏晓兰装上了,是真的穷,想让杨家拿点好东西都没有,这就是杨家的心意。
杨永红坐上车,冲着父母挥手:
“回来一天也挺好的,今天村里好多人问我杨杰去鹏城打工的事,我看想出去打工的人不少,晓兰你说这正常吗,都出去打工了,那土地交给谁来种?”
工人和农民应该是分工明确的,农民提供粮食,工人生产物资,杨永红只知道不当农民就要读书考出去,现在却发现大家当着农民,心却向往着大城市……出去的人多了,那国家会不会乱套?
杨永红眼巴巴看着,指望着夏晓兰给解惑呢!
【第三卷:海阔凭鱼跃】1060:大家都聪明(1更)
周诚开着车,夏晓兰就和杨永红聊天呗。
杨永红总说自己笨,能考华清全靠一年又一年的复读,但夏晓兰真的觉得杨老大一点都不笨。
以杨永红的出身来说,不仅不笨,还非常敏锐,要不能考虑到这些问题?
“你说的是一个社会性的现象,我能知道的是这只是开始,土地是困不住农民的,以前大家是不知道外面的生活怎么样,一个人先出去闯荡,往往整个村的人都会心思浮动。”
出去的多了,农民工就形成了规模。
有需求才有产生这个群体,城市的建设需要“农民工”。
不同的是离开老家进城谋生的年代不同,在城里里安家落户的可能性也更大。
就像杨杰,他现在一个月拿三四百块,就不说转行去做生意,凭着自己努力工作,打拼个十来年能有机会在鹏城这样未来的一线城市买房。
鹏城商品房价钱,到了90年代就已经是好几千一平方米了。
但在商品房以外,仍然有大量略便宜的民房能让杨杰这样的打工仔下手。
要是两口子一起努力,攒钱的速度会更快,也更容易实现在鹏城定居的目标。
更别说八九十年代这一批外出打工的农民,有不少人自己就当了小老板,还有把生意做大做强成企业家的。
千禧年后出门打工的,仍然还有机会定居城市,不要求一线城市,在二三线买房有希望。
再往后几年就不行了,房价已经彻底起飞到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地步,全家人一起打工都赶不及房价上涨的速度……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房地产开发者,夏晓兰对此也毫无办法。
高昂的房价,把精英留在一线城市,不是真正的精英,还没有家庭兜底,只能退回二线和三线小城。
要夏晓兰说,想要走出农村,在大城市安家落户,还真的趁早。
发财趁早,80年代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杨永红十分惊讶,“那整个村都离开老家,真是没人种地了,土地怎么办,粮食怎么办?”
这问题夏晓兰不知道怎么回答,她记得上辈子也没听过国家缺粮啊?不仅没缺粮,在粮食这一块华国是有余力的。
夏晓兰没当过农民,只大概知道:
“有的土地扩张成城市,变不成城市的则被机械化管理,也要不了多少劳动力吧?”
夏晓兰用的是疑问的语气,她也不能说的那么笃定。
虽然她知道大量农民工进城,并不全是美好,除了被兼并和规模化管理的土地,也有一些土地要荒废的,还有无法避免的留守儿童。
这些东西她都看见了,但她没法和杨永红说,再有判断力的人也不可能对未来的事描绘的有如亲见,周诚还在车上呢!
何况这些东西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须过程,夏晓兰并不像杨永红对土地有种热爱,真农民和假农民的区别就在这里……担心这些也没用,连自己都不做好,谈何影响身边的人和环境。
杨永红姐弟去鹏城打工,对村民的影响绝对是利大于弊的,起码村民知道了除了埋头种地,他们还有别的选择。
当然,若不是有人带领着,这些人外出谋生,一开始可能会碰的头破血流。
经验都是慢慢积累的,多摔几次,心志坚定的人想尽一切办法在城里扎下了根系,不那么坚定的自然就打道回府呗。
夏晓兰的话也没能让杨永红完全解惑。
一路开过农田,杨永红看着窗外怔怔出神,一看就是在思考人生大事。
80年代的大学生就这样,个人有个人的性情,也不全是高大全人物,自私和小性情都有,但他们就是有忧国忧民的胸怀,可能自己穷到要靠国家补助金上学生活,却相信国家的未来要靠他们建设。
自信和意气风发,在80年代的大学生身上体现的淋淋尽致。
这也是夏晓兰如此喜爱这个时代的原因,等大学扩招后,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变多了,环境的改变,却把大家都理想都搞没了。
夏晓兰想到周诚之前的提议,赶紧和杨永红说:
“老大,你有没有想过要家里搞点养殖什么的,经济收益比单纯种田强!就是前期要投入本钱,你还得为叔叔婶婶留心科学养殖技术和方法。但事情要做成了,杨杰安安生生去复读的可能性更大。”
牺牲谁的前途都不太好,杨家的经济环境要从根子上改变,要提高家庭整体收入,而不是某一个人供养全家。
杨永红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
可杨家之前的条件摆着,受现实所累,杨永红哪敢轻易提出这种建议。
如果父母照做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没管理好,养殖的家禽大批死亡,杨家可要雪上加霜咯。
本来就没钱,根本亏不起。
甚至连买家禽种苗的钱都没有,要想迈出第一步谈何容易!
不过现在有所不同,杨家有人在外面赚钱了,她和杨杰赚回来的钱,已经足够支付杨杰婚事的开销。杨杰如今还留在鹏城,看样子不到南海酒店的工程结束,杨杰也不会返回,意味着杨杰回家时,还会带着一笔工资。
杨永红顿时来了兴趣:
“晓兰,你说养什么好?”
夏晓兰看着周诚,这个提议还是周诚说的,那就让周诚来解答呗。
周诚一边开车,一边组织着语言:
“其实我就那么一说,真正要不要做,还得看杨老大你自己的想法,你要和家里商议。我觉得养什么都行,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养之前的准备功夫,投入的本钱就不说了,前期准备不能马虎,你在南方也见识过了改革开放的力度,我觉得全国慢慢都会受影响,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不再靠计划,得市场说了算!你先弄清楚市场需要什么,鸡鸭鹅哪个在你们县里最好卖,县里卖不动,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