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晓兰都想开口询问,为何她的题目是这个,坐在最重要的徐国璋教授终于开口:
“你复述的很好,一些部分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我想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出来了,这篇文章浓缩的故事,出自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之手,是我们都熟悉的名著《gone
with the
wind》,1939年,傅东华先生首译此书,取其消逝与渺茫之意境,译名为《飘》。夏晓兰同学,这道题是特意为你准备的,我们学英语是为了实用,但也要有能力去鉴赏外国文学的美,我想听听你对《飘》的看法,不管从哪方面都行。”
这道题居然是为她单独准备的!
现场顿时窃窃私语。
凯瑟琳和詹爱群都不解,徐国璋资格老权威重,他站出来说故意给了夏晓兰不一样的题,才能压得住场子。起码只有疑虑,没有公开的质疑。
另外两个评委老师知道内情,这是徐国璋和两人商量过的。
因为怀疑詹爱群的屁股早坐歪了,他们三人决定临时换题,是为了考验夏晓兰,也是为了保护她。
题目是临时调换的,徐国璋的个人声誉,足以压下那些质疑。
徐国璋教授一世的清名,总不会真的因为一次英语竞赛而丢掉,这是徐教授用几十年的言行给周围人形成的印象!
英语又不仅实用,学一门语言,连由该语言撰写的文学作品都不会鉴赏,证明没把语言学好。
就拿华清大学来说,外语系的全称是“外国语言文学系”!
《飘》的看法?
《飘》是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战争小说,对它的分析和看法有很多,夏晓兰觉得不管从什么角度说,对徐国璋等评委可能都没有新意——徐教授是怎么说来着,有关《飘》的看法,不管哪方面都行?
如果林老师在这里,一定会告诉夏晓兰要稳。
不要犯复试时的错误,不要太过标新立异……夏晓兰只能默默对林老师说声对不起了,不是她想要冒险,是现在情况不一样,评委拿出了单独的考题,恐怕不想听见千篇一律的答案!
夏晓兰脑子里转过许多念头,时间其实只过了几十秒钟。
“有人看《飘》,是看爱恨情仇;有人看《飘》,是看南北战争的残酷……任何一种简单的评价都不能完整展现这部作品,我个人觉得作者通过塑造斯嘉丽、梅兰妮和瑞德等不同的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习俗礼仪,包括精神状态和政治态度,是对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再现,展现了美国南方地区当时的社会生活。更重要是,通过一本《飘》,让我更直观的感受到美国的强大不仅在于它的经济和武器,还有一种社会的进步和开明,战争的胜利者是北方,却允许像《飘》这样纯南方立场的小说成为南北战争题材的头号名著。”
夏晓兰的这个观念,的确独辟蹊径。
台下,林老师心里着急。
让她评论《飘》,她扯什么美国社会的进步和开明?
这种话有时候能说,有时候却不能说,到底何时能说,林老师也不能判断,林老师只知道这是很敏感的问题。
评委席上,凯瑟琳却鼓掌:
“你说的真棒,这是我听过的不一样的读后感,你有自己的思想,当然,你的口语也很棒!”
临时换题还真容易带来惊喜,中规中矩的回答听说了,凯瑟琳听到这种真实的声音还挺新奇。这绝对不可能是事先安排好的答案,作为在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人,凯瑟琳知道有些问题是很敏感的,没有一个老师会教夏晓兰这样回答。
也就是说,这是夏晓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她在这个竞赛中勇于表达自我。
直到这时候,徐国璋和其他两个评委的怀疑才彻底放下。
凯瑟琳都知道的敏感,地地道道华国教授能不知道吗?
王司长那古怪的举动看来真的不是在帮忙,而是把夏晓兰陷于“作弊”的旋涡中。
夏晓兰的口试第二关要是让徐国璋和两个评委不满意,他们会有更尖锐的问题等着夏晓兰——会在台上问一问,夏晓兰对“作弊”有什么看法。
20岁左右的年轻学生,乍然被揭了老底,当着三四百名现场观众的面,真的不会有一点惊慌失措么!
那时候,徐国璋会叫王司长知道,他是怎样“关照”王司长家的小辈。
詹爱群也觉得这个回答有点敏感,她也顾不得避嫌了,赶紧把话题收了收:
“夏同学的意思,我们要分析像美国那样强国的方方面面,管中窥豹,从小看大,真正了解强国,才能做到发展好我们的祖国,我说的对吗?”
“是的,评委老师。”
这道题就算过去了吧?
徐国璋接过话题,“夏晓兰同学,请你听好第三题,你为什么会选择自己的专业,你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规划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将来能在专业领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第三卷:海阔凭鱼跃】639:立Flag,请打分!(1更)
咦,别人抽到的口语第三题都是环保、杀虫剂,还有节约用水等等。
轮到夏晓兰,让她谈对建筑的看法?
她才是个大一新生,专业课都是素描线条、制图初步,让她吹一下人生理想么很简单,反正就为了口语竞赛,这些评委将来总不可能揪着夏晓兰:你做的咋和你说的不一样?!
莫名的,瞧着徐国璋教授太阳穴到脸颊的老年斑,另外两个评委也是穿着灰突突的中山装,夏晓兰的喉咙就像堵了什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知识要给经济让道,所有人读书选专业第一个要考虑的是工作的前景。
包括夏晓兰选择读建筑,也是她未来想要涉及这个领域的生意,刚好那段时间她和龚洋合作搞出两次装修设计,才对建筑产生了兴趣。
这个兴趣,是相对其他专业来说的,并不是夏晓兰真的热爱这个专业。
那时候她正处于重生后的膨胀期,认为自己凭着先知先觉的优势,无所不能,没有什么能难倒她……要不是为了打脸那些看不起她的人,让夏子毓和王建华两个贱人害怕,她可能连大学都不会考。
有关在学校上学的几年,她能把自己的生意版图扩张到多大?
“我最初只是想上个大学。”
“无论是什么大学,不管是什么样的专业。”
“因为大学能改变周围人对我的看法,可以讲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大学生’这个身份能让我家人感到骄傲。”
“我选建筑,是想以后能凭借专业技能创造经济利益,刚好家人做的小生意就是建筑装修方面的。但是——”
这个选手很有演讲天赋啊。
题目是临时变的,这些自然不可能是事先准备好的台词。
流畅的语句,挑不出毛病的口语表达,像涓涓小溪从山顶向下流淌,一个“but”,观众都在是个转弯,涓涓溪流会陡然加速!
凯瑟琳对夏晓兰很好奇,这个学生展现出来的一些素养,和她的档案太不符合了。
华国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凯瑟琳在华工作后才深刻体会到,这个国家虽然还不富裕,但每个人都攒着一股劲儿在往前冲,工作量大工资低,却不可能出现罢工等等。
是什么在让华国人拧成一股绳?
像夏晓兰这样从农村走出来的贫穷学生是数不清的。
华国的人口基数太大了,西方强国一边大肆宣扬华国的贫穷和落后,一边在警惕这个红色国度,对它从各方面限制!
凯瑟琳微微走神,夏晓兰那个停顿可能就两三秒,吊足了评委和观众的胃口。
“……但是,我进了大学后发现,自己的想法好像是错的。”
最初的目的,是想换一个护身符。
大学生的身份太有用了,而且可以在大学里结识有用的人脉,瞅一瞅后世有啥厉害的大牛如今还是默默无闻的读书郎,提前结下善缘,夏晓兰最初就是这样想的。
所以汤宏恩批评她,让她不要把做生意的那一套带到学校里!
后来,她没空去结识人脉,反而被华清的整体氛围给同化了。
“建筑学是什么?远古时候人们选择天然的洞穴居住,目的是遮风避雨躲避野兽的袭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远古人搬出洞穴,用泥土当砖,用枯草为顶,住进了‘房子’里,以这样的房子为中心,一起居住一起劳作,形成村落。再往后,人类掌握了冶金、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