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俩货有想法,却根本不识人间烟火啊,一个太急躁,一个太软绵。
还不会计算成本,难怪混的这样惨。
这都是惯用的手段。
谁见一面就把钱撒出去?真当投资人是天使么。
没人会说夏晓兰大方,只会觉得夏晓兰好骗。她赚钱不易,要从她手里拿钱自然更不易,夏晓兰是真的想看一看资料,也想趁机给徐竟和马海点压力,先紧后松,才能彻底“收服”这俩人……不过徐竟和马海也着急了,夏晓兰压下芝麻大小的不忍,依然坚持刚才的说法:
“我需要时间考虑,两位师兄给我点时间吧,你们可以先回纽约,或者在镇上的旅店住两天,费用方便不用担心,远到是客,我不会让两位师兄承受这不必要的支出。”
买卖不成仁义在,夏晓兰的意思投不投资另说,却能请他们住两天旅店。
伊萨卡的旅店对杜兆辉来说档次不够高,但对徐竟和马海来说绝对是大负担。
徐竟和马海知道今天是没有结果了,不够夏晓兰留他们在伊萨卡,证明这事儿还有点希望?
两人简单商量了几句,都决定暂时不回纽约。
“旅店就不用了,我俩可以找老乡挤一挤。”
这还没拉到投资呢,就要先花夏晓兰的钱,两个男同志不好意思,也怕给夏晓兰留下坏印象。
留学生说的老乡,不是真的来自同一个省市,只要从华国出来的,那就全是老乡!徐竟和马海来伊萨卡之前就问过,知道这边有老乡。
两人灌了一肚子咖啡,愁眉苦脸的走了。
夏晓兰敲打了一下桌面。
杜兆辉凑上前想看徐竟给的资料。
“怎么,杜少有兴趣?不过你应该分不出经历来搞这件事,没建电子配件市场还差不多……”
她给了杜兆辉两条路选择,杜兆辉不选制造业,地已经批了,这时候也不可能掉转头重来,这个电子辞典的市场很大。
就是夏晓兰也没有长远发展的意思,她已经打定主意将主业放在地产业。
短期投资倒是行,给徐竟和马海投一笔钱,然后将手里的股份卖掉,以此获利。
杜兆辉看了两眼,一堆专业术语,看得他头疼,只有缩回脖子:
“没兴趣。不过我知道你肯定看上这东西了,夏晓兰,你一个人国外,人家知道你手里有钱,骗了你钱就跑,你也拿别人没办法——”
杜兆辉想说,一定要把这俩乞丐治的服服帖帖才给他们投钱,既要让他们感激,又要让他们害怕,这叫软硬兼施,他就是这么对付手下人的。
夏晓兰一听他没兴趣就把资料合上:
“所以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开福特车了?杜兆辉,你到底什么时候回去,你在鹏城的生意不要了?”
杜兆辉郁闷:“我订了明天的机票。”
夏晓兰把咖啡的账结了:
“那今天你就要去纽约,这杯咖啡算我请你的,祝你一路顺风,我得回去看资料了。”
嗯?
晚饭都不请他一顿?
这咖啡他还没喝好不好,杜兆辉想不通,在大少面子和实惠间挣扎了几秒钟,还是端起杯子把夏晓兰请的咖啡给灌了下去。
夏晓兰好像真的对“电子辞典”感兴趣,偏偏他对这东西一点都不了解,提不出意见,说多了还露怯,他难道不要面子的?
“喂喂喂,你还没说,到底帮不帮忙设计。”
杜兆辉临走又想起了这事儿。
“我给茅老师打过电话,你要是信任我老师的话,他带着团队给你做,不会比香港的事务所差,当然你要是迷信世界一流的建筑师事务所,那就当我没说。具体的设计部分,我会在功能区分规划这一块出力,这是我应该帮你做的,不额外收费!”
功能的区分规划,在设计时就要有所体现,这关系到杜兆辉的电子配件市场以后的运营盈利,自然是不能马虎,夏晓兰就该管!
有总比没有强。
杜兆辉这两天也看到了夏晓兰在康奈尔大学的状态有多忙,倒没有继续提更过分的要求。
“那我就走了?”
“好的,再见!”
他还在车门边磨磨蹭蹭,夏晓兰已经钻进了自己车里。
杜兆辉忍不住捶了一下车门。
一拳打下去一个坑?这种画面怎么可能出现,他这个弱鸡只会捶的自己手疼。
“阿华,你知不知什么电子辞典?”
阿华瞪眼,“大少,什么垫子吃点?”
艹,简直没法说,比他还没文化!
杜兆辉不禁语重心长:“阿华,有空多读书,你唔知现在没文化多惨,连老婆都找不到啦!”
阿华使劲点头:“谢谢大少关心,我在老家有老婆的。”
“……滚!”
给人当马仔懂不懂规矩,有老婆了不起?应该把这个扑街也辞掉,留在身边要给他发工资,还要惹自己生气,以前都很有眼色的,现在全变了!
【第四卷:美国梦】1378:这俩人专门骗钱的?(3更)
杜兆辉本来还想去警告两个乞丐一番,扮一扮黑脸,让夏晓兰给他们投资时收获更多感激。
哪知徐竟和马海穷的连旅店都住不起,伊萨卡镇虽然不大,他们要找老乡借宿,杜兆辉一时也找不到人。这里既不是香港也不是鹏城,杜大少的面子不太好用,他只能放弃了这个打算。
在伊萨卡带了两三天,杜兆辉的心情舒畅了许多。
但就像夏晓兰说的,他必须得回鹏城去。
鹏城现在就是杜兆辉的战场,他要不回去承受住压力,那就是不战而输。
让他轻轻松松把杜家的钱让给别人?
想都别想。
杜兆辉这边上了飞机,另一边夏晓兰也在看徐竟给的资料。
“这俩人还有点本事。”
他们找不到大厂家,却费心找了不少替代材料,按照他们的设想,英汉版电子辞典的性能,要比英德版电子辞典各方面都更强。
电子辞典在国外也是刚问世没多久,第一版只支持3000个单词的翻译储存。
徐竟和马海的版本,单词储存量翻了一倍,支持汉显,还抓住了电子辞典胜过传统辞典最关键的一点,能朗读单词的正确发音……要没有这点,别人买电子辞典做什么,纸质的英语辞典单词量更大呢!
可连教英语的老师都没办法准确发音,学生不会读单词不是挺正常的吗,这就是国内的现状。
“6000个单词的发音、翻译储存,用来应付高考足够了。”
电子辞典的目标客户,是学生,又不止是学生。
夏晓兰从来没怀疑过它的市场前景。
当然,一旦徐竟和马海的电子辞典成功问世,各路公司都会扑上来生产这玩意儿。
夏晓兰这种深受后世观念影响的,还要问一句能不能绕开别人的专利,国内的厂家讲个屁专利,什么产品卖火了大家就一窝蜂的照着生产,把电子辞典拆成零件搞明白怎么组装就行,谁也不可能付专利费的。
做实业的,不仅是夏晓兰要面临这难题,每个老板都这样。
从混乱中厮杀不出来,厂子和产品做着做着就从市场上消声灭迹,可能是技术跟不上时代,可能是营销决策错误,谁知道在哪个环节犯了错就完蛋。后世那些知名的大企业,个个都遇到过许多危机,最终能把规模做那么大,那些企业家谁还不是有几分本事的宝宝,夏晓兰仅靠先知先觉,根本不可能完全碾压嘛。
幸好,电子辞典所涉及的是个大市场,这块蛋糕很大,多几个竞争者也暂时把它填不满。
何况……
“徐竟和马海搞出来的东西,比我记忆中的早了几年啊!”
夏晓兰没带着百度重生,不是每件事她都了解的清楚。
反正上辈子第一次见到电子辞典,是1994年,她还没有高中毕业。考虑到她上辈子老家是个内陆小城市,电子辞典从问世到传到她老家,怎么着也要用两三年?
往前推,英汉版的电子辞典就是90年左右生产上市的。
什么东西,提前了三四年搞出来,难道不是商业先机?
当然,前提是徐竟和马海真的能把东西做出来,能实现量产,2万美元根本不够,不知道那些厂家投入了多少钱研发,绝对是不止2万美元。
夏晓兰把资料合上。
再等两天,她就可以和徐竟、马海谈一谈。
2万美元太少了。
40%的股也太少了。
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