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光启有一些愕然,看到孙传庭的神情变得如此之快,显得是那么高兴,还是发自于内心的那种,不禁心生好奇之意,行文里面究竟是什么内容?朝廷又有怎样的新政策?
“徐大人,你也看看,朝廷的这个政策是不是来得很及时了?正好一解咱们的燃眉之急,赈灾的压力将会小很多。”
徐光启疑惑而好奇地接过朝廷的行文邸报,没有回应孙传庭的话语,立即投入行文的内容之中,快速浏览了起来。
“徐大人,孙某早就听闻,天启年间的时候,兵部就采纳了贵州巡按傅宗龙的提议,向西南迁移中原百姓,充实到云贵等地,从而削弱那些地方吐司的影响力,最终达到彻底平叛西南之乱的目的,永久的解决问题,教化西南的那些化为之民。”
“实不相瞒,孙大人,徐某也听说过这个提议。”
徐光启附和了一句,轻轻点了点头,已经看完了行文的内容,并将合了起来,递给孙传庭的同时,脸上再次现出担忧之色,语重心长地转而说道:“可是,孙大人,咱们还是不得不面对那个实际问题,赈灾和军饷的银子依旧不足,朝廷的财政还是非常的紧张,调拨不出更多的银子。”
就好像迎面被泼了一盆冷水,孙传庭的脸上再次现出了凝重之色,刚想回应徐光启的讲话,却被旁边的高文采给打断了。
“呵呵。。。两位大人,不必担心,这段时间里,皇上筹措到了不少的银子,国库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最多半个月,朝廷就会再次划拨新的赈灾之资和军饷,至少在两百万左右。”
“那就好。。。那就好。。。”
孙传庭与徐光启异口同声地来了这么一句,脸上虽是满满的高兴,但在对视的那一瞬间,都闪过了意味深长般的庆幸之色,不禁同时想起了京城的那场风暴。
“对了,孙大人,这是皇上给你的手谕。”
高文采就好像没有看到两人那一瞬间的神情变化,突兀的来了这么一句,同时从怀里掏出了一样东西,将其递给了孙传庭,而后者疑惑的接了过来,并立即展读了起来。
渐渐地,孙传庭眼里的异样之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兴奋的光芒,越来越炽烈,随着浏览的深入,整个人愈发的激动。
这个时候,徐光启没有再客气,怀着复杂的心情,稍稍上前一步,微微偏头,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也看起了手谕里面的内容,不看还好,一看之下,也是欣喜不已。
以田替饷,以田作为赈灾之资。
徐光启与孙传庭的脑海里相继浮现出这个念头,将那些无主的荒田和没收的良田转化为银子,作为军饷,作为赈灾之资。
对于那些有家人的士兵,拖欠和将来的一部分饷银,以市面上的价钱,换算为同等价值的土地,将土地补偿给给士兵的家人。
还有那些参与水利工程的民夫,以田地的形势,补发他们的报酬,从而减少对现银的需求。
如此一来,就可以节省出一大笔的军饷开支,也能让陕西的部分百姓拥有土地,只要这个政策能够长期维持,并予以贯彻,陕西就能够稳定下来,就不会出现乱军多如牛毛的情况。
被土地束缚起来的农民,只要能够勉强糊口,他们就不会造反,就不会跟着那些乱军闹事儿。
加上迁移一部分百姓到西南,分流出去,短期之内,即便陕西的大部分土地还掌握在那些勋贵与乡绅的手里,形势也不会像现在这般紧张。
毕竟,作为明末时期的两个有名大臣,孙传庭和徐光启还是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有些人,要分时候,有讲时机,才能去做,才能去动。
否则,只会偷鸡不成蚀把米。
高文采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就仿佛从未来过一样。
第八十二章 遥遥跟随
孙传庭与徐光启看着高文采离去的身影,两人的神色很是轻松,后者却突然问道:“孙大人,本官实在想不明白,高文采不过是一个锦衣卫千户,位阶不过正五品,您为何如此重视,不惜降低身价的亲自相迎?”
“呵呵。。。。”
孙传庭很是没有来由的淡淡一笑,显得很是突兀,并未回答徐光启的询问,而是直直地迎向对方疑惑的目光,徐徐说道:“徐大人,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几个月以来,凡是皇上提拔的官员,年龄多是在三四十岁之间。”
“而且,破格提拔、委以重任的年轻官员也是越来越多,根本就不在呼朝堂上的那些老臣反对。从武科开试的这一改革举措来看,皇上越来越倚重武将。”
“如果梳理一下皇上这段时间的为政举措,以及预判一些政策所带来的结果,不难发现,照这样的形势发展下去,武将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高,直至可以比肩文臣,甚至于超越。”
然而,徐光启的反应却是很怪异,又是点头,又是摇头,紧接着抛出一句话,不知是在回应孙传庭,还是在喃喃自语。
“真是搞不懂如今的朝局,越来越看不清咱们的这位新皇上,这究竟是要干什么?”
两天之后,大名府的官道之上,崇祯一行人遥遥地跟在一个数千人的押送队伍之后,不疾不徐的赶着路,
“李若珪,事情查得怎么样了?有没有得到证实?”
化身为尤检的崇祯直直地盯着前方的押送队伍,目光闪烁不定,旁边化装成普通随从的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珪(相当于副锦衣卫指挥使),听到询问,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张口就回答了出来。
“公子,已经确定了,根据先行的锦衣卫暗卫来报,打听到的消息,这支队伍压送的米豆是从天津运到大名府,承办的人员是开州的官吏,私自动用了地方的里甲,允诺那些里甲,以朝廷的赋税抵扣行脚费。”
“那他们怎么起了争执呢?”
崇祯的眉梢挑了挑,这样问之时,心中已经有了某种猜测,虽然还不是真相,但也**不离十。
“公子,这也弄清楚了。”
李若珪脱口而出,回了一句,似乎有着某种顾忌,害怕崇祯动怒,但也只是持续了那么一瞬间,紧接着就继续说道:“这些里甲之所以与承办人员起了冲突,原因很简单,在起运米豆的过程中,他们听到了消息,开州官吏口中所谓的赋税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乃是杜撰而来,所以他们就想要回应得的行脚费,而不是以赋税或徭役地形式抵扣。。。。。。”
作为一个明史专家,“崇祯”当然知道,里甲乃是明朝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理论上讲,一里之内为一百一十户,推举丁粮最多的十户为里长,其余白户分为十甲,每甲有甲首一名,如此构成了里甲制度,明朝行政的最基本单元。
而里甲制的存在,极大方便了官府治理地方,征税粮食以及各种徭役,也是通过里甲完成的。
里甲的服役很简单,平常之时,轮流服各种徭役,如此一来,不至于影响地方的正常生活,农事的照常进行。
当然,不得不提一点,所谓的里甲,仅仅是理论上而言,并不一定一里内必须有一百一十户,毕竟南北的实际情况不同,由于地域的差别,生活习惯的不同,村落的分布特点也有极大的差异。
崇祯心中了然,明白的轻轻点头,自语道:“按照朝廷的规定,对于这些负责押运的运夫,官府都要予以行脚费。这些开州承办人员真是打得好主意,私自动用里甲,以服徭役的名义前往天津,以眼前的情况来看,至少私派了两千小车,每辆折银二两,如此一来,这些官吏最少也能贪污四千两。”
猫有猫道,狗有狗道。
崇祯已经平静了下来,不再那么生气,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明末各种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贪官污吏横行,大官可以通过横征暴敛贪污,这些小官小吏也能以这种方式敛财。
“公子,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越接近大名府城,从承办人员的种种表现来看,挑毛病的动作将会越来越频繁,恐怕那些里甲很难拿到行脚费。”
刘若宰策马走了上来,如此说了一通之后,看了看前方,进而又补充道:“而且,那些里甲多是一些普通百姓,在起运米豆的过程中,饮食起居的花销都是靠那些承办人员的。一旦没有了吃食,即便承办人员真得不付行脚费,他们也无法在大名府城生活下去。毕竟,告状好办,但结果却需要一个过程,衙门的审理有一个时间段。”
“不错,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根本就耗不起。”
崇祯回应了一句,话里充满同情之意,进而颇为嘲讽的继续说道:“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