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一刻,经过自己的一系列动作,一再地改变历史的运行轨迹,使得大明迈入了正轨,前途一片光明,但崇祯还没有真得就自大到以为,同等条件之下,会比朱由检和朱由校做得更好。
毕竟,崇祯清醒地知道,自己最大优势,之所以可以一再地扭转历史,频频化不利为有利,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也是决定性的因素,那就是自己不仅是一个穿越者,还对诸多的历史信息有着相当程度的熟悉了解。
说白一点,崇祯是占了事后诸葛亮、马后炮的优势,对于大明的情形有着清晰地了解,并有着诸多的事例和手段可以借鉴,并不是他这个人的能力有多么强。
很快,随着毕自严的讲话接近尾声,崇祯也从万千思绪中清醒了过来,神色凝重地看着毕自严和林宗载,满含意味深长之色,略微沉吟了一下,这才沉声接话道:“矿监税使制度,确实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否则的话,天下的商贾,将会永无出路,永远也无法发展壮大起来。”
崇祯顿了顿,语气加重了几分。
“毕爱卿,林爱卿,你们商议一下,整理一个方案出来,对矿监税使进行改革,既能达到对商贾监督的目的,防止偷税漏税的发生,也能避免矿监税使的肆意而为,违法乱纪,破坏大明的商业。”
不管是林宗载,还是毕自严,都没有接话,他们的心里更是清楚,崇祯所讲的方案,远没有说得那么简单,不仅仅是有着相应的奖惩,还要涵盖相应的律法惩治机制。
确切的来讲,皇上这是想进行吏制改革,而最先被开刀的就是矿监税使!
一念及此,同时想到了这一点的毕自严和林宗载,忍不住地对视了一眼,眉头都是微微蹙了起来,感觉肩上的担子愈发的沉重,责任更大。
当然,也不可避免的是,将会得罪许多人。
毕竟,不管是担任矿监税使之人,还是各地收税衙门的官吏,除了微末不入流而没有官阶的税使,稍大一点的官吏,都会有着非同一般的背景。
原因再简单不过了,不管是哪个朝代,税务衙门,绝对都是一个肥缺,即便是最底层的税使,也是为人所追捧的对象,自然而然地,税务衙门的水,不仅很深,还很浑。
这也就不难理解,一旦对税务衙门进行吏制改革,随着一些官吏的纷纷下马,或是被问罪,或是被裁撤,亦或是被罢黜为庶民等等,将会牵涉出他们背后的势力,自然而然地,得罪人将会是必然。
不知道是看出了他们的心思,还是本就如此,原本就准备这样说,崇祯接下来的话语,正好验证了毕自严与林宗载的这种心里猜测。
“对矿监税使制度的改革,虽然涉及到了吏部和刑部,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户部和商部,毕竟,改革的是否顺利,能否奏效,将会直接关乎到朝廷的财政收入,以及大明的商贾,自然也就主要集中在户部和商部两个衙门。”
“不过,矿监税使,之所以腐败严重,不仅仅是因为相应的惩处律法缺失,相应的惩处手段不够严厉,主要还是在于,矿监税使的权力过大,已经不单单是监督那么简单,而是还涵盖了收税的权力。”
“因此,你们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之时,不仅要制定出更加严厉的惩处手段,让他们不敢腐败,不敢贪污,还要细化其中的职位划分,进行分权,xiàn zhì他们的权力。”
。。。。。。
尽管心知这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但听到崇祯这一番的言词,其中的诸多建议,从两个方面设计方案,严厉的惩罚机制和细化职权,将监督与收税独立开来,毕自严和林宗载也不得不认可这个思路,满脸的深以为然之色。
不口否认,矿监税使的恶劣行径,之所以臭名昭著,为人所诟病,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宦官,为皇上所直接委派,有着帝王的故意纵容,但主要还是在于权力的过大。
如果矿监税使的权力,仅限于监督方面,即便他们有着深厚的背景,巨大的靠山,但所制造的祸乱和危害,也要小得多,还能在所接受的范围之内。
毕竟,万历年间的矿监税使宦官,无法无天四个字,已经不能形容他们的行径,直接在交通要道设卡收税,亦或是打上门去收税,与强盗何异?
即便是那些手段稍微温和的宦官,也是假借防止物料损坏的名义,商人交物品之时,规定物品必须要包装,然而,那些宦官却趁机抬高包装费,使得商人们索要支付的包装费,已经超过了物料的价值。
第五百六十章 流言满天飞
寒冬腊月,距离农历新年也就只有一月有余,所有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新年而准备之时,京城的百姓几乎都沉浸在这种喜悦的氛围之中时,觉得日子会越来越好,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京城的权贵圈却是截然相反,是另一种景象。
豪门富家子弟,经过皇上一连串的有意打压和惩治之后,高压态势之下,已经是极大的收敛,最起码是这京城之内,他们再也不敢寻隙滋事,骚扰老百姓。
那些豪门富家子弟,他们或许不惧怕顺天府衙门,甚至是刑部、大理寺之类的衙门,但锦衣卫和东厂的赫赫凶名,绝对是让人望而生畏,令他们所胆寒的存在。
尤其是其中的不少人,曾经被弄到过两者的大牢之中,看到那犹如地狱般的对待犯人景象,更加的畏惧三分,早就在心里留下了阴影。
毕竟,锦衣卫和东厂乃是两个特殊的存在,不管你是朝中重臣,还是皇亲贵胄,都对其无可奈何,更无法插手什么,说不上话。
就算是想走动走动,也是没有门路,若是陷入其中,只能听天由命,看个人运气。
即便是每个人都知道,皇上之前的种种针对施为,近乎于chì luǒ裸的敲诈勒索,只是为了钱财,但他们还是受到了皮肉之苦,以及精神折磨。
因此,就算心里清楚,崇祯不会要他们的性命,但还是害怕的要死,至今也不敢有触碰《大明律》之举,人人都是犹如惊弓之鸟。
然而,真正让京城中以及周遭百姓高兴的是,觉得日子越来越好,不是那些权贵子弟的收敛,变得越来老实起来,而是他们获得了实惠,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因此,此刻的他们,即便崇祯没有收复辽东的成绩,即便没有一连串针对侯门贵族子弟的敲打,老百姓也是感激涕零,对他充满了感激,发自内心的忠诚。
原因很简单,他们分得了可以赖以生存的田地,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田产,只要不是懒人,只要辛勤耕作,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而这,才是真正让他们高兴之所在。
有人欢喜就会有人忧~
相比于老百姓的高兴与喜悦,在如此欢快的氛围之中,官场上却是弥漫着一种异样的气息,不少官员都嗅到了丝丝危险,尤其是随着一些小道消息的传出,不少的官员都变得紧张了起来。
“嘿~听说了没有?朝廷准备撤销南京的中央机构,所有的官员都另做安排?”
“不可能吧~?两京制,那可是存在了两百多年,怎么可能说取消就取消了?何况,如果撤销南京的那个中央机构,还有那么多的官员呢,他们又怎么安排?”
“是啊~撤销南京的那个中央机构,倒也没什么,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皇上的一道旨意就行,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麻烦的是,那些官员该如何安置?”
“中等偏下的官员,倒还好办,但像南京的那些尚书、侍郎的官员,他们可没有犯错,总不能将其安排到低阶位置吧?”
。。。。。。
当各种谣言满天飞、满城风雨之时,而在此刻,紫禁城最不显眼、也是权力最为密集的红色小房子之中,也就是大明的内阁办公所在地。
作为内阁之中的四人,周道登、来道宗、杨景辰和刘鸿训济济一堂,而周道登却是端坐于上方,泰然自若的正在处理着政务,就好像没有察觉到站在对面的三人,一副专心工作的样子,神情是那么认真而平静。
屋子里很安静,安静的近乎于诡异。
“周阁老,外面的那些传言到底是真是假?”
最终,还是来道宗最先按耐不住心中的那股浓浓的好奇与疑惑之意,语重心长地开口了,看到周道登抬头望来,似乎是觉得自己的表达过于模糊,太过于笼统,进而又补充道:“阁老,皇上真得准备裁撤南京的六部与五军都督府等衙门吗?”
周道登并未立即回答,而是缓缓放下了手中的折子,也将毛笔放在了一旁,神情依旧平静,面对三人灼灼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