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拥有着上帝视角,本就掌握了许多事情的主动权,可以料敌于先,先行做出应对之策。
当然,这个所谓的上帝视角,也分人,也看是谁。否则的话,没有相应的身份,莫说是改变历史,就算明哲保身,在这个混乱年代活下来,都很难。
毕竟,若拥有上帝视角的人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根本改变了任何事情,最多也就是,提前规避一些大的灾难,即便如此,还是危险重重,无法像崇祯这般,改变历史的发展轨迹。
第四百五十九章 江户幕府
“那,皇上,关于郑芝龙妻儿的那件事情,又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在崇祯深思的过程中,冷晓磊轻声唤了一声,再次抛出这个问题,看到崇祯的眸子里焕发出神采,望向自己,进而又补充道:“毕竟,皇上,您也说了,今时不同于往日,郑芝龙可是朝廷的水师将领,妻儿却留在倭国,总是有一些不妥当啊~”
然而,清醒过来的崇祯,却是满脸的轻松之色,一指那封密折,颇为自信的说道:“那还不简单,就像熊文灿所讲的那般,一封国书送到德川家光的手中,幕府的实际掌舵者,如今的第三代征夷大将军,事情不就解决了。”
“德川家光?幕府?征夷大将军?”
喃喃自语间,冷晓磊念出了这个名词,满脸的疑惑之色,更是不解地问道:“皇上,据末将这些天了解到的消息,日本不是由tiānhuáng掌权的吗?为何要将国书送到那个什么德川家光的手中啊?”
崇祯没有说德川家光是谁,也没有解释幕府是什么的存在,更没有讲述何为征夷大将军,只是淡淡地回道:“晓磊,这样跟你说吧,仅就职位而言,如今的德川家光,犹如当初的丰臣秀吉,虽不是日本的tiānhuáng,却是仅次的存在,日本zhèngquán的幕后实际控制者。”
“喔~皇上,末将明白了,也就是说,如今的日本tiānhuáng,形同于傀儡。。。。。。”
冷晓磊的话语戛然而止,忍不住地偷偷打量了一眼崇祯,这才幡然醒悟过来。
不管是哪个朝代,亦或是哪个国家,皇帝成为傀儡的存在,都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很容易撩拨到皇上的那根敏感神经,由彼及此,推及到己身。
自然而然地,也会对周围的武将产生猜忌与防范之心,随即就会演变成轩然dàbō。
此刻,就算冷晓磊再不了解情况,就算再不知道德川家光是谁,幕府是什么机构,但也明白一点,那就是,日本的tiānhuáng成为了傀儡,被自己的臣子所控制,就像东汉末期,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星葬〔墓虎大结局〕
不同的是,日本没有诸侯,而是藩主,德川家光形同于曹操,不是tiānhuáng,却胜似tiānhuáng,甚至于,比后者的权力还大。
不同于冷晓磊意识到这是个敏感话题,崇祯却是不以为然,并未当一回事儿,有着历史学家的身份,反而更加的知道,幕府在日本的强大,更加的了解,幕府在日本的控制力。
掌握了日本近四分之一的富饶土地,并控制着大阪、京都、江户等重要城市,以及矿山,还有金、银、钱三种货币的铸造权,也垄断在手里。
还有一个最为高明的手腕,幕府在国内虽然实行了分封制,各个藩主虽有行政、司法和征收年贡的权力,但却分封了二百六十多个藩主。
日本不过是一个弹丸之地,一下子分封了那么多的藩主,不难想象,幕府绝对处于超然的地位,无人能够与其抗衡,再加上握有tiānhuáng这个傀儡,自然而然地,就有着无往而不利的优势。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日本,体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德川家族将一招耍弄地娴熟至极!
脑海里快速地闪过这些念头之后,看着忐忑不已的冷晓磊,不敢正视自己的目光,崇祯并未多想什么,也并未留意到冷晓磊是在顾忌什么,经过短暂的沉寂之后,就着冷晓磊刚刚的那个询问,随即予以了回答:“不错,现在的日本tiānhuáng,和傀儡无异,不过是德川家族控制日本的一个工具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德川家光又与丰臣秀吉有着极大的不同,不管是他个人,还是他们德川家族,都需要一种认可,尤其是大明的认可。”
“如果有了大明的认可,有了那么一道旨意,凭着宗主国的身份,朝廷的这种认可,对于他们德川家族而言,可谓是极其重要,将会一举奠定和巩固他们德川家族在日本的地位,显得更加正统,名正言顺。”
有了朝鲜国王李倧的这个前例,对于这种说法,冷晓磊有着更加直观和更加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大明这个宗主国,在那些藩属国的地位。某海雾的无双舰姬
相比于冷晓磊的这种感觉,崇祯更加明白一点,深受汉家文化影响的日本,一直都有着那么一股风气,不管有没有官方告示,都是奉中原为上国,对于中原文化趋之若鹜,几乎到了一种极端的疯狂膜拜。
不管是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还是第二代的德川秀忠,之所以早早退居幕后,让位于儿子,就是为了,彻底奠定和巩固这种世袭制度。
毫无疑问,若是有了大明的认可,德川家族的这个计划将会更加的顺利,在日本的地位将会更加的具有法理。
这个时候,很显然,随着崇祯的这番循循善诱,一再的提点,冷晓磊顿时恍然大悟,明白了许多,略微沉吟了一下之后,紧接着,试探性地问道:“皇上,您的意思是,由朝廷出面,派出使臣,前往日本,直接接回郑芝龙的妻儿?”
然而,崇祯的反应却是含笑不语,轻轻点头,却也是一种明确的答复,自顾自地又说了下去。
“不管是哪种方法,总比郑芝龙出面要强得多,毕竟,受制于人的情况下,郑芝龙能做出的反制手段太少,要顾忌的地方太多太多,就算是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也不一定能够奏效,也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
听到这番的意有所指,冷晓磊深以为然,不住地附和道:“皇上英明,所言甚是,若是郑芝龙私下处理,不仅没有什么反制措施,日本方面还没有什么顾忌。自然而然地,就会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由朝廷出面就不一样了,可以光明正大地要回郑芝龙的妻儿,如果日本还进行阻挠的话,朝廷就有了宣战的理由,让郑芝龙征伐日本。”
“而且,皇上,诚如您所言,为了巩固德川家族在国内的地位,现在这个时候,那个什么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光应该更需要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不难想象,一旦与朝廷发生大的战争,德川家族在日本的地位,很有可能不稳,将会面临巨大的威胁。毕竟,丰臣家族虽灭,却还残留着其他的附属势力。”
第四百六十章 朱舜水
记忆如泉水般涌来,关于日本的事情,随着谈论的讨论越多,这个时候,崇祯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人的名字,朱舜水,原名朱之瑜,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数次东渡日本,有“日本孔子”之美称。
寥寥四个字的形容,足可见朱舜水在日本的影响力。
眸光闪动,平静的面容之上,尽是思索之色,崇祯开始翻找关于朱舜水的记忆,他的具体信息,细细想来,现在这个时候,崇祯二年,他也就二十九岁的样子。
文武全才,七次东渡日本,两次赴交趾国,又到暹罗国,国破家亡之际,远走他乡,四处流浪,结交有识之士,反清复明,效力过过弘光皇帝朱由崧,追随过郑成功,直至最后流落到日本,定居生活下来。
一句留发不留头,彻底阻断了朱舜水归国的后路,从此留在日本,专心于研究学问,传播与弘扬中华文化,虽是落魄于此,liúwáng国外,但还是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在日本博得了“东渡孔子”的美名。
这一刻,崇祯有一些失神,随着脑海里的信息越多,对于朱舜水愈发的佩服,同时,也明白,朱舜水这个人,不仅有着极为高涨的爱国情怀,还有着一颗孤傲之心,不愿意随波逐流,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否则的话,朱舜水也不会有那番的举动,以“文武全才第一”被推荐于礼部,又被礼部推举为“开国以来第一”的人才,有着这般光环的加持,最后却选择了绝仕进之路,专注于学问的研究。
原因再简单不过了,那就是对晚明政坛腐败与黑暗的愤慨,那是对“世道日坏、国事日非”的心灰意冷,丢下一句“有识者期以公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