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如果林丹汗所统帅的蒙古军要是进入辽东的话,局势将会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辽东之战,将会持续更长的时间,自然而然地,大明将会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能赢得这场战争。
最为关键的是,从全局来看,没有人比他们更加合适,更能胜任这个任务,截断林丹汗进入辽东的最近入口。
毕竟,自己等人所率领的大军离得最近,最容易拿下辽东西面的各个关口。
脑海里快速闪过这些念头,崇祯的话音刚落之时,看到对方的脸上流露出不容拒绝的神色,袁崇焕与满桂只得认命,接受这个任务,相继做出了回应:“是,皇上,微臣遵旨!”
“是,皇上,末将领命。。。。”
轰——轰——轰——
袁崇焕和满桂相继离去了,在一阵爆炸声之中,大桥被摧毁之时,数万大军分成好几路,相继向着西北的方向而去,伴随着的还有策马奔腾的呼喝之音,回荡在这郁郁葱葱的辽河两岸。
踏踏踏。。。。
不知是什么时候,崇祯已经坐回了那个睡椅之上,手里捧着一封密报,正在展读着,神色恬淡而平静,再无之前的慵懒、意兴阑珊之态,渐渐地,嘴里开始念念有词起来,伴随着的还有淡淡的冷笑,和那话语夹杂在一起,充满嘲讽与轻蔑的味道。
“呵呵。。。。我的这个老丈杆子还真是打得好主意,现在是精明的很呐,朕不过十八岁,春秋正盛,绵延无期,现在就想将自己的外孙,朕的长子朱慈烺推向太子之位,眼光可真够深远的。。。。。。”
尽管崇祯的念念有词很是模糊不清,宛若呢喃般的自语,站于两侧的冷晓磊和孙元化还是听到了个大概,看到崇祯的眉宇间浮现出的丝丝怒意,就知道,这封密报触动了一个帝王的敏感心弦。
冷晓磊的神色依旧,宛若万年老木一般,站立在一侧,一副忠心可靠的模样,只听圣命,浑然不在意崇祯说了些什么,话里的内容意味着什么。
可孙元化却不然,眉头微微蹙了一下,闪过一丝莫名的情绪,尽管也觉得国丈周奎太过于着急了一点,皇长子还未满周岁,此时就想拥立其为太子,委实过于仓促,过早了一点。
毕竟,天有不测风云,即便是皇家之子,幼年之时,也很容易夭折,只是比寻常人家的孩童成活的几率大了一些而已,因此,在大明的历史之上,鲜有还未满周岁的太子。
不过,话说回来,周奎做得也不算过分,谋求的也算合理,皇后之子,乃是嫡长子,当之无愧的储君,不二的人选,附和大明祖训。
想到这里,心念一动,孙元化情不自禁地有了某种猜测,难道皇上。。。。。。
然而,容不得孙元化深想,继续猜测下去,却被崇祯询问的声音所打断。
“孙爱卿,你也算名家大儒,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历史,又身处于辽东这个动荡的地界数年,你觉得,历代先贤的警世名言和祖训,相比于江山社稷的稳定和天下黎民的疾苦,哪个更重要?”
一时间,孙元化沉默了,并不是被崇祯那看似轻飘飘的询问给难住了,而是和自己的固定思维,经过儒家经典熏陶而形成的理念,做起了天人相隔般的斗争。
毕竟,圣人之言,孔孟之道,儒家历代先贤的著作,一直是他们这些读书人奉为的经典,做事的准绳,现在拿这些与江山社稷和天下黎民相比,自然使得孙元化迟疑了,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似乎从未想过孙元化能够回答自己,崇祯看了一眼孙元化,随即目视远方,淡淡地继续说道:“不知道你的心里如何想的,但对朕而言,大明更重要,大明的黎民百姓更重要,只要有益于大明,只要有益于大明的百姓,不管是什么学说,并没有什么三六九等之分,更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别,实用最重要。”
“而且,朕想,大明的历代先皇,每个人都有留给后人的训示,尤其是对继位者,这也就形成了大明祖训,这些先人的初衷,为得无非就是,大明能够长久的兴盛强大下去,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富足的生活。”
“因此,在朕看来,大明的诸多祖训,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也是大明历代帝王的初衷,只要于大明有益,只要于大明百姓有益,能够让大明持续的繁荣昌盛下去,不管是什么办法,都是好法子。”
。。。。。。
随着崇祯抛出一句句惊人之言,孙元化的心里早就翻起了滔天骇浪,波澜滚滚,双眼瞪得大大的,眼珠子圆鼓鼓的,都快突了出了,震撼地看着崇祯,一脸的难以相信之色。
这一刻,孙元化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崇祯的不按常理出牌,思维的跳跃性,犹如天马行空,尤其是这份不循规蹈矩的心性,丝毫不将历代先贤放在眼里,乖张的心性,让人为之咋舌,心绪难以平静。
尽管心中不忿,对于崇祯话里对圣人的不敬,有一些不满,但孙元化却无可奈何,又无法反驳,只感觉心里憋闷的慌,就好像喉咙里卡了一个东西,咽不下去,而又咳不出来,异常的难受。
毕竟,皇上挟大义而来,以江山社稷和天下黎民为依据,去置疑圣人先贤,而这一依据,又是圣人和先贤口口声声所强调的,正如那句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思绪转念间,孙元化又想到了一点,反而明白了崇祯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悖逆祖先,毫无将祖训放在心上,而是选择性地去执行祖训。
回溯历史,纵观大明的历代皇帝,不难发现,都有着悖逆祖训的血液因子,尤其是在“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这一条上面,有着深入骨髓的抗拒心理。
2
第三百八十五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九)
尽管大部分的皇帝最终都贯彻和执行了这个祖训,但历代的立储风波还是不断,尤其是万历时期,更是闹得最大,持续了十几年之久。
想到这里,尽管从某种程度上找到了解释或说法,孙元化的脸上还是布满疑惑之色,很是不解崇祯的这番言辞,目前为止,皇上只有一个子嗣,尽管皇后和田贵妃又怀上了龙种,却难保他们诞下的就是皇子,现在这个时候,皇上不该有有所偏爱才对啊?
然而,即便孙元化想破了脑袋,又怎能明白,崇祯这个有着现代人思维的帝王,心里究竟打着什么主意?
岁月如梭,时光如白驹过隙,时间一天天过去。。。。
随着袁崇焕与满桂率领大军撤离辽河套,返回辽东,随着所有的大军全部就位,一个个辽东西部的关所被控制,辽东以西的区域,顿时风起云涌起来,大战一触即发。
渐渐地,驻防于辽东的明军,形成了一个进攻画面,所有的明军自东南的方向进发,以辽河所形成的弧线,多路大军同时行动,形成一个弯月的进攻态势,兵锋直指沈阳、凿河等地,一点一点地逼近抚顺等地。
齐头并进之下,形成一股泰山压顶的态势。
沈阳城。。。。
三面环敌之下,黑压压的明军严阵以待,陈兵于东南西三个方向,十几门红夷大炮全都集中在城南,距离沈阳城两里地的地方,依次排开。
城墙之上,阿敏神色凝重地看着明军的阵营,伴随着一波又一波的冲杀之声,在火铳的鸣响“砰砰”之中,图伦语气低沉的说道:“二哥,不能再这样让将士们冲锋了,实在是明军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不管是兵力数量,还是兵器装备,再加上大量的火器从旁相辅,只会让将士们白白牺牲,根本就到不了明军的营地。”
然而,阿敏就好像没有听到一般,依旧固执地下达着命令,随即就有小队的士兵冲杀而出,向着另一个方向的明军攻取,回应他们的还是“砰砰”枪声,以及“嗖嗖”的箭雨。
“图伦,看来明军此次真得是来者不善,准备充足,谋划了许久,单单是士兵的军事素质就要远超于以往,强了许多,不管是排兵布阵,还是在相互配合方面,都非常的熟练,默契无比。”
顺着阿敏的目光望去,听着他的这番言语,图伦心中一动,顿时明白了阿敏的这番怪异举动,让士兵犹如自杀般地冲向明军,这是在试探明军,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
心里闪过这个念头之后,图伦微微蹙眉,并未点破阿敏的意图,而是接话道:“二哥所言甚是,以往之时,明军的火器营多是独立作战,配合其他的军队行动,现在却是和其他军队混合在一起,换火药之时,由弓箭手进行阻击,替他们赢得更多的时间,以便尽快地换好弹药,确实要比以前的明军强很多。”
“而且,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