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回应范文程的是皇太极的爽朗一笑,依旧是那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忽然间,皇太极心中一动,顿时明白了范文程的好意,为何会这样说。
“范先生,我们女真人可不像你们汉人,一上来就是什么‘炎黄子孙’,对于国名和族称,看得极为重要,非常的在意,我们女真人可不信这一套,确切的来说,是看的非常淡漠,并不在乎。”
“不像你们汉人,不管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还是王朝的兴亡更替,数千年以来,一直都是以汉人自居,沿用‘汉族’这个族称,从未变更过。”
“而且,汉族这个名称的由来,乃是别人对你们汉人的一种统称,千古流传下来,并形成固定的共识,乃是像我们这些外族对你们的称呼,并不是你们自己命名的。”
“同样的道理,在女真族这个族称之前,不管是挹娄,还是肃慎、勿吉、黑水靺鞨这些名称,都不过是你们汉人对我们女真人的叫法,同样,也从未有有过一个固定的族称。”
“其实,我们女真人并在乎族称叫什么,崇尚的是武力,而非这些虚名,自然而然地,至于国家的名字叫什么,也不是那么重要,并不是很在意。”
。。。。。。
这一刻,范文程有一些佩服皇太极的博学多才起来,远远不同于其他女真人,乃是后金少有的文武兼备之人,又有雄才大略,难怪能够从四大贝勒之中脱颖而出,夺得汗位,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当然,从皇太极的身上,范文程还看出了一份豁达洒脱之意,更加的务实,若是当初的努尔哈赤能够像皇太极这般,如今的后金,就算不能占领辽东全境,兵临山海关,也能一统漠南的蒙古各部,形成联盟。
毕竟,在努尔哈赤眼里,要想尽可能地弱化后金的缺点,人口规模太小,那就是大肆屠戮汉人,或是奴役汉人,与蒙古人联盟,对抗大明。
皇太极就不一样了,虽然也很敌视汉人,但更加擅长伪装和掩藏,从不放在明面上,知道该怎样做才对后金最有力,不是大肆屠杀汉人,削减汉人的人口数量,而是让汉人为后金所用,以汉人养女真人。
毕竟,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尤其还是一个正处于发展壮大的国家,农业才是立国之本,才能真正的供养战斗力强悍的军队。
范文程的脑海里闪过这些念头之时,看向皇太极的目光愈发的明亮,暗暗连连点头,心中叹息,暗自庆幸,自己选对了人,还好不是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那三个鲁莽之辈。
就在这个时候,侃侃而谈的皇太极忽然话语一顿,直直地看着范文程,转而问道:“范先生,给本汗出一点的意见,后金新的名字叫什么好呢?”
在范文程期待的目光之中,范文程并未立即回答,而是面露思索之色,沉吟了片刻,似乎想到了什么,有了主意,双眼闪过一缕兴奋的光芒,随即就缓缓开口了。
“大汗,遥想当年,朱元璋建立大明之时,之所以取字为‘明’,有着天下清明之意,明之一字,其中又蕴含日月,有着易经里面的阴阳之理,象征着平衡。。。。”
皇太极听得很入神,似乎想通了什么,右手轻轻婆娑着下巴,忽然打断了范文程的讲话。
“嗯。。。。纵观天下大势,不管是南面的大明朝,还是左右两边的朝鲜和蒙古,不管是哪个种族,所有的百姓都希望能够有一个清明的天下,他们的生活能够好过一些,既然如此,何不顺应民意,后金更名为大清!”
说着说着,皇太极的神情就越来越兴奋起来,显得说不尽的得意。
渐渐地,随着相继确定了国名与族称,分别更名为大清和满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范文程的脸上虽然依旧挂着笑容,但却收敛了许多,显得很是勉强。
“那个。。。。大汗,你真得要让二贝勒和三贝勒在辽东自生自灭,被明军围剿?”
范文程有一些提心吊胆地问出这句话之后,看到皇太极的神色不变没有丝毫动怒的意思,面有惭愧之色,进而继续说道:“大汗,尽管这样与微臣之前的建议相悖,前后冲突,但最近发生了太多的变故,在这段时间里,微臣又反复想了好几遍,如今的后金,还离不开阿敏贝勒爷和莽古尔泰贝勒爷,以及他们的部众。”
“尤其是在现在的这种紧张时刻,又是那么的敏感,后金需要更多的兵力,拱卫建州,抵御其他势力进犯。。。。”
“好了,范先生,无需多言,本汗知道你想说些什么,也知道该怎样做?”
然而,范文程艰难地还未说完,就被皇太极挥手给打断了,紧接着,颇为意味深长地说道:“本汗又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又怎么会让那么多的女真人死于明军之手?”
2
第三百七十八章 收复辽东失地(六十二)
京师。。。。
随着一封封捷报传入京城,为人们所熟知,京城之内,上到达官显贵,下到贩夫走卒,所有人都为之沸腾了,犹如过节一般,虽不是处处都是张灯结彩,但喜悦的气氛也是充斥在各个角落。
“真是没有想到,西北与中原爆发了旱灾,在如此艰难的时候,朝廷还发动了辽东之战,居然就这么打胜了,真是提气!一解外敌欺负汉人的屈辱!”
“这都多少年了,每每传来的边报,都是有外敌骚扰边境,劫掠与屠杀我边境之民,鲜有捷报,这下子,直接来了一个大胜利,直接将鞑子赶回了老巢。”
“这之前,我还不明白,朝廷为何向北直隶和山东一带聚集了那么多的灾民,原来如此,那些灾民都是准备迁往辽东,巩固辽东边防。”
。。。。。。
关于辽东之战的报道,大明日报的各种社论,就好像雪花一般,迅速传遍京城各个角落,并以京师为中心,向四周蔓延,传遍天下,引起一片热议。
与此同时,崇祯的个人声望也在不断地攀升,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相比于缓解土地兼并问题,使得许多百姓拥有了田地,这个功绩更加明显。
就是在这种喜气洋洋的气氛之中,在周府之内,书房之中,此刻,周奎与周绎父子二人,和礼部左侍郎温体仁,却是商议着另一件事情,紧张的气氛之中,隐隐有带着丝丝的兴奋之意。
“国丈,国舅爷,无需担心,皇上之前的种种苛责,不过是做给外人看的,毕竟,你们乃是皇亲国戚,算是皇上的至亲之人,即便皇上再如何的苛责,也只会仅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
“那。。。温侍郎,关于皇后之子朱慈烺的那件事。。。。?”
“呵呵。。。国丈大人,关于立太子的这件事情,您就更不用担心了,根据大明祖训,立储原则,立嫡不立长,无嫡则立长,皇后之子,乃是皇上的嫡长子,即便田贵妃身怀龙子,皇上有意偏心,百官群臣也不会同意,绝对是坚决反对。”
一语落罢,看到周奎父子二人依旧是忧心忡忡的模样,显得很是忐忑和不安,暗暗摇头,心中叹息的同时,进而继续说道:“那个,国丈大人,莫要忘了,即便强势如神宗皇上,对福王朱常洵宠爱不已,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想要将其立为太子,其母郑贵妃也很得宠,最后也不是没有如愿,在慈圣皇太后的压力之下,皇长子不是还是被立为了太子。”
然而,温体仁的这番安慰,并未有太大的效果,紧接着,周奎担忧的说道:“可是,温大人,虽然大明的祖训是,立嫡不立长,无嫡则立长,可是,万历年间的时候,关于立储的风波,闹得极大,百官极为反对,神宗皇上更是一连逼退了四名首辅,还有重臣十余人,涉及其中的朝中与地方官员多达三百余人。”
“围绕这个问题,立谁为皇储,大臣们与神宗皇上纠缠了十五年之久,最后要不是慈圣皇太后的强势是逼迫之下,以个人的生死相威胁,恐怕问题会拖得更久,最后的结果将会很难预料。”
“可是,如今的皇上,却没有神宗那时候的约束。。。。。。”
周奎的话音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地看着温体仁,后者心领神会,听出了对方的弦外之音,崇祯皇上,上面也就只有一个皇贵妃,还不是亲生母亲,也就有数年的养育之恩。
显然,这种情况之下,很难有人像慈圣皇太后那样,逼迫神宗皇帝,坚守祖训,遵守立储的基本原则。
“嗯。。。。这样的话,国丈大人,以免夜长梦多,只能联络群臣,尽早确立皇储。”
温体仁的语气是那么的沉重,似乎是更加坚定了这种想法,轻轻一点头,进而补充道:“如今之时,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