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况,一旦抗旨不尊,落实了投敌叛国之罪,毛家这上上下下几百口,没有一个能够活命,还会生生世世背负千古骂名。
皮岛的某处院落,密室之中,耿精忠与孔有德相对而坐,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极其紧张的氛围,近乎于压抑。
“义兄,现在看来,咱们要早做打算了。否则的话,再这样下去,一切可就晚了,恐怕再难重新获得朝廷的信任,咱们的军旅生涯也会停滞不前,只能到这步了,还会有性命之忧,遭到牵连之苦。”
耿精忠的眉头紧皱,一脸的忧心忡忡之色,虽然很是不安,一副十分认同的样子,却没有做出任何的回应。
“耿兄,一旦朝廷收复了辽东失地,并能够站稳脚跟,稳定下来,到时候,即便是咱们的实力犹在,义爷他的兵权犹在,但是,皮岛就没有那么重要了,犹如鸡肋一般,可有可无。”
“最为关键的是,如今之时,咱们皮岛的处境太过微妙了,一个弄不好,不仅会有倾覆之灾,还会背上千古骂名,事情的好坏,全在义爷的一念之间,全在咱们接下来的表现。”
“而且,已经有人传来了风声,像是朝廷有意为之,意在敲打毛爷,如果服从朝廷的命令,表现良好的话,可以博得一个善终,老年能够极尽荣华。”
随着孔有德循循善诱,陈述其中的利害攸关,耿精忠终于有一丝动容,做出了回应,询问道:“那。。。义弟,咱们又该如何做呢,才可以摆脱目前的困境?”
“嘿嘿。。。义兄,这个简单,请听我说。。。。。。”
孔有德露出一个会心的笑容,模糊不清地来了这么一句,说话之间,趴到耿精忠的耳边,小声嘀咕了起来,满脸的兴奋之色,显得颇为得意。
黄海之上,辽东水师在海面上随风飘荡,随着海浪的拍打与汹涌,而上下起伏,数十艘战船却是纹丝不动,始终停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随着风浪而摇曳,被沉重的船锚固定着。
这一刻,在水师中间的一艘指挥战船上面,船舱之中,崇祯一身铠甲的站在那里,而在他的身后,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局部辽东地图,前面站着孙元化、袁可立、杨启聪等人。
不难发现,孙元化等人那恭敬的面孔之上,有几分担忧之意若隐若现,似有什么难言之隐,卡在喉咙之中,不吐不快,可是,看到崇祯那意气风发的模样,所有人都住了嘴。
“袁巡抚,刘兴祚那边准备的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关于建奴的内部消息?”
“启禀皇上,刘兴祚已经准备好了,联络了金州、复州和盖州的有识之士,行动之日,他们就会同时反水,作为内应,接应朝廷的大军拿下相应的城池,至于关于建奴的消息。。。。”
袁可立的话音忽然戛然而止,目光投向了身旁的刘兴治身上,也就是刘兴祚的弟弟,那目光,那神情,意思已经十分明显,后者也连忙站了出来,颇为识趣地接过了话茬。
“启禀皇上,我大哥的确得到了一些消息,关于建奴最近的一系列动作,但却不是很确定。。。。”
“无妨,说来听听,不管是真是假,也只是一种参考,并不是决定接下来的行动关键所在。”
刘兴祚停顿了一下,面露犹疑之色,看向崇祯,得到对方的承诺之后,这才再次缓缓张开了口。
“由于家嫂是黄猪皮的妹妹,臣之大哥,从其口中了解到,建奴与察哈尔来往甚密,黄猪皮之所以向林丹汗示弱,不惜以辽阳、沈阳为酬劳,保住建奴的盟友,一些蒙古部落,只是一个幌子,顺便而为。”
“真实目的所在,是想让林丹汗当靶子,为他们挡灾,等到朝廷与林丹汗交手过后,他们好坐收渔翁之利,重新返回辽东,从而以时间换空间,扭转不利的局面。”
“这个消息应该不会有假。。。。”
崇祯轻轻嘟囔了一句的同时,轻轻一点头,进而似自语一般,继续说道:“如此一来,这也就说得通了,毛文龙他们还未行动,黄猪皮为何就那么的心急,放弃了许多地方,收拢兵力,回防主要城池,这一切都在为完全撤离辽东做准备。”
“还有,最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这也能够说得通了,以往之时,一向以强势著称的建奴,此次为何表现的如此软弱?咱们还未完全展开行动,只是稍稍流露出用兵的势头,黄猪皮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辽东。”
“原来如此,黄猪皮居然是打着这样的主意,出乎朕的意料,以退为进,化不利为有利,利用林丹汗的贪婪,从而瓦解朝廷与察哈尔部落的同盟,又让后者替他们守住建州的大门,这应该不是假消息。”
“不过,那又如何?”
崇祯淡淡地吐出这句话,脸上闪过一丝幽幽之色,显得是那么轻蔑,似乎是在向众人表示,他崇祯一点也不在乎和林丹汗的同盟关系。
不过,事实也是如此,一旦黄猪皮退出了辽东,大明在辽东的主要对手,最大的威胁,就变成了林丹汗,自然而然地,两者的联盟也就名存实亡了。
这个时候,袁可立站了出来,径直说道:“皇上,不管黄猪皮动的什么歪脑筋,耍的什么阴谋,收复辽东失地,势在必然,不是哪个人或势力所能阻挡的。”
“所以,皇上,相对于接下来的行动,朝廷应该早做打算,如何才能避免辽东的得而复失?”
“毕竟,攻占一座城,占领一个地方,这些都很容易,但要想守住,长久的拥有,将会更难,格外考验后期的政策,单靠驻军,恐怕难以解决问题。”
“袁爱卿,你说得不错,这和‘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一个道理,朕明白。。。。”
回应之时,崇祯轻轻点头,出乎袁可立的意料,他的神色是那么轻松,不等袁可立再次开口,崇祯继续说道:“放心吧,从发兵于辽东,准备收复所有失地的那一刻起,朕就想到了这一点,并且有了相应的应对之策,你日后自会知道。。。。。。”
说话之间,崇祯的心念一动,想到了许多。
c
第三百二十八章 收复辽东失地(十二)
如今的大明王朝,虽然国力蒸蒸日上,渐渐向好,但是土地问题尤为严重,还有成千上万的百姓没有土地,处在颠沛流离的边缘,随时都有可能演变成民乱。
然而,现在乃是多事之秋,朝廷正在整肃吏治,不可能再大肆搞土地改革,否则的话,将会严重激化与那些权贵、士绅的矛盾。
毕竟,兔子急了还咬人!
最为关键的是,小冰河时期越来越近,影响越来越明显,旱灾已经不只是局限于西北,陕西等地,开始向中原等地蔓延。
即便有着兴修水利,即便有着新农作物玉米、番薯等的推广,即便极大的降低了老百姓的赋税,然而,随着小冰河时期的到来,完全爆发,一连数年的旱灾持续,即便朝廷再如何的赈灾,但效果也非常有限。
毕竟,一连数载的天灾,面对旱灾,任何的抗灾措施,都是那么的渺小,依旧改变不了一个结局,那就是大面积旱灾的地方,将会出现大量的灾民,饥寒交迫之下,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做得出。
作为一名历史学者,崇祯深深地知道,要想将小冰河时期影响降到最低,要想最大化的稳住灾民,唯有移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
在这个时代,别人或许不知,他却很清楚,小冰河时期,持续的时间,不是一两年,也不是三五年,而是足足五百年年,而这十余年,是灾情最为严重的时期,几乎是无解,面对这样的情形,一味地赈灾,再如何富强的朝廷,也会被拖垮,无力而为。
如此一来,进行适当地移民,就是最好的解决之策。
毕竟,发生小冰河时期的范围有限,只要渡过了最为严重、最为艰难的十余年,后面就好办多了。
最为关键的是,随着人口的转移,随着人口数量的减少,中原地区的压力就会骤然减少,以那些江川河流等资源,还可以让不少的百姓渡过难关,即便没有朝廷的赈灾。
而且,东北地大物博,土地广袤,土地肥沃,足以养活数百万人,即便是中原的旱灾再如何的严重,也不会影响到那里。
恍惚间,崇祯的眸光闪烁,暗自呢喃道:“或许,我也可以建立一个北大仓。。。。。。”
相比于崇祯的思绪百转千回,在这个时候,袁可立脸上的焦虑之色愈发的明显,那种欲言又止的感觉愈发的强烈,最终还耐不住心中的那种冲动,打断了崇祯的思绪。
“皇上,微臣有一事相求,还望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