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或许,这就是毛爷爷那格言的真谛所在,不要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尽可能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这一刻,众人明白了,明白了崇祯的真实意图,皇上之所以这么做,和林丹汗结盟,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主动出兵援助,就是想在辽东楔一颗钉子,在蒙古各族的内部,制造一个对黄猪皮的不稳定引子,从而限制住后金的势力范围。
毕竟,建奴的地盘就那么大,辽东的面积是固定不变的,皇太极要想进一步地发展壮大,唯有向南和向西拓展势力范围,东面是一望无际的辽东湾,北方是蛮荒苦寒之地,根本不适合人的居住生活。
皇上现在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将建奴死死地钉在那里,固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无法进一步发展,而朝廷只需加固宁锦防线,不时地出击一下,配合着林丹汗的行动,让黄猪皮吞并蒙古的一些计划落空。
最为关键的是,朝廷已经出现了清明的风气,渐渐扫除前几朝留下的萎靡之态,皇上虽然年轻,但眼光很毒很准,手段更是了得,不仅能够看透问题的本质,更是有着慧眼识人的本事。
将近半年的时日里,皇上重用的官员,虽多是年轻人,但这些年轻的官员,几乎每一个都是能臣干吏,从他们在地方的施政表现来看,就可见一斑。
而且,皇上将徐光启派到陕西,作为陕西的左布政使,专门负责地方行政,更是绝妙的一笔,委实缓解了陕西的局势。
将陕西的赈灾与抗旱相结合,大举征用民夫,修建水利,挖沟渠,除淤泥,更是给那些民夫少量的报酬,不再是完全的无偿征用。
总之就是一句话,以大搞建设,增加工作的岗位,以此提高百姓的收入,能够有一个生活来源的地方。
如此一来,陕西的旱情不禁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更是很好地遏制了百姓暴动的根源所在。
尤其是那些新农作物的引入和推广,仅仅是今年,陕西的粮食产量已经有所提升,收获了大量的土豆、玉米和番薯,这些他们几乎从未听说过的东西。
东西虽然陌生,不能磨成面粉,但胜在可以吃食,让百姓能够果腹。
一想到这些,众人情不自禁的全都望向了崇祯,眸光闪闪,油然而生一股钦佩之情,这才意识到,皇上力排众议,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大胆起用新人,那是有多么的英明!
还有,如果不是陕西巡抚孙传庭的鼎力支持,这位年轻官员的秦军作为后盾,即便徐光启有再好的治理地方之策,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施展。
如果不是延绥巡抚洪承畴的策应,围剿乱军,陕西将会乱的一塌糊涂,徐光启也不会有一个相对安稳的外部环境。
当然,最为主要、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不管是孙传庭,还是洪承畴,他们都掌握着一支直系军队,就像两座大山,坐镇于汉中和陕北,威慑着那些士绅与权贵,徐光启的那些土地政策才能够得以实施,进而稳住百姓,让他们耕者有其田,不再流离失所。
再辅以新农作物,加上朝廷下拨的一笔笔粮银,绝大多数的陕西百姓能够果腹,不至于饿死。
如此一来,也就除去了民乱的根源所在。
恍惚间,像周道登这样长期浸yin在官场上的老狐狸,忽然发觉,皇上那些看似胡乱而为的做法,宛若任性一般,隐隐间,却极有章法,意图直至军权!
细细回味,不难发现,京师的禁卫军,其中的十之六七,都已经在皇上的控制之中。
因为,道理很简单,那些京营的统帅,要么是极为忠心朝廷,死忠的那种,党派的性质几乎没有,或者极为薄弱,要么就是从外地调来的将领,几乎不与京城的权贵、官员来往。
这些人很简单,都是以朝廷的旨意为基准,皇上的圣旨要远胜于那些朝中重臣的威望。
第一百七十章 舒曰敬
很显然,皇上正在收拢皇权,其中又从最为敏感的军权下手。
如此一来,这样想的话,京城的局势就变得非常微妙了起来,让人不得不深想,皇上究竟想干什么?
看似京城已经恢复了平静,但却有丝丝的暗流正在生成,不断地涌动,皇上以不易察觉安排的那些将领,一旦他们完全掌控了那些京营,在军中站稳脚跟,树威成功,恐怕就是皇上显露真正意图的时候,将会有大的举动。
而且,这个大举动将是非常的惊人,超乎人的想象,很有可能会引起朝野的震动,使得官场上发生一场大地震。
否则,皇上,也不会有这么一些隐晦的举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大举调换京城的京营统帅,收拢军权。
周道登等人越想越心惊,越想越后怕,心里开始涌现恐惧之感,看向崇祯之时,从未觉得眼前的这位年轻皇帝让人畏惧,真真切切地体会到那一句话。
伴君如伴虎。
说开了,说白了,就不会有问题,如果再坚持反对,无异于给自己找不痛快,无异于与皇上顶牛,很显然,大殿的官员没有这样的一号人,都是聪明人。
一时间,郑重而紧张的氛围之中,略微一松,多了几分轻快之感,众人又是商量了一番,对于万能都司与辽东都司的支持,确保钱粮无虞,兵器补充不断。
因此,商量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户部与兵部。
不久之后,周道登等人离去了,后殿里除了崇祯以外,对面还站着一人,正是江西二十八学星宿之一的舒曰敬,在读书人之间,有着极大的声望。
最关键、最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官品,还是人品,都是极好。
“舒曰敬,朕打算让你顶替王在晋,掌管刑部,你觉得如何?”
问出这句话之时,崇祯举目看着对面的舒曰敬,不等对方回答,进而又补充道:“如今之时,刑部最为紧要之务,最为棘手的案子,莫过于审判逆党的事情了,一个处置不好,很有可能引起其他未遭到波及的魏党攻击。”
“皇上,让微臣掌管刑部,也未尝不可,但微臣有一事相求”
舒曰敬的话音戛然而止,满脸的思索之色,整个人是那么的镇定自若,没有丝毫的怯弱之感,居然胆敢向皇上提要求,就那么**裸地迎着崇祯的目光,颇有毫不退让的意思。
“说说看”
崇祯平静地吐出三个字,平静的面孔之下,心里已经来了兴致,等待舒曰敬后面的话语,究竟是什么样的条件。
呼
舒曰敬暗暗长吐了一口浊气,尽管很是平静,但也不过是强装镇定而已,面对崇祯那直勾勾的眼神,心中还是有一种莫名的紧张,舒缓了一些微微波澜起伏的心绪之后,这才慢条斯理地缓缓讲述,却不是直面回答。
“启禀皇上,自古以来,东南多盗匪,民风极为彪悍,许多百姓,百日为良民,晚上却是另一副面目,拦路抢劫,专干杀人越货的事情。”
“还有西南,云贵等地,之所以多叛乱,就是在于民风过于封闭,过于野蛮,缺乏教化,朝廷的威仪和明无法传播到那里,使之教化,才使得当地的吐司有了可趁之机,趁机做大,树立个人的威信,在当地的少数种族之中,他们的威望极高,振臂一呼,就能带领全族跟着造反。”
“所以,要想一劳永逸,让东南和西南的地方稳定下来,少发生叛乱,迁移中原的汉人百姓,只能略微降低不稳定的因素,却不能永远的解决问题。”
“唯有在那些地方兴教育,实行教化之道,开放民风,让那些少数民族感受到朝廷的恩泽,削弱吐司的影响,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崇祯听得很认真,听得频频点头,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作为一个穿越而来的历史学家,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直到民国初年的时候,东南与西南多是被称为蛮荒之地,缺少教化,当地的百姓,多是亦民亦匪。
所谓的民风彪悍,那是建立在排外和劫掠之上!
“哦这与你的请求有什么关系?”崇祯适时地问了一句。
就在这个时候,舒曰敬并未立即回答,而是恭恭敬敬地长施一礼,这才缓缓回道:“启禀皇上,对于那些逆党,只要不是罪大恶极之人,没有犯下十恶不赦之罪,还望皇上能够从轻处理。”
“怎么个从轻处罚法?”崇祯微微蹙眉,转瞬即逝,很快就恢复了正常,淡淡的问了一句,隐隐有一丝不满夹杂其中。
“皇上,那些所谓的逆党,绝大多数都是官,就算不是名家大儒,但也是学识极为渊博之人,不妨给他们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为朝廷效力,一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