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翻译家们,快速的将肖图白的意思,转告给各国的白奴们。
这些白奴原本暗淡无光的脸上,忽然露出了疑惑、期盼、不屑等等各种表情。这个东方的大贵族说得动听,但是没有提到工钱、待遇等等任何一项具体的安排。想必,也是和西方的那些贵族一般口头上承诺,实际上依然会将他们当做最低贱的奴隶使唤而已。
肖图白见到众人的反应之后说道:“或许,你们认为我用空话欺骗你们。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这并不是欺骗。对于一名拥有技术的人才,比如能够制作合格的玻璃,证明你的一技之长,那么你将会获得一所私人的公寓,并且每个月拥有3两银子的薪水。一名铁匠,如果你证明你的技艺非凡,那么你也将会获得类似的待遇。木匠、船匠、钟表匠,任何一种拥有技术的,只要你证明给我看,都能够获得优异的待遇!”
这时候,底下的白奴们开始骚动了!
“大人,我会烧玻璃,虽然技术不算精湛,但是最基本的玻璃配方,我是知道的!”一名40多岁的荷兰人叫嚷道。
“你叫什么?”
“我叫邓肯!”
“好,你需要什么工具和材料?一个月以内,证明你会烧玻璃,你会获得应该有的待遇!”
“我叫瑞恩,会冶炼,我拥有一种祖传的冶炼技术,能够制作很硬的钢。但是遭受一名意图垄断铁匠铺生意的贵族老爷的排挤,他们捣毁了我的铁匠铺子,使得我破产成为了奴隶!”
“我会造船,参与过西班牙克拉克船设计制作!”
“我会探矿!”
“我懂得绘画!”
“我是裁缝!”
白奴们开始争相说明自己的能力。
肖图白令人统计之后,分别的令人去检验他们的能力。如果这些来自欧洲的白奴的技术确实不错,那么他们将会在联合国公司中,担任一个小主管的职位。并且,可以通过超额创造经济效益,给他们提前赎身。
等到这些拥有一技之长的白奴,通过努力工作完成了自我赎身,成为了自由民后,他们如果继续选择留在大明,便会成为一名光荣的纳税人。
肖图白计划中,葛沽会推行“个人所得税”,月收入超过1两银子的都要纳税!并不是很多,3%的个人所得税。
这个计划,也是肖图白经济改革的一部分。
没有源源不断的财政,便没有工业化、城市化。而没有城市化和工业化,大明也谈不上挣脱“王朝周期律”,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至于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白奴,则会被安排杂役工作。不过,大明朝生产力水平更高,人均享受的福利是欧洲人的两倍,所以哪怕是在明朝做一名“白奴”,待遇肯定也比欧洲普通手工业者要强的多了。
正文 第六十五章 去钦天监挖人才
白奴们的手艺,只能算是“技术”。
长远来看,翻译的西方知识的价值,比纯粹的技术要强的多。懂技术的工匠,大多数只能掌握制作的方法,而并不能够归纳其核心的科学道理。
只有科学家以数学作为工具,将这种技术长期的总结、归纳成为科学的道理,这才更有意义。
掌握了一门科学的原理,自是可以推演出无数种技术应用。
何塞带来的书本有一万多本,在肖图白看来大约有1300本拥有价值。其他的那些哲学、小说、诗歌类的,反正肖图白根本不屑一顾,也许放个几百年,能够成为价值连城的古董书籍,但是眼下肖图白是不会浪费人力物力去翻译。
肖图白只会令人去翻译科学技术类的书籍。
为了大规模的翻译西方科技书籍,肖图白成立了“西学馆”,专事翻译、整理西方科技书籍的任务。
何塞除了带来了1万多部书籍之外,还为肖图白弄的30多名翻译人才,其中只有5人拥有将西方文字准确翻译成为中文的能力。而天津市舶司,也提供了3名有一定水平的翻译家。
8个翻译家的能力,一年才能够翻译10本,要将1300多部科技书籍翻译完成,则需要百年时间。
这样的效率,肖图白是非常不满意的。
“国师大人为何烦恼?”陈观鱼询问道,
肖图白叹道:“这1300多部西方科技书籍,一本便等于一座金山银山。但是8名翻译家,需要100年之久才能全部翻译完成。不但我等不及,风雨飘摇的大明也等不及”
陈观鱼笑道:“若论学贯中西的人才,钦天监里面最多,尤其是钦天监中的历局里面,更是有大量的西人传教士,那些传教士来到大明,第一件事就是学中国语言和文字,大人何不请旨,借用钦天监的人力物力?”
肖图白点头笑道:“差点忘了钦天监!”
受到了陈观鱼的提点之后,肖图白立马带人去了北京一趟。之后,顺利的通过了崇祯皇帝分身的圣旨,去钦天监奉旨挑选人才。
大明王朝整体而言,是看不起“奇巧淫技”的。
但是,中国也并不像欧洲宗教裁判所那样,将科学家给绑在火刑柱上烧死。而仅仅社会风气,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看不起各种杂学。
比如,像《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一般的杰出科学家,也只能担任微不足道的小官吏,而被当做科技与官场失败的典型例子。
而像徐光启这种,既科举官场得意,又精通自然科学的天才。这大明朝基本是找不到第二个了。
研究自然科学的读书人,往往被视为浪费光阴,大好的聪明才智都浪费在那些“奇巧淫技”上,从未导致科举失败的反面教材。
不过,有一个部门是例外的——钦天监!
钦天监这个部门,主要负责观测天文、气象,修订和颁布历法。要做好修订历法的工作,必须要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中国历朝历代都是重农主义。与农业相关的大事,均是天下一等一的大事。而历法的准确与否,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为了演技天文修订历法,钦天监不得不重视自然科学。
钦天监是大明朝自然科学水平最高的一个部门。而钦天监中的历局,又属于钦天监学术水平最高的部门。
“历局”的产生背景,是在明朝末年钦天监推算月食、日食等等天文现象,误差越来越大。
于是,徐光启建议重新修订历法,获得了朝堂批准。而为了历法修订任务,徐光启成立了“历局”,由徐光启亲自统领。
与此同时,徐光启提出重修历法需要“以数学为根本”,兼顾气象学、水利学、军事工程技术、建筑学、机械力学、大地测量、医学、会计,甚至还包括音乐等等一系列的研究部门。
所以,“历局”已经不仅仅是天文历法研究部门,而是大明王朝规模最大庞大的科学院。
在徐光启去世后,历局由李天经主持,而里面很多的核心科研人员,都是西方传教士兼职的。
说起来比较荒唐的是,欧洲的宗教裁判所,在欧洲本土依然在迫害科学家。但是,另外一方面,为了在中国传教,西方宗教势力不得不选拔科学素养优秀的传教士,打入中国北京高层,传教士以科学技术为中国政府服务,换取在中国境内传教的权利。
明末历史上,有两位传教士最为有名,甚至载入史册。
其一是利玛窦,利玛窦来到中国后采用了“合儒”的方式传教,谦虚的学习儒家思想,并穿着儒家的服装,打扮和中国儒者一般。并带去了世界地图、圣经、自鸣钟等等礼物,在中国打着学术交流的名义,发展天主教事业。利玛窦与徐光启合力翻译《几何原本》,与明朝众多地图专家合力制作《坤舆万国全图》。因为,利玛窦合儒策略比较成功,并在明朝士林,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当然了,在中国交友和学术交流,并不是利玛窦来中国的主要目的。他真正的目的主要是传播天主教。事实上,利玛窦虽然翻译了不少西方自然科学书籍,但是他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翻译《圣经》,并且以儒家的理论去解释读解《圣经》。因为利玛窦从全新角度诠释儒家学说,倒被明朝士林尊为“秦西大儒”。
而另外一个非常有名的传教士是汤若望,他是在神学院读书时,无意在图书馆中看到了关于利玛窦在东方传教的记载后,开始苦学各种对传教有用的自然科学和汉语。到了大明后,受到利玛窦好友徐光启的照顾,成为了徐光启的助手。而汤若望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