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皇帝分身(香港)-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牢牢抓住皇家新军的兵权。肖图白更是直接搬到天津,住在了葛沽兵营中,每天与士兵一道进行训练。

    新军的训练并不复杂,不外乎是队列、行军、体能、技能、文化五大项目。队列训练,肖图白向军官讲解队列基本动作。

    之后军官按照标准动作教导士兵,将士兵训练到队列动作整齐划一。

    皇家新军的队列基本动作包括,立正、稍息、转法(向左转、向右转、向前看、向后转)、步法(齐步走、跑步走、正步走)、集合、解散。

    这些动作,在后世中小学生体育课上都有教授。按照以前体育课上的队列训练方式,教导士兵即可。

    至于现代军训中,更复杂的卧倒、卧倒、起立、跃进、匍匐前进、滚进之类的动作。肖图白认为没有训练的必要。

    因为,而明末处于冷兵器、热兵器交替阶段,无需规避许多威力庞大的现代热武器。

    原本以为队列训练,应该比较困难。

    但是肖图白发现,比想象中要顺利。记忆中,清末民国时期的将领练兵笔记中都记载,由于士兵不识字,连左右都分不清。为了让士兵分清左右,于是中国军官想出土办法,将士兵一脚穿草鞋,一脚穿布鞋,将“向左向右转”,变成了“草鞋布鞋转”,如此的土办法,才让近代士兵练成了转法。

    而皇家新军的队列训练,居然有80%的明朝士兵分得清左右,而一半的士兵粗通文墨。这样的素质,高的令人惊讶!

    肖图白好奇的询问是不是整个大明的士兵,都有这样的素质?

    排长肖白浪笑着道:“大人,咱新军的军饷这么高,北直隶很多的小旗、总旗的,宁可跳槽到皇家新军做小卒”

    这就难怪了!

    军官整体的素质,一般是超过普通士兵的。如果,明朝的普通士兵,都能够有这等素质,那还不逆天了?

    “操!”肖图白不由嘀咕一声。

    事后,肖图白特意统计,第一批的300名新军中,居然有249人当过兵,而更有139人当过军官带过兵。

    得悉了真相后,肖图白开始注意那些真正的新兵,令他失望的是,54名纯粹的新兵中,有32人是分不清左右的。

    为了让这32人不拖后腿,肖图白提倡老兵帮助新兵,以老带新,提高集体素质。所以,这32名拖后腿的新兵,在结束队列训练后,也在战友、军官的帮助下,继续练习“向左转、向右转”以及其他的队列动作。

    新兵训练期间,队列训练比较密集。上午一个时辰,下午一个时辰,用枯燥无比的队列训练,来让士兵养成行令禁止的习惯。

    而除了队列训练之外,新兵训练中还有越野跑步训练。越野跑步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既锻炼了体能,又锻炼了行军。

    每天清晨和傍晚,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肖图白都会与士兵一道,坚持10里越野跑步。

    由于天津卫城,周长9里多,所以越野10里训练,绕着天津城墙跑一圈即可。

    十里越野跑完,军官点名,士兵报数。要求人数完整,队形编制大体上不乱。

    早上十里,傍晚十里!

    一天跑步行军二十里,这些运动量,其实并不大,关键是每天坚持跑,以及营养要跟上来。

    在明朝末年,大多数的士兵,勉强吃点粗粮,很少能够吃上肉,那样的伙食水平,会造成营养不良。如果在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情况下每天坚持早晚越野跑10里,那么用不了多久,士兵就会因为体能崩溃,暴毙而死。

    而皇家新军每天三餐顿顿有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则会不断的强健士兵的筋骨、肌肉!

    可以说,坚持个半年时间,如此吃喝、训练,新兵光是力气、体能,也将比这个时代的普通人超出一大截。

    事实上,古代的武术高手们,奥秘除了技击训练之外,也非常重视补充营养。

    比如,一些民间比较穷的底层练武者秘而不传的大力丸,其实主要成分是从河里抓来的泥鳅、黄鳝,用这种肉食来补充营养,使得他们的身体健壮。仗着强健的体魄,古代的练武之人与营养不良的普通人打斗,往往能够一个人打败一群人。

正文 第十一章 射击训练(求推荐票)

    队列、跑步训练,持续了一周。

    两个排300新军,军容方面比之前要端正多了,军官高喊“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等等号令时,士兵的动作已经基本做到整齐划一。

    这时候,皇家新军又开始学习武器使用。

    在肖图白的建军思路是“排队枪毙”,所以新军全盘采用鸟铳作为武器。当然了,用的是火绳枪鸟铳,而不是自来火鸟铳(燧发枪)!

    燧发枪在欧洲也才刚刚出现,明朝在崇祯年间,也开始研发出了燧发枪,不过由于技术上还不稳定,所以未在军队中推广。

    所以,皇家新军采用火绳枪作为武器。

    火绳枪的技术,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而是发源于欧洲,后来被荷兰人、葡萄牙人传到日本。明朝中期,与葡萄牙、日本海盗作战,获得了大量火绳枪,并俘虏了一些制作火绳枪的工匠,进行了仿制。在仿制成功后,迅速被明朝正规军采用。而到了明朝后期,已经脱离了纯粹的模仿,而是发展出了拥有中国特色的鸟铳。

    中西方火绳枪此时各有优劣。

    中国鸟铳如同艺术品,能够瞄的更准,射击更精确。如果用来打猎,鸟铳的效率更高。而西方的火绳枪,则是枪管口径大,装的弹药多,射出的子弹威力更大,能够打穿铠甲。

    当然了,鸟铳的缺点其实也是很明显——枪管太薄,比西方的火枪更容易炸膛。

    这一大缺点,使得明朝的很多士兵宁可去使用技术很落后的三眼铳,也不愿意使用先进的鸟铳。

    鸟铳容易炸膛,除了是因为枪管细之外,与钢铁冶炼环节,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宋朝以前,中国的钢铁冶炼是以木炭为燃料。木炭含硫少,所以练出来的钢铁质量比较高。但是,到了明朝时期,木炭资源大规模减少,钢铁冶炼迫不得已采用煤炭作为燃料。在没有掌握煤炭炼焦技术之前,煤炭中含有太多的硫,使得明朝的钢铁质量变脆了。

    至于弄出炼焦技术,改进钢铁生产质量,那是一项很大的工程,肖图白也没有空。

    所以,肖图白直接将以每杆鸟铳的造价提高到30两,让工部设计生产枪管更粗、更结实的新式鸟铳!

    新式鸟铳,被肖图白明明为“崇祯8型”。

    明朝普通的鸟铳,重量10斤左右,一般有两百发子弹的寿命。但是,在明末普遍存在偷工减料下,鸟铳重量只有六七斤,一般射出几十发子弹就会报废。使用明末的那种劣质鸟铳,士兵随时会担心枪管爆炸,对于士气是有严重损害的。

    而“崇祯8型”鸟铳,重量则是达到了18斤,特点是傻大黑粗,不容易炸膛。最远射程达到250米,有效杀伤射程80米,在50米内能够射穿镶嵌铁片的双层棉甲(明军和鞑子装备棉甲为主,其中鞑子套双层棉甲充当防弹衣,明朝传统的鸟铳不容易射穿。)

    在威力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而火器专家肖白浪排长试过了新枪后表示,“崇祯8型”鸟铳,至少能够射出超过千发子弹以上才会报废!枪管寿命也相当长!

    虽然样品质量很高,不过肖图白担心实际投产之后,达不到样品的质量。为此,肖图白令懂火器的士兵严格验收。

    不合格鸟铳,直接退回返工!

    在新式鸟铳还批量出厂之前,皇家新军暂时用葡萄牙人的火绳枪代替训练。

    明朝中后期,经常从澳门葡萄牙人那里购买大炮,葡萄牙火枪属于赠品。所以,兵部的军械库中,倒还是有五百多只葡萄牙火枪。

    肖图白爽快的给兵部5000两银子,便将这些火绳枪打包带走。

    之后,皇家新军的士兵,便在前神机营军官肖白浪的教导下,练习火绳枪的射击要领。

    明朝对于火绳枪的射击训练,已经有了比较规范的教程。据火器专家赵士桢的著作中记载。

    明朝士兵的火绳枪射击,可分为以下步骤:

    1、倒药(将火药从药罐中倒入药管中,每管药发射1发弹)

    2、装药(将火药从铳口倒入铳膛)、压火(用随枪的仗装膛内火药压实压紧)

    3、装弹(取出弹丸装入铳膛,然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