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桓容-第5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击鼓。”
  桓冲立于大纛之下,举千力镜观望,发现新蔡太守所在,当即给部将下令。
  鼓声变换,汉军的攻势愈发猛烈。
  新蔡太守左冲右杀,迎面遇上刘牢之,马槊和长枪猛烈撞击,当当数声,火花四溅,可谓势均力敌。
  就在这时,郡城方向突然升起一股浓烟。
  紧接着,有喊杀声从身后出现。
  新蔡太守顿时大惊,被刘牢之抓住机会,一枪挑飞马槊,扫落马下。
  “禀大都督,郡城已下!”
  一员武将飞驰而来,向桓冲禀报战况。
  来者银甲银枪,面容俊朗,英姿勃发。
  不是旁人,正是笛声江左第一的桓伊!
  桓容初见这位族兄,以为他是不折不扣的文人。
  哪里想到,这位性情谦逊、气质儒雅的桓叔夏,实是少有武才。刚刚及冠就为大司马参军,更曾随大军出征,立下赫赫战功。
  战前,桓冲命刘牢之阵前迎敌,西中郎将桓伊和辅国将军谢琰在他处上岸,绕过出战的守军,奔袭郡城。
  新蔡太守本欲将汉军拦于河上,哪里料到,自己领兵出战,恰恰落入汉军圈套。
  大半兵力被牵制,郡城转瞬被下。
  城内守军拼死鏖战,终抵挡不住汉军猛烈攻势。兼城内有人响应,于战事最激烈时打开城门,迎汉军入内,本就陷入困境的守军登时大乱。
  主簿和主记室亲上城头,门下贼曹及议生等率青壮力战,仍挡不住如潮水般的汉军。
  城门被破,汉军不断涌入。
  守军逐渐力竭,一个接一个倒下。
  新蔡主簿浑身染血,身边部曲十不存一。遇桓伊登上城头,劝其投向桓汉,仅是摇了摇头,表情十分平静,既没有大骂汉军,也没有悲哭国运。
  “素闻桓汉天子仁德,爱惜百姓。两国交战,百姓无辜,万请将军怜惜苍生,莫要行屠城之举。”
  得桓伊允诺,主簿放下长刀,整肃衣冠,面长安方向而拜。
  “我乃秦臣,历代先祖皆效忠于秦氏。今食君禄,不能守城退敌,有负君王所托,唯一死以谢厚恩。”
  “望将军信守承诺!”
  话落,主簿飞身跃下城头,摔落于城门前,当场气绝身亡。
  “收敛义士,厚葬。”
  主簿自尽,主记室战死,门下贼曹落马被缚。
  议生见事不可为,得桓伊允诺不伤百姓,不对守军秋后算账,命守军和青壮放下武器,随后横刀颈前,自刎而死。
  战后清点,新蔡共有职吏五十人,散吏十三人,除十余被俘愿降,多数为秦尽忠。战死者超过三十,余下皆自尽而亡。
  性情之勇烈,实令人敬佩。
  新蔡郡城已失,五千守军陷入汉军包围,孤立无援。
  战斗持续到傍晚,新蔡太守被斩断一臂,死于阵中。守军耗尽气力,抵抗再不成气候。
  夜色降临,船头岸边亮起成片火把。
  五千秦兵仅剩不足两千。
  桓冲下令停止进攻,以谋士至阵前劝降。
  新蔡太守已亡,三名幢主尽皆战死。一名肩膀带伤的参军被扶到阵前,沙哑道:“桓大都督可能允诺不伤百姓,留一干将士性命?”
  谋士高声道:“官家仁德,大都督亦非嗜杀之人。两国交战,百姓无辜。足下尽可放心。”
  火光照亮河岸,河中停泊的大船仿佛一只只巨兽,愈发显得骇人。
  参军转过头,看向身后将士,心知只要自己不点头,这一千多人都会死战到底。
  然而……
  苦笑一声,参军推开搀扶自己的队主,解下发冠,佩剑平举身前,沧然道:“仆愿降。唯请将军遵守承诺。”
  战场上一片寂静,战鼓声、喊杀声尽数消散。
  唯有夜风席卷而过,带起浓烈的血腥气和刺鼻的火药味道,同战死的英魂一起,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战死将士皆钉棺埋葬。伤者诊治,不可轻慢。”
  “将兵入城之后不许滋事,不许侵扰百姓,违者军法处置!”
  “闻新蔡缺粮,查点场内粮铺。如情况属时,天明于城前架锅煮粥,派快船往汝南调人调粮。”
  桓冲彻夜未眠,同麾下商议接掌郡城之事。并决定,待淮南粮到再兵发襄城。
  经汝阴、新蔡两场大战,大军需要修整。正好在新蔡停留几日,期间派人往建康送回战报。
  夜色渐深,船舱里灯火通明。
  郡城内,汉军取代秦军巡视城头,严守城门。被俘的守军和青壮暂移至城外,和出战的秦军看管在一处。
  新蔡百姓皆是关门闭户,整夜不敢合眼,唯恐有汉军突然破门而入。
  提心吊胆一夜,直至天明,众人担心的事始终没有发生。
  有胆大的推开窗,发现有眼熟的散吏结伴而行,都是手提铜锣,一边用木槌敲击,一边大声道:“桓大都督下令,今日城外施粥!”
  “汉天子仁德,不伤百姓!”
  散吏一路走,一路高声说话,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停下,一人继续敲锣,一人召集开窗的众人,高声道:“战事已毕,新蔡归入桓汉。”
  “桓汉天子仁德,诸位也都晓得。”
  “桓大都督自然要遵守旨意。”
  “再者说,大家都是汉室,自不会有屠城灭族之事,家中有男丁从军的也是一样。诸位父老尽可安心。”
  “今岁粮食歉收,粮价又高,我知诸位家中都少谷麦,一日两餐都是粥水,青壮也未必能吃饱。”
  “城外正在熬粥,家家户户都可去领!”
  散吏的话说得直白,甚至有几分粗糙。
  偏偏是这种语言最能让人相信。
  如果按照朝廷官文的样式张贴告示,城内众人未必会明白,反而会心生疑虑,对即将接手此地的桓汉官员很是不利。
  桓冲麾下战事顺利,发兵彭城的谢玄和郗融却遇上麻烦。
  彭城曾为秦璟驻地,此后为秦玦驻守,城内将兵各个精悍。百姓亦能开弓射箭,上马作战。
  自漠南战事结束,秦玦即带兵返回彭城。随着两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彭城的防守愈发严密。
  秦玦上表秦璟,请征当地青壮。得到许可之后,迅速张贴告示,陆续有州内青壮应征,分发皮甲兵器,准备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事。
  增补兵源之外,秦玦下令加固彭城、下邳及沛郡三地城防。
  如汉军来攻,三地可如犄角之势,互相支应,共为防御。
  谢玄和郗融率北府军由陆上进攻,很快被秦军斥候发现。秦玦严令部将不许出战,牢牢守住城池,牵制汉军兵力。
  同时,派人给豫州的秦玸送信,严守颍川,预防汉军声东击西。
  交战之初,双方就陷入拉锯。
  秦军占据地利,汉军则有兵力优势。一时之间,谁也奈何不了谁。
  并州刺使投汉,本欲带兵南下,对彭城两面夹击。不料想,冀州刺使突然发兵,声称要讨逆。
  随着战事进行,并州刺使渐渐发现,冀州刺使未必如表面上忠于长安,背后或许另有盘算。只是战况激烈,彼此胶着,一时之间猜不出对方真意,唯有压下莫名的念头,集中全力应战。
  从七月底到九月初,随着汉军北上,秦国境内的并州、冀州以及荆、豫、徐三州先后燃起战火。
  战事不断加剧,凡军队交锋之地,百姓要么从军,要么拖家带口南逃。尤其是战事最激烈的徐州,近乎乱成一锅粥。
  与此同时,秦国的军队攻入汉中,同桓石秀和桓石民率领的汉军交锋。
  秦玖驻于朔方城,提防有贼寇趁机南下。
  秦玓受封大都督,领兵攻襄阳。
  一年之前,这里曾是两国天子的会盟之地。现如今,整座襄阳城被大军包围,随时可能被碾成齑粉。
  桓石秀身披铠甲,亲自出战。
  秦玓没料到,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守城的将领竟会当面迎战。
  双方甫一交锋,秦军就发现不对。
  汉军列出战阵,貌似声威赫赫,实则却不堪一击,触之即溃。跳荡兵还能战上两合,队主以上完全是虚晃一枪,掉头就跑。
  秦军上下都点懵。
  这情况,是不是有哪里不对?
  追还是不追?
  眼见汉军就要跑没影,秦玓浓眉紧蹙,为防其中诈,下令暂时收兵。
  第一日的战斗,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
  众将回到营盘,坐于帅帐之内,齐齐望向大都督,都不太明白,对方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梁州刺使素有英名,其智非凡。此间必定有诈,不可不防!”一名参军出言。
  参军所言正是众人心中所想。
  然而,对于桓石秀的目的,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