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桓容-第4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诨旖侵沼谙殖鲆凰啃ξ啤
  建康
  时入九月,天气依旧闷热,半点不见秋凉。
  桓容入主太极殿,南康公主和李夫人也搬入台城。
  王太后和褚太后本该移入青溪里,前者居司马昱旧宅,现为司马曜府邸。后者另辟居处,享先帝后妃供养。
  现在的司马曜空有王爵,论起生活水准,怕还比不上降为侯的司马道子。和托庇于桓氏的司马道福更是不能比。
  念及两位太后高瞻远瞩,同南康公主定约,族人方才有了前程,两家家主彼此书信,一番商议之后,同时上表,请将王太后和褚太后接到家中奉养。
  此事没有先例,朝中不免议论纷纷。
  最终,桓容力排众议,许两家所请。
  圣旨一下,更如定心丸一般,让两家彻底体会到,新帝言出必行,种种承诺绝非虚言。只要有真才实学,自家子弟必有出头之日。
  虽说有很大可能离开建康,出仕边界乃至西域,但有机会总比没有强。看看被养起来的司马氏,难道都想做这样的废物?
  为了家族的未来,王氏和褚氏家主痛下决心,严令族中子弟不许整日清谈,更不许有事没事就捧着老庄要养生求仙。
  简言之,都给老子认清现实,回到世俗中来!
  不肯为家族出力?
  统统没饭吃!
  没饭吃谈哪门子的谈,求你大爷个爪的仙!
  不是脑袋被驴踢过,饿上三天都能认清现实,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白身为一个士族郎君,享受家族提供的各种好处,必要时,必须舍弃小我,抛弃虚无缥缈的求仙之路,脚踏实地的为家族努力。
  桓容真心没有想到,王氏和褚氏会下如此狠心。琢磨半晌,召贾秉入太极殿,君臣一番长谈。
  桓容表明态度,已由舍人跃升为侍中的贾秉当场点头,表示明白。
  “陛下放心,臣定办成此事。”
  出宫之后,贾秉没有回府,掉头往大中正处拜会。
  不久,王氏和褚氏都有郎君被品评出仕,经天子当面考核,放至凉州为官。
  消息传出,两家长辈欢欣鼓舞,举杯相祝,压根不管自家孩子满脸苦涩,双眼含泪。庆祝之后,半点不耽搁,干脆利落的打包将人送上马车。
  “此去千里,阿子勿要忘记为父之言!”
  总之一句话,有点正事,官家不喜清谈、对寒食散也没半点好感,咱们家不比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凡事自己掂量着点,莫要让为父失望。
  第一波少年英才洒泪挥别,踏上西行之路。
  此去将告别江南风光,踏遍大漠黄沙;辞去水乡温柔,怀抱边疆的豪情,沙风的浓烈。
  此时此刻,无人能够预料到,这些高门郎君将在西域踏出何样的道路。也无人能够想到,仿若谪仙的郎君,经风沙磨练,将率领汉家儿郎驰骋沙场、纵横万里,借西域古道,马蹄踏遍中亚和西亚。
  凡弓弦所及,俱为汉家领土。
  这话记录在史书之上,言是桓容之语,被后世斥为侵略成性,少怀仁德。桓容却是大声叫屈,他可以对天发誓,这话绝不是他说的!
  就像“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不是汉武帝的锅一样,开疆拓土他承认,下旨派兵的也是他本人,但这句话的的确确非他所言。
  至于是谁……去找王献之!
  清风朗月的王子敬会说出这样一句话,估计任谁都想不到。
  换成谢玄都比他可信。
  偏偏拐弯的历史就是这样,太多的出乎预料,太多的不可思议,连后世穿来的某只蝴蝶都会不自觉发懵。
  九月末,范宁和桓秘的书院渐有雏形。
  因条件所限,书院暂设在江州,仿效幽州设立两院。
  东院教导高门子弟,主习典籍兵法;西院以庶人子弟为主,除诗书兵法之外,主要教授医药、机关和匠艺等。
  期间,朝中曾出现反对之声,甚至牵扯上幽州的学院。
  桓容没空处理,谢安代他解忧,方法很简单,推荐东莞徐邈往书院任教。随后,高平郗氏和琅琊王氏分别举荐故友,以实际行动表明态度。
  所谓四两拨千斤,以谢安和郗愔这样的级别,话无需说半句,动一动指头,就将冒头挑刺的按了回去。
  桓容感慨之余,更有几分警醒。
  地位改变,更不能小看高门士族。办事必须讲究办法,如若不然,难保不会阴沟里翻船。
  进入十月,桓容终于完成各项祭祀,拜祭过宗祠,准备外出巡狩。圣旨刚刚宣于朝堂,就遇上天龙食日。
  翌日朝会,群臣上表,此乃上天示警,请天子重新考虑巡狩之事,并尽早大婚立后。
  桓容顿觉一阵头疼。
  他实在想不明白,巡狩还说得过去,将上天示警和大婚联系起来,这得有多惊人的想象力?


第二百三十五章 天降之物
  自古以来; 日食皆象征凶兆。
  魏晋规矩; 遇到天龙食日; 台城起鼓,天子当着素服避于偏殿。翌日文武上朝,俱免朝冠; 改佩帻。
  文官戴介帻,武官戴平上帻。
  无论文武皆佩宝剑,汉时为铁剑,魏晋改为木剑,以示威武。
  凶汉登上城墙; 台城内以鼓声驱厄; 并有术士入宫卜笄; 占卜日食后是否将有大祸。
  司马奕在位期间,曾有日食发生。很不巧; 赶上三吴之地生灾; 饥民遍地; 成为废帝的又一桩铁证。
  司马昱在位仅一年; 没赶上类似情形,难言是幸运还是不幸。
  司马曜……如果按历史走向,这次日食是发生在他继位早期。结果桓容取而代之,天警之事就落在了后者的头顶。
  好在众人知晓轻重,没将事情往“天子无德”之类的事上牵扯,更没人提及“桓氏篡位,天惩将至”之语。
  须知此事牵扯不小,话传出去,惹怒的绝不仅仅是新帝和龙亢桓氏,包括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弘农杨氏甚至是高平郗氏都会被得罪个彻底。
  到时候,可不是自己抹脖子就能解决的。
  只不过,以上不提,不代表事情会就此揭过。
  天子巡守是一则,后宫空虚、官家无子又是一则。
  古人敬畏鬼神,从诸多祭祀之中就能窥出一二。
  以上天示警为契机,奏请新帝打消巡狩的念头,安心留在建康,最好能就此守在台城;此外,桓容初登基,尚没有大婚,连婢妾美人都没有半个,正该充实后宫,绵延子嗣,方能安稳国祚。
  前一条,谢安郗愔亦表赞同,唯独王彪之没有明确表态,颇有几分模棱两可。后一条,王谢士族没有参与,多是中等士族和小士族在活动。
  和司马氏在位时同理,王谢士族树大根深,无意送女入宫,更不屑于外戚之位。虽是同桓氏合作,但桓氏兵家子的身份终是不能抹去。
  中小士族则不然。
  天子弱冠之年,初登基,身边空虚,正是送人的最佳时机。
  最重要的是,桓容登基之前,同王谢士族多有盟约,最大的一块蛋糕已被瓜分完毕。连周氏这样的吴姓都得了不小的好处,族中子弟接连出仕,有渐起的征兆。
  没能抓住机会,众人早有些按捺不住。
  其后,王太后和褚太后出宫,王氏和褚氏郎君得大中正品评,未几选官出仕。哪怕是在边塞,终究代表着天子的信任和态度!
  见此情形,尚无行动的各家终于坐不住了。
  日食恰好给了各家机会。
  什么风最硬?
  枕头风!
  桓容不愿做摆设,更不可能像司马氏一样做个傀儡。面对一个强势的君主,别的路走不通,无妨仿效汉时,以外戚晋身。
  西汉窦氏,东汉阴氏,都是权倾朝野。
  以自家的条件,无法同窦氏和阴氏相提并论,力压王谢高门更是笑话。但是,借机得天子信任,增加族中出仕的人数,增强在朝堂的话语权,总没有太大问题。
  至于周氏占据先机,却没有同桓容结亲,而是选择桓祎,众人没有多想,只以为是吴姓的身份使然。
  殊不知,周处早看出桓容的性格,心知外戚之路绝对走不通。与其招来新帝厌恶,损伤大好局面,不如退后一步,将女郎嫁给桓祎,既能向新帝表示衷心,又能保证家族利益。
  可惜,同他想法一致的人并不多。
  于是乎,日食发生之后,桓容几乎每天被催婚,上请的奏疏堆成小山,三省一台也是无奈,只能装箱送入太极殿。
  桓容很是闹心。
  从最开始的随便翻翻,到最后的弃至一边,不是亲娘阻止,九成会命人抬下去当柴火。
  见他这个样子,联系之前种种,南康公主面露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